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倫敦邦瀚斯中國藝術(shù)品專場5月12日舉行

來源:雅昌藝術(shù)網(wǎng) 作者:王歌編譯 2011-05-05

清嘉慶玉璽

 

倫敦邦漢斯定于2011年5月12日舉行中國藝術(shù)品的專場拍賣,該場拍賣共征集了556件精美的中國藝術(shù)品,其中不乏宮廷精品。重點拍品除兩件重要的青銅禮器外,還推出了紫檀木嵌象牙淺浮雕折屏和清嘉慶玉璽。

 

清嘉慶玉璽(附帶一只折扇)

 

兩方嘉慶年的白玉玉璽,同等大小,均不足一英寸(2.54厘米)見方。據(jù)悉,這兩方玉璽原藏于承德避暑山莊,在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期間被英國軍隊盜走。后由利物浦醫(yī)療布道者威廉.洛克哈特(William Lockhart)收藏。一方璽印的印文是 “嘉慶宸翰”,另一方是“幾暇怡情”,表達的意思分別是“嘉慶皇帝的墨跡”和“何時閑情逸致所作”。兩方玉璽可能御用于嘉慶皇帝的書畫。

 

與這兩方玉璽一起拍賣的還有一把印刷的折扇,折扇的一面印的是中國地圖,另一面則是北京地圖。洛克哈特曾在北京逗留和工作。于是洛氏便把他所工作的醫(yī)院在地圖上以“X”表示了出來。

 

威廉•洛克哈特于1811年10月3日在利物浦出生。他在都柏林米斯醫(yī)院和倫敦蓋伊醫(yī)院學習過,1838年7月31日,他被倫敦傳教會委任為醫(yī)學傳教士。在他返回英國的途中,他到訪北京并于1861年至1864年工作在北京。1869至1870年,洛克哈特被選為英國傳教會領(lǐng)袖,1896年4月29日逝世。

 

玉璽與折扇本屬不同種類的拍品,應該分開來拍賣。但它們同屬于洛克哈特收藏且藏品背后有著一段歷史故事。兩類拍品同臺推出足見承辦者的匠心。兩方玉璽及折扇的總估價為4萬-6萬英鎊。但由于近年人們對皇帝玉璽的熱烈追捧,想必該玉璽連同折扇定有不俗表現(xiàn)。

 

 

紫檀木嵌象牙淺浮雕折屏

 

紫檀木嵌象牙淺浮雕折屏

 

此次拍賣的是一組制作于18世紀的紫檀木嵌牙雕的折屏。該屏風共分八扇,每個扇面為紫檀木,紫檀木上都鑲嵌著淺浮雕象牙畫面。象牙淺浮雕呈現(xiàn)了山水樓臺間,年輕男女的嬉戲場面,可能出自中國的古典故事。藝術(shù)表現(xiàn)細膩生動。黑紫色的木料與鮮亮黃色象牙形成色彩上的反差,搭配精妙。屏風高12英寸(約30.5厘米)。扇面與扇面之間由鉸鏈相銜接,八個扇面可以像一摞書一樣重疊,十分機巧和特殊。這件作品估價80-120萬英鎊。

 

邦漢斯拍賣行中國部的專家認為,精美的牙雕以紫檀木為襯托,是典型的清代巔峰時期的作品。且從工藝上來看,皇家意味厚,所以極可能出自宮廷御制。就其雕工和尺寸,類似的作品在故宮有一件。

 

屏風是用于擋風或起遮蔽作用的器具。其出現(xiàn)于商周時期,當時稱為“邸”或“扆”,只有貴族家庭才有資格使用,是權(quán)勢、地位的象征。“屏風”之名最早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史記•孟嘗君列傳》記載:“孟嘗君待客坐語,而屏風后常有侍史,主記君所與客語。”至唐朝,屏風的使用已十分普遍,其中應用鑲嵌、書畫工藝的屏風多為宮廷所用。這件八扇紫檀木嵌象牙淺浮雕折屏從制作工藝和體量上看,已超出了屏風的實用性,成為純粹的裝飾品。或擺放于幾案、或懸掛于壁上都很美觀。

 

以上信息均來自邦瀚斯官方網(wǎng)站


 

 

 


【編輯:顏媛媛】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