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拍賣是文物保護的一支重要力量

來源:中國商報 2015-08-14


張德勤給時任國務院總理朱镕基寫的親筆信復印件。

1992年10月11日,由北京市文物部門操辦的1992北京國際拍賣會,被譽為中國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的起點。關(guān)于這個“起點”,張德勤向記者道出了一些鮮為人知的事實。

記者:1992年的北京國際拍賣會,您在現(xiàn)場嗎?

張德勤:我沒有親眼目睹,但我支持了這場拍賣會。

這場拍賣會有2000多件文物藝術(shù)品上拍,其中有幾百件的品級還是不錯的。當時《文物法》有規(guī)定,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文物藝術(shù)品不能拍賣,個別文物藝術(shù)品上拍的,須經(jīng)國家文物局特批;乾隆六十年以后的文物藝術(shù)品,除珍貴的外可以上拍,但也須經(jīng)國家文物局批準。當時我利用手里掌握的特批權(quán)力,給這次拍賣幫了個忙,有些拍品就是國家文物局特批的。

記者:作為一個新生事物,是什么原因讓您果斷地給這場拍賣會亮了綠燈?

張德勤:我之所以會批準舉辦這場拍賣會,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物商店走到了盡頭。

在這場拍賣會之前,文物藝術(shù)品只允許文物商店買賣。文物商店都是文物部門主辦,吃的是“壟斷飯”。改革開放以前,那時候老百姓(603883,股吧)想出售物件,只能拿到文物商店。由于老百姓對文物價值的認識普遍不高,所以明明值幾十萬元的物件,可能文物商店只花費兩三千元就買進了。

改革開放以后,信息流通速度加快,海外拍賣中國文物藝術(shù)品的信息沒多久就能傳到老百姓耳朵里,漸漸地也知道中國文物藝術(shù)品值錢了。這時候如果拿了物件去文物商店賣,如果只得個仨瓜倆棗,老百姓可不干了。長此以往,文物商店的貨源就斷了——既從老百姓那里買不進東西,又因為政策的限制不準賣出東西。怎么辦?

事實上,當時的“地下”交易市場已經(jīng)興起來了,一些文物藝術(shù)品被私下交易。我想,與其讓這種交易在“地下”偷偷生存,不如合法化。而拍賣就是一個途徑,它講究公平、公正、公開。所以,1992年10月11日舉辦了北京國際拍賣會。

到了第二年,朵云軒成立拍賣行,緊接著中國嘉德拍賣公司成立。隨后翰海、榮寶等拍賣公司也相繼成立。當時我就覺得拍賣這個事是可以試一試的,不行再說嘛。

上世紀90年代,對于文物拍賣,文物界一直存在兩種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它是屬于文物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文物保護起到了推動作用;第二種觀點認為它刺激了文物盜掘,是對文物的破壞。對此,張德勤一直堅定地站在第一種觀點的陣營中。

記者:不少人認為盜掘文物對文物的破壞最嚴重,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張德勤:我認為不僅僅是文物盜掘,最可怕的是沒有文物意識,是愚昧。愚昧對文物造成的破壞是非??膳碌?。再有價值的文物,如果人們不知道它的價值所在,很可能就會被隨手扔掉。所以,毀于愚昧的文物遠比毀于盜掘的文物要嚴重得多。

當然,也有人認為,如果處于愚昧狀態(tài),盜掘文物就會減少。事實上,盜掘文物古已有之,從有隨葬品開始幾乎就有盜墓賊。按照這個邏輯,那什么時候安全呢?原始社會最安全,因為沒有買賣,沒有商品交換??晌覀冞€能回到蠻荒時代嗎?不能,從邏輯上講這種觀點是荒唐的。

除了愚昧,還有一個利益驅(qū)動,這也是破壞文物的一大“殺手”。一些人知道文物藝術(shù)品值錢后,抱著一夜暴富的心理,到處挖墳掘墓,嚴重威脅到了文物的安全。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認為根本之道還在于提高廣大民眾對文物價值的認知,讓老百姓切身感受到文物藝術(shù)品價值連城,非常珍貴,這樣才會越來越熱愛文物藝術(shù)品。

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的一大重要作用就在于讓廣大民眾對文物價值有了最直觀的感受,逐漸認識到文物藝術(shù)品不僅有經(jīng)濟價值,還有歷史價值、藝術(shù)價值。而只有提高全民的文物意識,文物才能相對處于一個安全的狀態(tài)。

記者:據(jù)我了解,那時候?qū)ξ奈锼囆g(shù)品拍賣的兩種觀點中,第二種觀點的勢力似乎更強大一些,是什么觸動您在重重壓力下,堅持讓文物藝術(shù)品走向市場化的?

張德勤:1988年我到國家文物局上班,平均三天我的案頭就有一個報告。什么報告呢?某某地方的墓被盜了,某某博物館的藏品被盜了……差不多三天一起,太可怕了。

后來我開了個會,我說面對著這種形勢,如果不采取措施制止,那我這個局長就會被盜墓的歪風包圍得無法透氣,甚至會被淹死。怎么辦?最直接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打擊、防范。于是我提出,凡是文物收藏單位,“人與文物共存亡”。

可那時候的文物收藏單位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有的博物館窮得連換個門鎖都沒錢。這樣下去也不是個辦法啊。我想,解決問題的根本還在于提高廣大民眾的文物意識。但光靠我們?nèi)ブv話、發(fā)文件,收效甚微。所以,只要是能提高廣大民眾文物意識的方法都可以拿來用,拍賣就是方法之一。

時間證明,我的這個想法是有道理的。20年過去了,文物犯罪現(xiàn)象少了許多,盜墓之風也有所收斂。如果我們的國家再強盛一些,收藏文物藝術(shù)品的人再多一些,收藏的品位再高一些,那么文物就更安全了。

2002年10月28日,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次會議通過了新修訂的《文物法》。“民間收藏文物”、“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等內(nèi)容被納入其中。而在這一成果的背后,張德勤功不可沒。

記者:這次《文物法》修訂,如果沒有您站出來說話,恐怕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的前途就渺茫了。

張德勤:可以這么說。1996年國家文物局啟動《文物法》修訂工作,到2000年8月,擬出一份征求意見稿,其中涉及民間收藏和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規(guī)定了民間收藏者收藏的每一件藏品,都必須要向當?shù)匚奈锊块T報告,并向文物部門人員說明來源;而拍賣公司須在拍賣前三個月,將文物拍賣標的送到國家文物局審核。

當時我已經(jīng)不在國家文物局工作,關(guān)于這次《文物法》的修訂內(nèi)容,我沒有看到。直到有一天,上海博物館副館長汪慶正打電話給我,很激動地跟我說:“這次新修訂的《文物法》比1982年的還要保守。別人可以不管,但修訂《文物法》是天大的事情,你必須站出來說話。”

當時我正準備去美國探親,汪慶正馬上把材料寄給我。看到材料后,我都氣炸了。經(jīng)過一番思考后,我決定給時任總理的朱镕基寫信。2000年8月15日,我連夜便寫好了信,希望國務院法制辦停止國家文物局主持的《文物法》的修訂工作,重新調(diào)研。后來,這封信順利地送到了朱镕基總理手中。一個月后,當我從美國回來時,了解到總理的批示,其大意是,修訂《文物法》的工作由國務院法制辦直接辦理,在思路方面要參考我的意見,重新擬份文稿。

記者:可以說,是您的一封信改變了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的命運,也改變了很多文物的命運。最近幾年,“文物回流”已成為令人矚目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

張德勤:2002年新修訂的《文物法》出臺后,經(jīng)拍賣公司之手回流的海外文物不可計數(shù)。為什么會回流呢?有了拍賣,老百姓知道文物藝術(shù)品值錢了,他們對收藏有了興趣,認為作為投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于是順帶把民間收藏帶動起來了。收藏者越來越多,拍場上的文物藝術(shù)品價格越來越高,高到連海外的人也眼紅了,覺得中國文物藝術(shù)品在中國內(nèi)地比在中國香港、倫敦、紐約值錢,所以就把它們送回到了中國內(nèi)地?,F(xiàn)在,日本、歐洲、美國等,都是中國拍賣公司的重要征集地。

回流是按照價值規(guī)律走的,如果我們沒有市場,文物藝術(shù)品還流得回來嗎?如果流回來以后,你就沒收,那它也不流了,結(jié)果是文物大量出境,最后都流失了。如果我們有了正常的文物市場、正常的文物拍賣,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藝術(shù)品就會源源不斷地回流。從流出去到流回來,這是多么大的一個歷史變化,我們中國人應該為此感到自豪啊??梢哉f,這是文物藝術(shù)品拍賣對文物保護最直接的貢獻。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