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紐約鏡花水月展覽將中國古壁畫做背景引熱議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張依萌 2015-05-26

2015年5月7日,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了題為“中國:鏡花水月”的展覽,以配合紐約年度時尚盛會——被稱為時尚界奧斯卡的“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慈善舞會”。


藝術總監(jiān)王家衛(wèi)在開幕式上發(fā)言,背景為元代壁畫巨制《藥師佛會圖》

展覽最具爭議的部分,就是將一批館藏中國北朝石窟,如“李道贊率邑義五百人造像碑”、龍門石窟“北魏孝文帝禮佛圖”浮雕和元代壁畫《藥師佛會圖》等用作時裝展示的背景墻。

消息一經發(fā)布,便引起了社交媒體上中國網(wǎng)友的質疑,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兩個問題:一是石刻、壁畫類文物對燈光、溫濕度變化十分敏感,現(xiàn)場開放式的展覽方式,會對其造成損害;二是展覽的主題——“中國對西方時尚的影響”存在誤導公眾的嫌疑,有美術史學者指出,西方現(xiàn)代時尚與東方佛教藝術格格不入。

人們對大都會博物館展覽的熱議,反映了一個現(xiàn)實:當文物保護在國內日益引起社會公眾關注的同時,在世界范圍內如何對待文物,也是一個爭議話題。

首先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文物該不該被利用?博物館作為文物的重要收藏機構,國際社會普遍接受的觀點是,其職能并不僅僅在于保管文物,更重要的是研究、社會宣傳與教育。這些應屬于利用的范疇。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無論是專業(yè)人士,還是經常參觀博物館的觀眾都會注意到,傳世的藏品,保存狀況往往比考古出土的要好,一個重要原因就在于它們被持續(xù)地使用和維護著。大到一座建筑,同樣如此。在意大利,很多古羅馬時期的建筑在中世紀被改建為教堂延續(xù)使用,而得以屹立2000年。同樣在意大利,諸如包括龐貝古城遺址在內的很多古建筑遺址,雖然當?shù)卣度牒艽罅α窟M行保護,但我們常看到一些發(fā)生坍塌事故的報道。從這個角度講,“中國:鏡花水月”展作為一種文物利用與宣傳的嘗試,并不應當從根本上予以否定。

在此基礎上,我們再來討論文物應當如何利用的問題。單就方式方法而言,該展覽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第一,文物在利用中被無意甚至有意破壞,并不是“隱患”,而是有過先例。比如美國弗利爾美術館的研究者,為觀察中國青銅器的內部結構,就曾將保存完好的青銅器一切兩半,這無疑是損毀文物。大都會的展覽,對文物還算“仁慈”。

第二,人們擔心這類展覽錯誤地傳播文物價值,正是因為大多數(shù)人并不了解這些文物真正的內涵。國內外有關中國和西方傳統(tǒng)服飾的研究不可謂不多,但普通公眾知之甚少。至少在某些專業(yè)人士看來,“中國:鏡花水月”展的組織者對此缺乏了解,出于商業(yè)考慮,把一些本不相干的事物附會在一起,誤導了觀眾。

文物利用是無法回避的課題。專業(yè)人員與其做鴕鳥,不如主動應對,投入精力去研究如何使之更加科學合理,走向規(guī)范化。面對大都會時尚展的報道,即使是業(yè)內人士可能也會有這樣的感覺:總覺得這個展覽哪里不合適,但是講不出“硬道理”。這正是相關研究不足、缺乏有效數(shù)據(jù)的體現(xiàn)。具體說來,比如博物館在決定舉辦“中國:鏡花水月”這一類展覽之前,對展覽條件和可能對文物造成的破壞如何進行可行性和風險評估;對于展覽向社會所傳遞的信息是否正確,如何進行專業(yè)性引導等等。

另外,文物保護事業(yè)終究不像工業(yè)、農業(yè)、建設等行業(yè)與社會經濟和人民切身利益關系那樣密切,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還需要全社會的參與和支持。這就要求專業(yè)研究人員承擔公眾宣傳教育的責任,扮演好溝通橋梁的角色。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