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定名-埃及非暴力革命設計
“何為設計?世界在變,設計亦然。全球化世界變動中的網(wǎng)絡與節(jié)點,財富與生產(chǎn)的運動,新媒體的出現(xiàn),本土與全球社群價值的持續(xù)變化重新聚焦于設計的話題、難點與潛能……”基于對現(xiàn)實情境的重新認識,第四屆光州設計雙年展(Gwangju Design Biennale)以“圖可圖非常圖(Design is Design is not Design)”為主題,此語出自《道德經(jīng)》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在韓語中與“圖可圖非常圖”發(fā)音相同(Dogadobisangdo),以此突破“設計”概念的產(chǎn)業(yè)界限,亦摒棄前三屆光州設計雙年展“分類展示”的傳統(tǒng)方式,六個展覽單元呈現(xiàn)出對“設計”概念的不同理解。
其中,“定名設計(Named Design)”與“非定名設計(Un-Named Design)”兩單元最為突出,前者聚焦于傳統(tǒng)上隸屬于設計學科的作品,后者則關注本土與全球情境中通常不被認識為“設計”的作品。該理念提出后,本屆設計雙年展的兩位藝術總監(jiān)——韓國宗師級建筑師H-Sang Seung)與中國藝術家艾未未分別執(zhí)掌“定名”與“非定名”單元,雖說后來發(fā)生的事情令承孝相相當于承擔了雙倍的工作。韓國建筑師曹敏碩(Minsuk Cho)與美國建筑師安東尼-方登諾特(Anthony Fontenot)擔任“定名”單元的策展人,艾未未的朋友、生活在北京多年的美國作家、編輯、設計師馬斌(Brendan McGetrick)擔任“非定名”單元的策展人。
本屆光州雙年展藝術總監(jiān)之一承孝相與光州雙年展基金會代表理事李龍雨(Yongwoo Lee)
本屆光州雙年展部分策展人
談及“非定名”單元展品的選擇標準時,馬斌稱:“好處在于‘非定名’設計可以是任何東西。我們做的主要是不去參考任何設計雜志和設計部落格,完全無視整個設計領域,而是去看看政治、科學——任何我們覺得有趣和有創(chuàng)意之物,而不必須是審美導向的。”其中包括埃及非暴力革命綱領設計、政治宣傳海報設計、各國死刑設計、電腦病毒設計、紋身設計、化妝設計、運動員身體設計、IED炸彈設計、鈔票防偽設計、阿拉伯國家女性面紗與罩袍設計、各國秘密軍事組織徽章設計、男性自慰器設計、動物基因組設計、雜交稻米設計、地圖設計、全球能源分配與傳送設計、體育節(jié)目電視轉(zhuǎn)播設計、阿爾卑斯旅游圖像設計、專業(yè)拳擊手面部設計手術等。其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有“示威群眾控制方式設計”,將英國警局發(fā)展出的一套控制示威群眾的方法編制成在線游戲,請觀眾以軍警的身份互動。“身后事設計(Afterlife Design)”則展示了各種殯儀和紀念團體提供的另類服務,包括Celestis公司提供的“太空葬禮”和“葬于月球”等服務,Entrusets提供的在線個人“數(shù)字化遺產(chǎn)”服務,能使客戶去世前對其電子郵件、網(wǎng)上各類賬戶、照片和視頻等作出迅速而安全的處置,此外還有加納棺材設計制作工坊和臺灣的Skea等團體。與中國有關的話題包括對富士康公司iPhone4的裝配過程及零部件來源、富士康員工跳樓事件、女工“iPhone女孩”走紅和香港SACOM組織發(fā)動大學生反對大陸“血汗工廠”情況的展示,以及香港“籠屋”和大陸富裕農(nóng)村的“新民居”等。在某種意義上,“非定名設計”也關乎設計的匿名性和“設計者”之死。在與展覽平行進行的演講與討論“Academy”單元,很多設計師質(zhì)疑這種對“設計”定義的拓寬究竟能服務于何人。馬斌稱:“展覽并不服務于設計師或以設計為職業(yè)者,去告訴你設計是什么……只是個更加平等地看待事物的方式。”藝術總監(jiān)承孝相則稱:“我的目的不是下結(jié)論。我所做的是提供一些可以爭論的素材,或一些設計的線索,所以我愿意使人們深思。我沒有帶來愉悅,相反,我?guī)砺闊?rdquo;
非定名-死刑設計
“定名”單元的展品亦不落俗套,美國的迪勒-思科費德+倫弗魯(Diller Scofidio + Renfro)建筑事務所帶來在瑞士的“氣體建筑”場館“模糊(Blur)”、在利物浦雙年展的樹叢裝置“歡樂樹(Arbores Laetae)”和紐約“高線(The High Line)”公園設計。起亞(KIA)公司則展示起亞設計師們的藝術作品,以及汽車模型到成品之間“圖可圖非常圖”的關系,與對始于1995年的韓國FIRA機器人足球賽的展示一道突顯韓國本土設計科技的先進性。操刀北京奧運場館“鳥巢”的著名瑞士建筑師赫爾佐格和德穆隆(Herzog & de Meuron)未以建筑參展,而是展示一組與建筑、記憶與經(jīng)驗相關的氣味的“設計”。韓國舞蹈家安銀美(Eun-me Ahn)和電影導演奉俊昊(Joon-ho Bong)分別展示了奇異的舞蹈服裝的設計和影片《漢江怪物(Host)》分鏡頭劇本和三維模型的設計。此外,對《時代(Time)》雜志封面進行集中呈現(xiàn)的《時間軸與時間圖(Timeline and Timemap)》和通過大量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描述200個國家200年間故事的《統(tǒng)計學之樂(The Joy of Stats)》的“超圖表”類展品,介入全球文化、政治的“Wikileaks”、援助日本地震海嘯的“WaWa Project”等組織的活動的集中展示,以及《奴隸城市(Slave City)》、《賽博烏托邦的結(jié)束(The End of Cyber Utopia)》和《經(jīng)濟危機(I-IV期)與財產(chǎn)損失[The Financial Crisis(Session I-IV)]》等反烏托邦式設計作品亦是這一單元中的亮點。各類傳統(tǒng)的建筑、城市規(guī)劃與產(chǎn)品設計便不一一列舉。
由韓國建筑師Helen Hejung Choi與曾任2009年深圳香港城市\(zhòng)建筑雙城雙年展策展人之一的碧翠斯-蓋里里(Beatrice Galilee)共同擔任策展人的“社群(Community)”單元與前兩者相比略顯單薄,卻不乏豐富的層次結(jié)構(gòu),包括“現(xiàn)場社群(On-Site Community)”、“活動分子社群(Activist Community)”、“光州社群(Gwangju Community)”、“城市社群(City Community)”、“食物社群(Food Community)”、“傳播社群(Dissemination Community)”、“暗社群(Dark Community)”、“開放源社群Open Source Community)”和“綠色社群(Green Community)”。“現(xiàn)場社群”中由nOffice設計的“現(xiàn)場中心(On-Site Hub)”同時作為由韓國建筑師Hyungmin Pai擔任策展人的“Academy”單元的論壇、講座與放映活動進行的場所。“傳播社群”中尼爾-唐納利和胡塞-埃斯帕扎(Neil Donnelly & Jose Esparza)的作品《流通(Circulate)》請觀眾憑自己興趣取走在設計領域產(chǎn)生過重要影響的書冊殘頁,自行裝訂。“開放源社群”展示用戶可在網(wǎng)上分享、下載圖紙,進行簡易制造與組裝的“維基屋WikiHouse)”。“光州社群”則呈現(xiàn)了參展者對光州本土的調(diào)研,其中韓國藝術家Sungbo Shim與Sungjun You的作品《光州來電(Calls from Gwangju)》將光州街頭隨處可見的公用電話亭搬至展場,觀眾通過接聽電話錄音而與光州的歷史、文化、事件和故事相接觸。
艾未未的作品《Field》和韓國平面設計師安尚秀(Ahn Sang-soo)為“圖可圖非常圖”設計的圖標同時出現(xiàn)在同由韓國建筑師Hyungmin Pai擔任策展人的“主題(Thematic)”單元。這一單元直接聚焦于“圖可圖非常圖”這一主題,也包括請觀眾通過發(fā)送手機短信評判“設計”或“非設計”的互動性裝置。
擔任本屆雙年展展場設計的是國際建筑師弗蘭西斯科-山寧(Francisco Sanin),以“雙年展城市(Biennale City)”為設計主題,將上述五個單元的展品不拘類別地分布在“群集城市(Cluster City)”、“網(wǎng)絡城市(Network City)”、“圖繪城市(Landscript City)”和“網(wǎng)格城市(Grid City)”四個展廳。
本屆雙年展的室外部分“光州異物(Gwangju Folly)”由分布在光州市內(nèi)的12幢小型“異物”建筑結(jié)構(gòu)組成,作為有特定功能的設施嵌入早期市中心的現(xiàn)存結(jié)構(gòu)之中。其中除承孝相Alejandro Zaera-Polo)、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和多米尼克-佩羅(Dominique Perrault)等國際建筑師的設計外,還有藝術家維托-阿孔齊(Vito Acconci)的作品。、弗蘭西斯科-山寧、阿里桑德羅-柴拉波羅。
承孝相對記者稱:“當我思考自己在設計雙年展中的角色時,前幾屆雙年展都由產(chǎn)品設計師操刀。我是第一位擔任此職的建筑師。我需要重新定義設計的概念,所以我用兩個關鍵詞來解釋設計,第一個是‘名’——‘名’與設計的關系,第二個是地點,設計與地點。”——“光州異物”便是對“設計與地點”關系的具體表達。
非定名-美容指導,非定名-電腦合成面孔
定名-奉俊昊《漢江怪物》分鏡頭劇本及三維模型設計
定名-赫爾佐格和德穆隆《氣味》
社群-《流通》
艾未未作品《Field》在雙年展場館外
“光州異物”-多米尼克-佩羅設計的“打開的盒子(The opened box)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