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Duffy?雪茄畫廊:杰夫?昆明的香格里拉

來源:《畫廊》雜志 作者:林善文 陳穎 2012-05-09

云南——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軔地

 

1979年10月,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美術工作者第一次大規(guī)模壁畫創(chuàng)作——首都機場壁畫創(chuàng)作中,袁運生先生所畫的一幅《潑水節(jié)——生命的贊歌》取材自云南,描畫的是傣族人過潑水節(jié)的生活場景,因畫面中出現(xiàn)三位裸體婦女的形象,觸及到了“文革”時的道德和形式禁區(qū)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隨之火起來的便是“豐富、美麗、神奇”的云南。80年代初,昆明這一西南邊陲城市,跟全國大多數(shù)的省會城市一樣,活躍著一些畫畫的人。1980年,云南畫家姚鐘華先生為北京人民大會堂云南廳作了巨幅風景壁畫《玉龍金川》,同年冬季,姚鐘華在北京舉行首次個人畫展,其中4幅作品為中國美術館收藏。隨后,王晉元、丁紹光、 蔣鐵峰等人在昆明發(fā)起組織“申社畫會”并舉辦了“申社畫展”,后發(fā)展為1981年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的“云南十人畫展”,歷史對該展覽的評價是:“無論從內容和形式都有許多突破,是當時中國美術界最具開放性、革命性、前沿性的美術展覽。”1983年10月,大師蒙克繪畫展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后,到昆明巡展 。這一個個炸彈式的新聞,可以想象昆明的藝術界,就如同一口炸開的油鍋。翻查新中國美術史,在70年代末、80年年代初,全國各地成立畫會,舉辦民間展覽最多的地方,除了北京、上海之外,就只有昆明。

 

1982年,毛旭輝從云南藝術學院畢業(yè),張曉剛從四川美院畢業(yè)分配回到云南工作,潘德海是東北人,大學畢業(yè)主動要求來到云南工作。不管是居于什么樣的原因,1985年6月,他們這些不入美協(xié)體系的藝術家籌錢自費把作品運到了上海,在上海靜安區(qū)文化館展出了“新具象畫展”。1986年,毛旭輝響應王廣義的邀請參加了“珠海會議”。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的葉永青假期回昆明探親,同時帶來了四川、貴州藝術家的資料,“西南藝術群體”成立。昆明由于這些藝術家的存在,成為了中國當代藝術生力軍的重要一支。90年代,朱發(fā)東、欒小杰、段玉海、唐志岡、武俊、劉建華、李季、何云昌等人迅速成長,在藝術的江湖上聲名遠播,昆明的藝術隊伍不斷壯大。

 

盡管這樣一批藝術家,隨著他們物質條件的慢慢改善,以及地球人時代的到來,他們多數(shù)人就如同候鳥一樣從昆明出發(fā)飛往世界各地,又回到昆明。1998年,葉永青從英國又再次回到了昆明,這一次他帶回了創(chuàng)建藝術家家園的夢想,他要在昆明建立一個藝術家可以居住、舉辦展覽、交流的藝術分享地,這就是建成后被命名為“上河會館”的地方。云南藝術市場的生態(tài)應該從“上河會館”說起。“上河會館”通過群展和個展的方式,舉辦過許仲敏、忻海州、方力鈞、曾梵志、岳敏君、張曉剛等人的作品展,在國內還很少畫廊的時候,很多藝術家的作品在這里售出。到了2001年,葉永青與唐志岡創(chuàng)辦了昆明創(chuàng)庫藝術社區(qū),有了中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藝術社區(qū),有畫廊,有藝術機構,有藝術家工作室,有酒吧。創(chuàng)庫成為引導“藝術生活”的風向標。在創(chuàng)庫,葉永青以上河車間為核心舉辦展覽,開展國際藝術交流項目,上河車間銷售過很多國內頂級藝術家的作品,如方力鈞、張曉剛、方力鈞、羅旭、何森、陳文波等。可以想象當年藝術品市場的艱難,但是,葉永青回憶說:“當年跟他買過作品的人,現(xiàn)在都對他滿懷感激之心。”當年張曉剛的作品最貴也不超過1萬美金,現(xiàn)在卻是千萬美金的身價的藝術家。因為名氣而慕名而來的買家也為這些藝術家?guī)砹瞬簧俚臋C會,如今已發(fā)家致富。昆明的藝術市場離不開上河會館、創(chuàng)庫所貢獻的力量。

 

創(chuàng)庫模式在全國引起效仿,隨著全國各地藝術區(qū)的起來,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兩地為藝術市場的核心區(qū)。昆明當年的輝煌形象已經難以覓尋,尤其是2004年,葉永青去了北京,上河車間易手他人,創(chuàng)庫從此不再舉辦全國性的藝術展覽。由于藝術市場的興起,昆明除了原來創(chuàng)庫的井品畫廊、上河車間、TCG諾地卡之外,昆明陸陸續(xù)續(xù)地出現(xiàn) 一些畫廊,如源生畫廊、文達畫廊、青云軒畫廊、君來訪畫廊、云南畫廊、藝術云南會、598畫廊、99起藝畫廊、馨予軒、Duffy·雪茄畫廊等。

 

北水南調 續(xù)寫云南當代藝術史

 

Duffy雪茄畫廊成立于2008年——全球經濟蕭條,畫廊行業(yè)遭遇“冬天”,中國藝術界大喊金融危機之時。Duffy雪茄畫廊在這個時候開門營業(yè),顯然有點反常,而更加反常的是,他們此時為藝術界推出的第一個展覽是由溫普林擔任策展,何云昌、左小祖咒、康爾緒、 EMI   溫普慶、李鐵軍、華繼明等13位行為藝術家的作品展。這一具有前衛(wèi)立場、表明態(tài)度的“十三不靠”給云南藝術界帶來不少震動,想必也是 2008年國內最前衛(wèi)的行為藝術作品展之一。國內重量級行為藝術家集體亮相昆明,享受禮遇。雪茄畫廊為了展覽出版了精美的畫冊,舉辦藝術研討會,邀請50多位云南批評界和藝術界人士出席活動,

 

這一消費不低的展覽是Duffy雪茄畫廊為藝術界做的第一件事情。                                   

 

2008年至2012年,4年時間, Duffy雪茄畫廊共舉辦了8個展覽,從數(shù)量來說并不多,但每個展覽都具有不輕的份量。2009年,“激素——當代藝術7人展”推出了藝術家胡俊、李雪豐、楊一江、呂力、沙智濱、王玉輝、張永寧。這7位云南本土藝術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出生,與葉永青、張曉剛、唐志岡、李季等人屬于同輩人,早年也曾經一起學畫、寫生、參加展覽,但由于各種原因,或際遇問題,他們并沒能像后者一樣以中國一線藝術家的身份進入大家的視野。正因如此,雪茄畫廊再一次把他們提到云南當代藝術史上的重要位置,發(fā)掘了他們在中國當代藝術中所具有的不可忽視性。

 

2010年,藝術界的年度事件要數(shù)上Duffy雪茄畫廊 花400萬重金打造的“‘玲瓏塔’宋莊+云南青年藝術家作品聯(lián)展”,展覽再次邀請溫普林先生擔任學術主持 ,邀請了北京和云南兩地的藝術家總共 57人參加,共展出300余件作品 。當然,畫廊的面積并不能夠承載這樣大型的展覽, 但Duffy雪茄畫廊并不局限于自身展廳的展覽面積舉辦展覽,而是采用了畫廊和租賃美術館場地的展覽模式,把主展區(qū)放在了昆明袁曉岑藝術園。

 

如果說 Duffy雪茄畫廊 舉辦第一個展覽,是想為中國的“另類”藝術群體提供平臺,通過藝術家的“獨立之人格,自由之精神”來樹立畫廊獨特的品味和藝術立場,那么在它舉辦云南本土當代藝術展的時候,它就具有了重新改造和重提云南當代藝術史的責任,表明他們對云南當代藝術的自信心。在“玲瓏塔”中,王杰夫想從國內藝術大局的層面鏈接云南跟北京藝術的多樣性和多元化藝術生態(tài), 在這樣一種“北水南調”中,讓彼此的藝術家產生交融。雪茄畫廊保持一貫的大氣,邀請北京藝術家到云南與當?shù)厍嗄晁囆g家進行交流,給他們提供一起生活相處的時間——一起去澄江看“海”,去沙朗泡溫泉,爬山。北京藝術家對云南變得流連往返。展覽上的藝術家作品都得到收藏和售出,這也是云南畫廊史上令人矚目的奇跡。

 

2011年7月9日, Duffy雪茄畫廊推出“90年代云南當代藝術展”,進一步地梳理云南當代藝術史,推出段玉海、何云昌、李季、劉建華、欒小杰、羅旭、甫立亞、唐志岡、孫國娟、武俊、曾曉峰、朱發(fā)東 共12位參與到中國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進程中,活躍云南的當代藝術。限于畫廊的空間,這個展覽的規(guī)模并不大,能配得上以時代命名的分量的,恐怕是畫廊籌備了兩年,花重金編撰的《90年代云南當代藝術》一書,該書由中國青年出版社出版,通過收集和整理現(xiàn)在國內當紅的這一批具有有代表性的“云南”藝術家的成長史——包含重要的藝術批評家、藝術史論家對各藝術家的相關評論,來見證和展示云南90年代的當代藝術在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中的地位,足以成為研究云南當代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文獻資料。這一美術館級別的展覽和文獻工作,在總結云南90年代當代藝術的同時,所形成的事件本身,某種程度上成為了新的云南當代藝術發(fā)展的一個節(jié)點。

 

而最近舉辦的“ 再造云上的日子——云南當代版畫雅集”( 2012年3月2日) 則可以視為是Duffy雪茄畫廊進一步籠絡云南名家資源的又一舉動,參展藝術家包括葉永青、何云昌、李季、羅旭、欒小杰、唐志岡、曾曉峰、潘德海等。如果再算上此前策劃舉辦的“馬云、陳恒作品展 ”(2011年12月16日開幕),Duffy雪茄畫廊已經梳理出越來越清晰的云南當代藝術30年的發(fā)展脈絡。越來越多的藝術家跟他們產生關系,被他們所輸出和叫賣。

 

在香格里拉的路上

 

在Duffy雪茄畫廊展覽海報和對外宣傳中總會出現(xiàn)“出品人王杰夫,藝術總監(jiān)陳曉珍”的字樣。王杰夫是一個土生土長的云南企業(yè)家,看上去像是一位有學識而且慷慨的商人。早在上學期間,因為思考問題的發(fā)散型和喜歡琢磨問題,被老師戲評為最有藝術天賦的學生。“ Duffy”源于1968年美國上映的電影《Duffy》,該片全球熱播,掀起了全球男人學習和模仿Duffy的熱潮,王杰夫健談、幽默,是典型的Duffy式人物。王杰夫說,云南當代藝術讓人澎湃,也讓人無奈,“開畫廊是我一直的夢想,Duffy雪茄畫廊是經歷了10年之久的醞釀才開起來的。”透過雪茄畫廊,王杰夫希望能支持云南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和理論的研究。2010年,雪茄畫廊在北京宋莊策劃的展覽“玲瓏塔”,王杰夫總認為事情還沒了結,他說這件事應該發(fā)生在云南本土。心系云南的王杰夫在云南藝術家當中深受歡迎,常常被戲稱為“杰夫o昆明”。

 

在王杰夫的經驗中,在云南經營一家當代藝術畫廊的各種困難,都源于薄弱的生態(tài)基礎和大眾對當代藝術近乎于零的認知度,藏家的開發(fā)和培養(yǎng)將是艱巨的持久戰(zhàn)。為了更好地發(fā)展自身,雪茄畫廊到全國各地參觀畫廊、參加藝術博覽會等,了解藝術品的消費動向。同時在畫廊策劃舉辦展覽中,出版有國家級別刊號的展刊,為參加國際級博覽會積累條件。另外,他還非常重視自身隊伍的建設, 派出畫廊管理層到上海、北京等地培訓學習。4年過去,王杰夫坦言畫廊一直都還沒能說得上營利,“我們現(xiàn)在每年的投入超過百萬,但卻一直沒有回報。”他曾經也想過迎合北京繁華的市場,但在北京,他解答不了“我是誰?”這樣的問題,立足云南才是他想要的。在王杰夫眼中,北京固然是中心,然而世界是在變化當中,云南雖然作為邊陲省份,卻是東南亞的橋頭堡,輻射越南、老撾、柬埔寨、緬甸,云南完全可以以東南亞為突破口,成為另一個經濟和文化中心,也許這就是王杰夫堅定立足于云南這片尚待開發(fā)的土地的原因。所幸的是,王杰夫的堅持并不是孤獨的——他擁有一個勤奮而且專業(yè)的團隊,如果說王杰夫是總工程師,出身書香門第的總經理陳曉珍就是畫廊的舵手。她是位做事麻利、雷厲風行的人,對藝術品有著良好的眼光。正是這個團隊的耕耘,上到展覽的呈現(xiàn),下至各種關系的斡旋,讓雪茄畫廊的影響力日漸上升,逐漸在昆明樹立起標桿,成為藝術家價值觀、藝術生活方式的輸出地,同時它也正在以迅猛的發(fā)展勢頭朝國內一流的畫廊邁進。

 


【編輯:張長收】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