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0日下午3點,由成都市推廣天府畫派辦公室主辦,四川云天路雅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承辦,由路暢策劃、葉瑩擔綱學術主持的“畫說天府”——2015川籍畫家邀請展在成都美術館正式開幕。
據策展人路暢介紹,作為天府畫派系列活動之一的重要展覽,共齊聚何哲生、何多苓、高小華、甘庭儉等50位不同年齡階層的川籍藝術家的精彩油畫創(chuàng)作,呈現了當代中國美術史發(fā)展以來,四川藝術家對藝術的重要研究成果。
“天府”,歷史上最早是指一個官職,主要掌管人間珍寶。隨著歷史發(fā)展,“天府之國”逐漸用以專門指代四川盆地尤其成都平原。天府之地,也正如她的名字一樣富庶,這里有深層厚重的文化底蘊,造化鐘神的自然環(huán)境,包容開放的人文氣質,古往今來吸納和產生了眾多藝術家和藝術流派。這里的藝術大都具有明顯的本土意識和鄉(xiāng)土情結,這個本土很大一部分是指天府畫家對于天府地域文化的留戀和鐘愛。這也體現在他們對于四川盆地自然風光和人文社會習俗等創(chuàng)作題材上的選取。
展覽即是基于此特色而策劃的“畫說天府”主題,五十多位藝術家雖年齡不同,風格各異,他們代表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審美追求,也代表著不同性格不同境遇的所思所想,但他們的作品都以天府地區(qū)的本土文化意識和自然風物為母題進行生發(fā),是對當代四川油畫本土性進行的深挖掘與再思考。學術主持葉瑩告訴記者,參展藝術家對于本土性的立場,不是建立在單一的某種權威體系和藝術標準中,而是呈現出多元并存與融合的狀態(tài),這也是他們在當代全球化、多元化的形勢下,對本土文化的堅守與創(chuàng)新。
學術主持葉瑩認為,四川向來是中國油畫的重鎮(zhèn),上世紀八十年代,四川的“傷痕美術”在反思文革的同時,開啟了思想解放的大門,其后的“野草畫展”和將四川油畫推向輝煌的“鄉(xiāng)土繪畫”,在中國油畫史上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義。80年代末的抒情現實主義與生命流表現主義, 90年代的“中國經驗”表達,再后來以都市“自我異化”和個人生存體驗“陌生化”為特征的“新傷痕”和“心理現實主義”,以及“都市人格”與“大眾文化”等等。這些都體現出四川油畫始終站在中國油畫的風口浪尖,引領著中國油畫的新潮。
此次參展的藝術家既有早期傷痕美術、鄉(xiāng)土繪畫的代表性人物,也有后來受到全球化、多元化以及都市人格、大眾文化影響的新生代藝術家,他們是四川油畫的藝術中堅,他們敏感現實,把握時代的發(fā)展潮流,并以藝術創(chuàng)作來言說和思考當下的社會、文化問題。
他們作為具有明顯地域性特征的藝術群體,以描繪地域自然風物和文化意識為母題,來探討四川油畫的本土性問題。從中我們還可以看到一些早期的傷痕、鄉(xiāng)土畫家的藝術風格在當下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從這種差異性中,也能窺見本土性問題在全球化、多元化的沖擊下是如何發(fā)展與演變的。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層次地去梳理和澄清地域性與本土性、民族性與現代性、當代性與國際性等諸多概念的文化邊界問題。
據了解,展覽將持續(xù)至10月16日,有興趣的觀眾可前往成都畫院觀看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