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藝術北京”的大眾消費夢

來源:北京商報 2018-08-07

董夢陽也時常會有“要讓藝術和更廣泛的人群發(fā)生聯(lián)系”的想法。“藝博會、畫廊面臨著生存發(fā)展的基本問題。藝術行業(yè)總是在和個別VIP打交道,服務有限的幾個人,確實很難生存。”在他看來,促使藝術品價格的合理回落,要做到整齊和細分。“齊白石有頂尖的原作,還有次級作品、復制品、印刷品,有不同人群的需要,市場上不應該只有一類東西。”

讓藝術成為大眾文化

在藝術北京博覽會所產出的所有數(shù)據(jù)中,董夢陽表示最看重的是觀眾數(shù)量。銷售額并非他眼中衡量藝博會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銷售額有太多偶然性。例如從拍賣數(shù)據(jù)來看中國已經(jīng)是世界第一,但是它過度受金融影響,是一個投資工具了。而觀眾參與度的數(shù)據(jù)能夠體現(xiàn)社會文明進步。”本屆藝術北京12萬人次的觀展量也讓董夢陽感到欣慰——我們的門票也不便宜,卻仍有那么多人對文化有需求,這是最值得欣喜的數(shù)據(jù)。通過商業(yè)手段推動藝術的教育和普及成了董夢陽關注的焦點。文化藝術傳播與傳承的社會責任是董夢陽常常掛在嘴邊的話題,也是他對“企業(yè)家精神”最直接的詮釋。

談及眼下及未來的藝術市場,董夢陽的一句“毋庸置疑”代表了樂觀的態(tài)度。在他看來,畫廊與藝博會為代表的一級市場終將超越二級市場成為未來最大的藍海。“二級市場不好說,但國內一級市場年年在增長,有越來越多的富裕人群進入,這是社會和人性發(fā)展的必然。”董夢陽將未來的發(fā)展趨勢視為“補課”:成熟的市場是“二八開”,20%的份額在二級市場,80%在一級市場。而國內長期以來的狀況恰恰相反,是“倒二八”,但最終會回補至正二八,走到正常的秩序中。“我們有全球1/5的人口,可試想增長空間有多大。這個‘八’要是起來,會有很大的量級。”

在一二級市場的博弈中,董夢陽看到的是一級市場的前景;在談到上海在當代藝術領域的崛起是否會構成競爭,董夢陽對藝術北京的地標依舊自信。“我曾經(jīng)公開表示過‘中國需要上海,世界需要北京’,這個說法有點冒失,但我依舊這么認為。”董夢陽表示,“立足本土,完整亞洲”是藝術北京一直以來的核心理念。理想中的藝術北京,定位在于中國市場,放大就是亞洲市場,是一個中國乃至亞洲藝術聚集的盛會。在董夢陽看來,藝術本身和藝術北京都應該“做自己”——一種民族文化要想立足于世界,一定要有個性和本土性。這是藝術北京的路子。

責任

藝術博覽會作為一種藝術商業(yè)的模式,是目前全球規(guī)模最大的一種藝術品展示和交易活動。自2006年起,董夢陽操刀的“藝術北京”博覽會成功舉辦了13屆,成為中國最資深的藝博會之一,會展數(shù)據(jù)也成為衡量中國藝術品一級市場的重要指標和晴雨表。身為“當代中國藝博會第一人”,“企業(yè)家精神”在董夢陽的眼中帶有獨特的文藝情懷:“作為藝術從業(yè)者,考慮的不光是盈利與否,更多是文化藝術傳播與傳承的社會責任問題。”

創(chuàng)辦藝術北京之初,董夢陽期望與國際接軌,打造另一個巴塞爾博覽會。走過了十余年,董夢陽開始了一種帶有責任感與使命感的“回歸”——我們始終是在中國這個市場里謀求發(fā)展,每個國家的進程都是不同的。

對于藝術品與藝術市場高端的、小眾的調性,董夢陽不滿足于此也不止步于此。“現(xiàn)在我們做的可能更偏向于品牌化,屬于高端人群的事情。但我更想把這些資源與IP整合起來,下沉下去,和更廣泛的人群接觸。去修建金字塔的底座,把藝術教育通過商業(yè)滲透出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