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新藝術 新功能:寫實帶來的變革力量

來源:東方早報 2009-05-05

 

  上海美專的人體寫生課。1914年上海開設人體模特寫生課,1920年出現(xiàn)第一位女性人體模特。


  “在一場偉大的情感復興面前一定會有一場智性的、破壞性的運動。”美學家克萊夫·貝爾曾將藝術創(chuàng)作的交替變革定位成一場人類斗爭的浮世繪。在那些動蕩的時代,沒有人會問:“為什么藝術應該為人的命運操心?”藝術的位置被推到了現(xiàn)實的當口,它不得不與寬泛而模糊的時代精神意氣相投。


  20世紀初,在西方,畫家杜尚的《下樓梯的裸女》正以“立體派”的姿勢面向觀眾。流行于14、15世紀的學院派寫實技法正在受到西方現(xiàn)代主義流派的強大沖擊,細節(jié)作為現(xiàn)實主義的核心部件,被認為是藝術的一種“臃腫狀態(tài)”的退化,印象派、野獸派、立體派正舉著現(xiàn)代主義的旗幟嘲笑著寫實主義的江郎才盡。


  但“寫實”在當時的中國卻成為一劑改革的良藥,成為激進文藝的代名詞,這一號召力如同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領導人民》在19世紀法國波旁王朝復辟時期掀起的浪漫主義風潮一樣,時代的變革交替催生出藝術家的叛逆熱情。


  從社會學角度切入藝術領域,使藝術帶有政治變革的意圖——藝術所具有的革新精神使它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成為重要的支持者。外敵的侵入使中華民族陷于危難之中,在變革者眼中,中國畫的弊病必須得到治療。1917年,康有為在《萬木草堂藏畫目》中慨嘆要“取歐畫寫形之精,以補吾我之短”;魯迅曾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中主張“凡有美術,皆足以征表一時及一族之思維……若精神遞變,美術輒從之以轉移”; 蔡元培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思想。新藝術作為新的思想表征,必須要與啟蒙、變革精神聯(lián)系起來。


  新文化運動中的重要人物如康有為、梁啟超、陳獨秀等知識精英,都曾接受新式教育,但作為五四時期的文化人、知識分子,雖然對于美術本身并不十分了解,但藝術所具有的社會政治功能是顯而易見的。當時,“寫實”與“寫意”是西方油畫與中國傳統(tǒng)水墨技法的兩大標志性特點,確立寫實的霸權地位,部分原因也處于“寫實”技法對現(xiàn)實社會批判和改造功能更強。


  將藝術作為革新工具,強力推行西方的寫實技巧的結果,是使新藝術在中國站穩(wěn)了腳跟,并為東西方藝術的借鑒、融合提供了互相參考的范本。


  遭通緝的劉海粟


  1920年,上海美專的畫室里出現(xiàn)了第一位女性裸體模特。自文藝復興巨匠時代開始,米開朗琪羅、拉菲爾的人體肖像在畫布上呈現(xiàn)出一派神圣氣象,雖然女性人體在提香、魯本斯的畫筆下顯得觀賞味十足,但它依然是寫實作品中的巔峰之作。在中國傳統(tǒng)的仕女圖中,散點透視無法表現(xiàn)出人體圓潤的立體感,水墨的渲染技巧也無法像油畫那樣呈現(xiàn)陰暗對比的色調,這些水墨無法達到的技術,在以西方為參照尺度的美術革命中,不得不被放到繪畫訓練的前沿地帶。


  當時的上海美專校長劉海粟偏好后印象主義畫風,法國畫家凡·高是他心目中的“藝術叛徒”。1925年,劉海粟撰文《藝術叛徒》,其核心要義就是要“革傳統(tǒng)藝術的命”,而“叛徒”一詞則帶有反叛、激進和破壞的高昂情緒色彩。但沒過幾天,這一“有傷風化”的事件被登上了《申報》、《新聞報》,上海市議員姜懷素撰文呈請當局嚴懲劉海粟,上??h長危道豐下令禁止人體寫生課,劉海粟被通緝。最后是由法國領事館出面才平息了此事,但裸體畫不能公開展示。雕塑家劉開渠撰文寫道:“人體美在中國不被欣賞,簡直被侮辱了。……現(xiàn)在官廳也出來飭禁了,然而我對此并不覺得奇怪,因為在禮教統(tǒng)治下的民族,有此現(xiàn)象,是當然的。”


  五四后美學的三種流向


  實際上,人體素描課開始,美術的革新舉措并不僅僅是為了研習西方的寫實技法。“美術革命”也不單是一場革“王畫”的簡單手術,對于革新者來說,封建禮教是藝術最大的束縛,他們要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進行一次清算、沖破。而新派知識分子推行西方寫實主義藝術的舉動,對于新藝術和東西方藝術的融合,都提供了一次機會。從革“王畫”、學習西方開始,美術的變革幾乎與文學、戲劇、音樂是同步的。


  縱觀美術史,藝術上的偉大時代總與某些緊張與騷動的情緒相關,藝術作品成為了世界救贖史的一個見證者之一。每到此時,藝術創(chuàng)作就不再是人們避開環(huán)境從而獲得快感的道路之一了。而文化青年對社會期待值的不同,也引發(fā)了其他思潮和流派(如現(xiàn)代派)等的發(fā)展,切合了中國不同層面、不同美術家群體的美學傾向和需求,最終形成了各種思潮交迭、消長的局面,在五四后分離出國粹、西化和融合三種學術流向。

 

劉海粟于1919年畫的寫實作品

徐悲鴻的自畫像顯現(xiàn)出素描功底


  對話


  文藝和工具


  朱大可


  同濟大學教授,文化學者、批評家


  記者:為什么是陳獨秀這些非美術專業(yè)出身的文化界精英率先提出美術改革的主張?


  朱大可:這主要是因為康有為、梁啟超、陳獨秀和魯迅等人,都是政治或文化革命的先鋒,他們渴望獲得更多的工具來推進這種社會變革,而古典主義美術,尤其是寫意山水畫,超然于現(xiàn)實語境之外,而且還受到世人追捧和膜拜。這是革命者所忍無可忍的,所以必須加以改造,使其能夠迎合革命的需要。但表達現(xiàn)實并非一定要先成為工具不可。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問題。


  記者:在不少學者看來,當時的藝術到后來成為了革命“工具”,比如后來魯迅極為推崇的科勒惠支的版畫作品,您怎么看?


  朱大可:在大革命的現(xiàn)場,藝術究竟應該何為?這是一個世界性的命題,對此素來有兩種聲調。二戰(zhàn)之后,德國的猶太詩人保羅策蘭就面對過這樣的難題,但他還是堅守了獨立的象征主義的詩學立場。這是一個相當?shù)湫偷陌咐?,顯示出藝術家為捍衛(wèi)話語純潔性而超越創(chuàng)傷記憶的努力。魯迅推崇的科勒惠支,無疑是戰(zhàn)爭創(chuàng)傷記憶的直接表達者,但我不認為這是一種工具化的表達??评栈葜У哪究逃涗浟藮|普魯士女性的苦痛,但它不是任何政治機構的從屬工具??评栈葜И毩⒌卣归_關于人類苦難的敘事,是因為她接受了藝術家良心的命令。這是唯一的命令,此外沒有其他外部政治勢力的支配。文藝應當獨立地表達政治現(xiàn)實,但不能成為御用工具,因為工具化只能締造精神奴隸。


  中國畫和寫實


  駱拓


  畫家,徐悲鴻義子,現(xiàn)居加拿大


  記者:徐悲鴻曾寫“中國畫改良之方法”,并堅定地引入西方寫實主義,您怎么看待當時的“改良”?


  駱拓:中國的畫家,以我個人經(jīng)驗來說,多數(shù)只能稱為“國粹”,而不能說是“國際大師”。徐悲鴻開創(chuàng)新中國繪畫,從這點來說,可稱為偉大的全面文化革新大家。


  徐悲鴻的寫實主義道路不是從留學法國后才開始的,早在青年時期,他由宜興到上海再到日本,他無時無刻不在宣揚“中國畫要改良”。1918年5月,他在北京大學的演講和為學報寫的論文已經(jīng)闡述了他成熟、肯定的新文化思想,他主張前進、不退步、不襲古。他提倡“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許多人誤解他是回國后照搬歐洲東西才開始他的寫實主義風格。


  記者:有學者認為,徐悲鴻在留學回國后,他的油畫寫實主義作品以西方為標準了。


  駱拓:《田橫五百士》、《愚公移山》、《徯我后》等油畫作品所表現(xiàn)和運用的技法、顏色調制、構圖安排,已不完全是西洋的東西,他堅持“洋為中用”、“西方之可探入者融之”,深知“困而知亡”的道理,用他刻苦磨煉出來的寫實基本功、千變萬化的“畫藝”,融入和表現(xiàn)了自己的與眾不同之處,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面貌,掀開了中國油畫的新局面。

 

【編輯:海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