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現(xiàn)身拍場的署款為羅聘作品的《無量壽佛圖》立軸。
曾在北京見羅聘畫《無量壽佛圖》,紙本、墨筆,畫之左下有羅聘敬寫署款,詩堂有金農(nóng)長題“兩峯子余詩弟子也,余六十外始從事于畫,兩峰亦學之,偶落筆便古雅無市井然態(tài),乾隆十有九年,金農(nóng)題”。而畫之右下又有一題“桐城弟子汪佑賢供養(yǎng)”。據(jù)此,無量壽佛由羅聘畫,金農(nóng)跋,又有供養(yǎng)人題,應(yīng)是一幅非常完整彌足珍貴的畫幅了。然而細細察之,圖中無量壽佛的筆墨風范與羅聘不相關(guān)涉,其氣息比羅聘更為高古。畫中羅聘的署款系為后人所添加,雖學的是羅聘書體,其拙劣之處是不難辨識的。而金農(nóng)的詩堂同屬贗品,是作偽者為轉(zhuǎn)移視聽,提升畫的藝術(shù)價值的高妙之法。
那么此圖究竟為何人所作?按圖右下供養(yǎng)人的題,倒與無量壽佛的墨色相似,為同時所書寫,而“供養(yǎng)”兩字當為后人所割去后再添上去的,其割痕非常明顯。不難想像,原題應(yīng)是汪佑賢“敬寫”。考汪佑賢,字君左,江西婺源人,汪都 (字贏海,工書畫)子,是明代萬歷年間有名於徽州的畫家。清光緒年間安徽名士許承堯在他的《疑庵隨筆》里, 曾記載了汪佑賢的一幅畫, 署萬歷四十七年, 己未 (1619) ??梢娡粲淤t為明代萬歷年間畫家是無可爭議的, 這與無量壽佛的時代風貌倒十分吻合。為此可以確認無量壽佛當為汪佑賢所作。金農(nóng)、羅聘盛名於清乾隆之后, 其名聲當在汪佑賢之上, 作偽者為牟利而不惜移花接木此類事例不乏有之, 幸虧 “汪佑賢” 之名姓尚未全部挖去, 否則, 汪氏傳世畫跡本已稀有, 就更不復為人所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