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日前發(fā)布了第12屆上海雙年展規(guī)劃和籌備工作的最新進展。其中包括展覽主題的深化,展覽的結構布局,展陳設計師的委任,以及城市項目的構想等幾個方面。
本屆上海雙年展將由四大板塊構成。在"禹步——面向歷史矛盾性的藝術"(Proregress——Art in an Age of Historical Ambivalence)的總主題下,展覽將從生態(tài)、戰(zhàn)爭、自由以及文化多樣性等幾個方向展開討論。每一個方向最終都將發(fā)展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展覽,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一樓到三樓的空間內(nèi)展開,既自成一體又相互交叉。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本屆上海雙年展的展覽整體規(guī)劃由包括主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Cuauhtémoc Medina)與三位分策展人瑪麗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María Belén Sáez de Ibarra)、神谷幸江(Yukie Kamiya)和王慰慰共同執(zhí)行;而每個分設板塊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展覽,又由策展團隊中的一位策展人主要負責。
同時,上海雙年展還宣布墨西哥建筑師弗里達·埃斯科維多(Frida Escobedo)將出任展覽的展陳設計師。
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第12屆上海雙年展將于2018年11月10日至2019年3月10日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舉行。展覽同期,上海雙年展的觸角將延伸到城市各個空間,計劃將在包括中心商圈、濱江沿線、院校機構等地展開各種形式的活動,期待以當代藝術來激活公眾對于生活和世界的想象,并挖掘和拓展當代藝術所可能具備的對于社會生活的意義。
主策展人論述展覽四個板塊
第一板塊
我們這個時代的一大進步是,無論在概念上抑或實踐上,人類社會、文化和政治與所謂“自然世界”之間的區(qū)隔皆已不復存在。當前生態(tài)的緊迫性使人們意識到了環(huán)境與我們社會、經(jīng)濟決策之間的深層關系:當前的地質時代“人類紀”,被認為是工業(yè)革命所引起的氣候、生物學和拓撲學劇變的產(chǎn)物。自然與人性之間的邊界也越來越模糊,體現(xiàn)在我們對它們的本體論思考、文化心理和合法性定義等方面。“動物權”的概念勾勒出一系列的政治激進主義,在近年來南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案例中,所謂“自然實體”被授予了合法權利:譬如將法律身份和代表權賦予一片叢林、將猩猩納入人權保護范圍以及為新西蘭的河流授予權利。
我們對自然社會中的文化、經(jīng)濟和語言特征的理解不僅挑戰(zhàn)了我們對人的設想,而且動搖了發(fā)展過程中的人類中心主義論調(diào)。最后,我們操縱基因或原子的能力也進一步模糊了自然和人工的區(qū)隔。在未來,一種更復雜而全面的思維方式必須包括物種間的交互形式和對不同現(xiàn)象的認識方法,這將不得不重新設想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與其他物種的關系以及思考路徑。藝術家們一直居于重新思考我們社會與自然界之間關系的前線,這種思考使他們的詩意愿景具有了超乎預期的政治性。
哥倫比亞大學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瑪麗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María Belén Sáez de Ibarra)多年來一直圍繞著“世界叢林(Cosmopolitial Jungle)”概念開展一系列項目,她在上海雙年展中將負責這一單元的工作。
第二板塊
我們生活在一個不斷沖突的特異時期。隨著西方霸權在世界范圍內(nèi)的衰微,這種沖突已經(jīng)常態(tài)化為全球資本主義常規(guī)進程的一個環(huán)節(jié)。自冷戰(zhàn)結束以來,我們進入了一個以世界局部地區(qū)的持續(xù)戰(zhàn)爭為特征的時期,而這些戰(zhàn)爭在國際法中難以被規(guī)范化。譬如禁毒戰(zhàn)爭、反恐戰(zhàn)爭和恐怖主義這些概念在政治言論中的普遍使用,意味著一種持續(xù)的例外狀態(tài),它打破了軍人、公民和權利主體之間的界限。此外,種族、人種和宗教問題的激進主義和沖突形式不斷重新出現(xiàn),也牽涉到社會共識難以在政治和道德目標上達成一致的現(xiàn)況。人類社會——尤其是西方社會——所產(chǎn)生的政治分歧,由于缺乏有效的政治替代選項而愈發(fā)趨于極端。我們最感興趣的,是在這個充滿沖突的、社會秩序觀念模糊的背景下探索日常生活的那批藝術家。
紐約日本協(xié)會美術館館長神谷幸江(Yukie Kamiya)將負責這一部分的工作。
第三板塊
就絕大多數(shù)社會而言,當前社會思潮與啟蒙運動議程、政治解放的關系并不確定。除卻當今政治觀念的混亂之外,世界各地的許多國家社會均以不同形式將民意和受侵害的政治權利結合起來,這體現(xiàn)了20世紀的民主理想危機。盡管存在著這樣的政治不確定性,但毫無疑問,這是推動女權主義、同性戀和社會少數(shù)群體議程的重要時刻,也是彰顯全球范圍內(nèi)本土抵抗運動的重要時刻。與此同時,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斥著當代奴役關系、社會和種族沖突不斷增加、民族主義和種族主義層出不窮的世界里。
統(tǒng)治和自由的概念混同在一起,我們在發(fā)達社會中體驗日常生活的方式,以及愉悅與身體的具體關系,都因此得到了拓展。新自由主義情境下所發(fā)展的主體性,混合了愉悅、消費、禁止和限制,解放與控制之間的辯證法無處不在。
上海的策展人王慰慰將致力于闡述這一展覽主題。
第四板塊
正值政治與文化經(jīng)歷重大危機的時刻,文化生產(chǎn)和藝術實踐將難以保留與社會進程無涉的距離感和純潔性。我們從浪漫主義那里繼承的關于藝術文化的獨立性、無功利性和優(yōu)越性的現(xiàn)代常識性假設已然消隕,這一點在藝術家的批判性實踐中得以證明,他們的生產(chǎn)在商業(yè)文化和階級特權的不斷干涉下而做出了妥協(xié)。與許許多多文化干預的實踐一樣,體制批判和挪用主義也具有這樣的時代特征:對于藝術品而言,單純作為自足的、遺世獨立的史前古董并不重要,其責任在于質詢觀眾、文化創(chuàng)作者、資助人以及各類機構的立場、實踐和信仰。
我們將策劃一個專門的單元,以體現(xiàn)文化和藝術挑戰(zhàn)其自治神話的多變形式,探索不具備任何道德或美學優(yōu)越性的社會和文化形態(tài),并公開質疑藝術在我們的生活和實踐中的特殊地位。本單元還將包括對資本主義下的自我與倫理的本質進行質疑的藝術形式,以及我們理解時代、發(fā)展和進步的方式,這需要進一步的反思與批判。它也將影射出:在我們這個時代,不確定性是如何體現(xiàn)在不確定性的藝術作品之中的。
來自墨西哥的上海雙年展總策展人夸特莫克·梅迪納(Cuauhtémoc Medina)將負責本單元的工作。
分策展人簡歷
瑪麗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
María Belén Sáez de Ibarra
策展人、文化經(jīng)理
分策展人:瑪麗亞·貝倫·賽斯·德伊瓦拉
自2010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當代藝術博物館館長(Museum of Art at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
德伊瓦拉現(xiàn)居住和工作于波哥大。其曾獲得波哥大哈維里亞那天主教大學(Pontificia Universidad Javeriana)法學學位及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國際環(huán)境法學碩士學位。其早年曾于哥倫比亞文化部視覺藝術辦公室擔任主管,現(xiàn)負責哥倫比亞國立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Colombia)文化方向專業(yè),指導藝術博物館、萊昂·德格雷夫(Leon de Greiff)音樂廳、及圣奧古斯丁修道院(Claustro de San Agustin)的日常管理工作。德伊瓦拉擁有豐富的跨學科工作經(jīng)驗,致力于資助和生產(chǎn)大型公共藝術項目,通過開展長期研究的團隊來挑戰(zhàn)文化/社會行為及藝術中的角色與邊界。其目前所從事的研究內(nèi)容之一名為"世界叢林"(Cosmopolitics of the Forest)。
目前,其正參與圣保羅雙年展及哈瓦那雙年展的部分策展工作,并曾先后策劃過包括影像、聲音裝置、以及大型現(xiàn)場裝置的展覽項目;其亦曾涉足古典及現(xiàn)代音樂及舞臺創(chuàng)作。同德伊瓦拉合作的藝術家包括池田亮司(Ryoji Ikeda)、克萊門夏·艾切維里(Clemencia Echeverri)、何塞·亞歷桑德羅·瑞斯特雷波(Jose Alejandro Restrepo)、米格爾·安吉爾·羅哈斯(Miguel Angel Rojas)、厄休拉·畢曼(Ursula Biemann)、桃瑞絲·沙爾塞朵(Doris Salcedo)、以及海納·戈培爾(Heiner Goebbels)。
神谷幸江
Yukie Kamiya
策展人、藝評家
分策展人:神谷幸江
自2015年起,擔任紐約日本協(xié)會美術館館長(Japan Society Gallery, New York)。
神谷幸江此前曾擔任廣島城市當代藝術博物館(Hiroshima City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首席策展人,以及紐約新當代藝術博物館(New Museum, New York)助理策展人。其曾策劃過多個大型國際展覽,并為包括蔡國強、小野洋子、高松次郎、徐道獲等在內(nèi)的藝術家組織過專題展覽。其亦曾擁有在多個文化機構服務的經(jīng)歷,包括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Japan Foundation)、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e)等,擔任客座策展人,并曾作為共同策展人策劃了多個巡回于亞洲大型都市的集體展覽,包括《不和諧的和諧:對亞洲想象的批判性反思》(Discordant Harmony: Critical Reflection of Imagination of Asia,2015-2017)、《再現(xiàn):20世紀70年代以來日本當代藝術的探索》(Re:Quest Japanese Contemporary Art since the 1970s ,2013)、《建構中的亞洲藝術新維度》(Under Construction: New Dimension of Asian Art ,2002-2003)。2011年,神谷幸江因其所策劃的《西蒙·斯塔林:假面舞會的計劃(廣島)》(Simon Starling: Project for a Masquerade (Hiroshima))一展而獲得日本東京國立西洋美術館所頒發(fā)的學院獎。
神谷幸江的著述曾先后入選多個期刊及出版物,包括:《杉本博司:天堂之門》(Hiroshi Sugimoto: Gates of Paradise ,2017)、《蹂躪--沖突年代下的藝術與文化》(Ravaged: Art and Culture in Times of Conflict ,2014)、《加利福尼亞-太平洋三年展》(California-Pacific Triennial ,2013)、《光滑細膩:文化中的當代藝術》(Creamier: Contemporary Art in Culture ,2010)、《臺北雙年展》(2006)。其曾服務于多個文化機構的選拔委員會,包括:日本文化廳、東京都政府、德意志學術交流中心(DAAD)、以及勞力士導師及生徒國際項目(Rolex Mentor and Protégé International Program)。神谷幸江曾于早稻田大學學習藝術史,并于2008-2013年間在該校擔任客座教授。
王慰慰
策展人
分策展人:王慰慰
于韓國首爾國立大學考古美術史系獲碩士學位,于復旦大學外文學院韓文系獲學士學位,自2010年起在上海當代藝術館擔任策展人。
自2015年起,她組織和發(fā)起了"MoCA藝術亭臺"計劃(MoCA Pavilion),支持國內(nèi)和國際藝術家的實驗性項目。她于近期開始進行一系列針對東亞當代藝術發(fā)展的研究和策展工作,參與了臺灣關渡美術館2017駐館策展人計劃以及韓國國立現(xiàn)代美術館2017年國際研究員項目。近期參與策劃的展覽包括韓國大邱美術館舉辦的"我感受到的光--楊福東個展"(聯(lián)合策展人,2016)以及澳門藝術博物館舉辦的"敘事曲--動漫美學當代藝術展"(聯(lián)合策展人,2017)。
2011年,王慰慰在上海當代藝術館發(fā)起了呈現(xiàn)中國年輕藝術家創(chuàng)作實踐的系列群展"+關注"。其它策劃的展覽還包括,"心境--上海當代藝術館文獻展"(2010), "草間彌生--我的一個夢"(聯(lián)合策展人,2013),"夜譚--動漫美學雙年展2013-2014","奇想閣--動漫美學雙年展2015-2016"。此外,她還曾擔任中國當代藝術獎(CCAA)的協(xié)調(diào)人(2010),以及外灘18號創(chuàng)意中心的協(xié)調(diào)人(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