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夏卡爾(1887-1985)《冬夜戀人》
與去年上海首拍的大拼盤相比,將于下周舉辦的佳士得上海秋拍在變與不變之間有了新面目:變的是新增“典雅生活藝術”與“中國當代設計”兩個拍賣專場,而其重頭戲“亞洲與西方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晚間拍賣則與去年一脈相承。其中最值得觀察的,是其當代藝術的拍賣策略。
當代藝術“墨彩”融會東西
總體來看,佳士得的這個夜場好比一首交響曲,精選的逾60件藝術作品出自中國、日本、韓國、東南亞以及西方現當代藝術的眾多國際知名藝術家。
其實,“十一”期間成功落槌的蘇富比香港秋拍,其“亞洲現當代藝術”夜場也采用了類似的拼盤策略。據市場人士王從卉女士觀察,當前的藝術市場尤其是大眾媒體,一直有一種唱衰當代藝術的輿論,有人更預言當代藝術的泡沫破滅就在2014秋拍。然而,蘇富比的拍賣結果盡管有張曉剛、岳敏君的作品因估價過高而流拍,但80%拍品超越高估價成交,總成交價高達6.15億港元(7.7571,-0.0013,-0.02%),刷新9項藝術家個人拍賣紀錄,其中包括來自中國內地的藝術家劉小東作品《違章》成交價達6620萬港元;方力鈞《系列24號》,成交價5948萬港元;王興偉作品《盲》,成交價944萬港元。
追根溯源,蘇富比征集拍品的精品策略以及把握市場脈搏的能力是關鍵。
而佳士得此次征集的拍品中,也呈現了號準市場脈搏的關鍵作品。比如現代藝術大師馬克·夏卡爾的《冬夜戀人》、超現實主義大師薩爾瓦多·達利的《眼睛和嘴唇》等作品;當代部分,西方藝術家包括達明安·赫斯特、陳飛、郝量等作品是值得重點關注的拍品。
回過頭來看佳士得秋拍策略,更專注于搭建一個融會中西、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平臺。比如他們今年的一個重要嘗試,是推出多達20件左右的“墨彩”專輯,呈現從中國當代水墨到畢加索創(chuàng)作的紙上作品,跨越不同區(qū)域的文化屬性,展現人類共有的以黑、白、彩構成的美學世界。佳士得現當代藝術部門的主管張丁元對記者表示,這不太像傳統(tǒng)的水墨,有點像當代水墨。當代水墨的概念過于籠統(tǒng)。“墨彩”,“墨”跟“彩”要分開來:墨是東方的,彩則偏向西方,所以分兩個主題來做。
對強調東西方融合的概念,佳士得中國總裁蔡金青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也強調,搭建一個融會中西、現代藝術與當代藝術的對話平臺是佳士得的長期戰(zhàn)略,不會太介意一次秋拍的結果。不過她也強調,佳士得對市場反應是快的,拍賣策略會隨時調整。在市場千變萬化的背景下,拍賣公司唯一的對策就是繼續(xù)創(chuàng)新。佳士得現階段在中國內地的發(fā)展還剛剛起步,但所做的每一件事,在佳士得全球布局中來看都是創(chuàng)新。
籌備一年:首推當代設計專場
另外,“中國當代設計”專場是佳士得上海秋拍當之無愧的亮點。蔡金青告訴記者,這是佳士得在全球首次推出的設計專拍,選擇在今年秋拍、在上海推出,是基于歷史性的機遇。
整個專場只有20件拍品,都來自一個中國品牌“上下”。早在佳士得上海首拍圓滿落槌時,佳士得中國瓷器及藝術品部高級副總裁、國際主管羅拉羅拉就在醞釀策劃這個新專場,“上下”品牌無疑是其獨門秘籍。“上下”藝術總監(jiān)蔣瓊耳則表示,將傳統(tǒng)手工藝與高科技相結合就是“上下”品牌所了解的“上”與“下”。
鑒于設計師的社會地位與文化影響力,設計作品因此在國際上備受藏家青睞。然而,與具備唯一性的藝術作品不同,優(yōu)秀設計作品的實用性以及隨之而來的普及性,給收藏家?guī)砣碌奶魬?zhàn);而拍賣公司選擇什么樣的設計作品推介給藏家,也成為棘手的難題。在國外,除了歐洲的菲利普斯拍賣公司之外,連佳士得與蘇富比也沒有常設的設計專場拍賣。國內拍賣公司中國嘉德、北京保利與上海泓盛之前也拍過設計專場,從家居、服飾用品到當代陶瓷、當代漆藝、玻璃制品等多個角度進行了嘗試,也沒有成為常設的專場。相比之下,佳士得這個新專場可謂獨辟蹊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