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家王文龍在西寧市園林文化街租了兩間門面房,這兩間門面房兼具著如下功能:畫室、臥室、教室和畫廊。王文龍的油畫工作室里,掛滿了大大小小的油畫,工作室中擺放著好幾個巨大的畫架,其余的地方則堆滿了顏料和畫具。這樣的環(huán)境,與王文龍筆下那些充滿了唯美氣息的油畫作品,反差極大。
進駐市場的畫家
賣畫,是王文龍最重要的經濟來源。在青海,像王文龍這樣單純靠賣畫為生的畫家并不多,與王文龍相熟的一位畫家掰著手指算了算說:“西寧市,像王文龍這樣單純靠賣畫為生的藝術家,不會超過5個”。在外地,尤其是北京、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像王文龍這樣的畫家十分常見。這些藝術家的作品直接與藝術品市場掛鉤,甚至那些畫本身就是藝術品投資市場的組成部分。他們中的佼佼者,賣畫的收入除了足以維持正常的生活和藝術創(chuàng)作外,往往還有盈余,可是這一切在王文龍看來,幾乎就是神話。
走不出的怪圈
王文龍是最早一批進駐西寧市園林文化街的畫家之一。西寧市園林文化街是西寧市一處規(guī)模較大的、以經營花鳥蟲魚古玩字畫為主體的商業(yè)步行街。8年前,王文龍的油畫工作室剛剛入駐園林文化街時,園林文化街上還沒有多少商戶。“那時候,大部分西寧市民還沒有書畫收藏的意識。”王文龍說。在這種情形下,王文龍的生意自然十分慘淡。王文龍給我們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他的工作室剛開張時,二十多天沒有一單生意,他只好將自己的一幅油畫作品以200元的價格賤賣給了一位外地游客。這樣的價錢低得讓那位游客感到意外,或許是出于對王文龍的同情,外地游客買走這幅畫時,將畫框退給了王文龍。“光那個畫框就值好幾十塊呀。”王文龍感慨道。
多年來,外地游客一直是王文龍的主要客源,這不僅是因為外地游客有著較強的購買力,更主要的原因還是王文龍油畫作品的價位便宜,這對于不少外地藏家來說,意味著巨大的升值空間??杉幢闳绱耍跷凝埖纳庖膊痪皻?。
王文龍指著一幅在全國某重要展覽上獲獎的大型油畫《土鄉(xiāng)三月》說,這幅油畫如果在北京或是上海的藝術品市場,至少可以賣到40-50萬元,可是在西寧,他要價20萬元,都找不到買主。
據王文龍介紹,同一幅油畫作品在青海的賣價,要比在外地便宜三分之二。王文龍認為,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一是青海的總體經濟水平偏低,二是青海人還沒有藝術品投資意識,青海藝術品收藏市場剛剛起步。
我問王文龍為什么不將自己的作品拿到外地市場賣,王文龍說,油畫有自己的體積和質量,攜帶起來十分不方便,僅托運就要花不少錢,同時藝術品不是速銷品,往往一放就要好幾年,資金無法迅速回籠,到外地銷售反而會加重自己的“經濟危機”。在王文龍看來,這就是一個“怪圈”。
為了交房租,幾年前,王文龍不得不帶了十幾個學生,學生交的學費,勉強夠交房租。王文龍說,工作室保住了,就有可能等待市場的復蘇,如果連工作室都沒了,真的就沒有希望了。
“用在教學上的時間多了,自然會影響我的創(chuàng)作。”王文龍這樣說。“可是沒有教學這一副業(yè)的支撐,我不知道還能不能繼續(xù)畫下去。”
體制內畫家的尷尬
畫家張建青是西寧畫院的專職畫家,這也就意味著他不會像王文龍那樣為稻粱謀。
“我的許多外地朋友,都因為賣畫致富了,他們的工資僅僅是零花錢,可是我們一年到頭也賣不出去幾幅畫。價位低得還不如外地一個美院學生的作品。”張建青說。
收入上的差異,帶給青海畫家的是巨大的心理落差。當我們的話題落在如何平衡現(xiàn)實和理想上時,張建青沉默了許久后回答,或許對于大多數青海畫家來說,凡·高就是他們的精神偶像,可是偶像的力量究竟有多大,就連自己也說不清楚。
張建青的記憶里,上世紀90年代初,西寧的藝術家開始有了市場意識,大家這才知道畫畫不僅是一種消遣,自己的作品也能換成錢。馬西光、賈允中等知名畫家的作品,剛一投入市場就獲得了許多書畫愛好者的追捧,但是他們的作品價位很低,在今天看來,就是“象征性地收費”,可這畢竟讓許多畫家看到了希望。遺憾的是,近二十年過去了,青海的書畫收藏市場并沒有根本的起色。價位低、市場小、老百姓的審美水平不高,依然是制約青海書畫市場發(fā)展的瓶頸。
“青海畫家的作品如果在本地賣,價位不到外地市場價的一半。青海藝術市場剛剛起步,青海人藝術品收藏意識淡薄,經濟購買力差,制約了本地畫家與市場的接軌。”張建青說。同時,張建青認為,青海缺乏真正具有經濟實力和藝術眼光的收藏家,也是一個阻礙青海本土畫家走向市場的關鍵所在。“早幾年我給西寧某單位畫了一幅一丈二的山水畫,這幅山水畫如果拿到外地,至少能賣三到五萬元,可是我只要了一萬元,他們還給我講價,我怕丟了這個機會,只好以七千元成交。”張建青說。
除了心理上的壓力外,張建青這幾年感受最大的還是經濟上的壓力。“我的工資只夠維持我一家老小的正常生活,就藝術創(chuàng)作而言,筆墨紙硯要錢,外出寫生也需要錢,靠工資維持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十分艱難。”張建青說。
一位成功者的市場感言
油畫家楊少彤是我省最早被國內市場所認可和接受的畫家之一,這幾年他的油畫作品在國內市場上銷路良好,作品價位也始終保持著一路上揚的走勢,可以說,楊少彤是我省為數不多的依靠賣畫獲得豐厚利潤的成功者之一。
楊少彤說,青海書畫市場多年來一直呈現(xiàn)了這樣的狀態(tài),書法比國畫好賣,國畫比油畫好賣。因為油畫的價位高,銷路一直很不好。這幾年,楊少彤的作品幾乎全部賣給了外地的畫商,按他的說法,青海根本談不上什么藝術品收藏市場。“經濟的落后,限制了藝術品的價位,審美眼光的局限,制約了高雅藝術的市場發(fā)展。”“我們對于普及高雅藝術,做的工作還不夠,老百姓至今沒有建立起收藏高雅藝術品的意識。”楊少彤說。
他甚至認為,對于青海畫家來說,走進市場就意味著到外地發(fā)展。青海具有得天獨厚的藝術創(chuàng)作元素,以雪山草原為代表的自然風光和以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少數民族為代表的民族風情,都是備受外地人喜愛的創(chuàng)作題材。事實上,反映這些內容的油畫作品都能在拍賣會上拍出好價錢。“青海畫家反映這些內容的作品,在青海就是賣不了好價錢,甚至賣不出去。我不認為青海畫家的水平差,他們的作品賣不出去,是因為我們本地不僅沒有一個成熟的藝術品交易市場,更沒有一位具有影響力的收藏家和中間商。”楊少彤說。
【編輯:湯志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