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文心養(yǎng)真——王念堂期頤書法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16-04-01

2016年3月31日上午十點,“文心養(yǎng)真--王念堂期頤書法展”在北京畫院美術館隆重開幕。此次展出匯集了百歲老人王念堂先生數十年創(chuàng)作的楷、行、草等書體的精品力作七十余幅,涵蓋了中堂、對聯、手卷、冊頁等豐富的傳統書寫形式,書寫內容則多以前人之經典詩詞、名言警句,其中更是不乏王念堂先生的百歲新作。展覽通過豐富詳實的展品為觀眾詮釋了作為有兩千余年歷史的藝術形式,書法藝術依然是承載傳統文學經典的最佳方式。更為難得的是,通過展覽還會引發(fā)我們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藝術創(chuàng)作規(guī)律、子女教育等方面課題的思考。

百歲人生 體悟書道真妙

王念堂先生乃當代著名畫家、北京畫院院長、北京美協主席王明明之父,其百歲人生之路可謂起伏坎坷,親歷了國難動蕩、十年浩劫、改革開放和新時代的發(fā)展變遷。先生自幼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滋養(yǎng)與熏陶,喜好文學,擅長書畫藝術。十五歲時王念堂便只身從山東蓬萊老家闖了關東,在丹東做過學徒也當過賬房主管,一九四八年春,剛過而立之年來到了北京(當時的北平),曾擔任造紙廠總經理,公私合營后又被下放到車間勞動。改革開放后,先生迎來人生與事業(yè)的春天,見證了祖國三十余年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人生的道路多么曲折、艱辛,但先生一直都沒曾放下自己的文藝夢想,雖然曾因生活所迫,不能從事文藝專業(yè)方面的工作,但幾十年來卻筆耕不輟,利用業(yè)余時間充實學養(yǎng)并堅持從事書法的研習與創(chuàng)作,把“筆墨紙硯”視為人生一樂。在他的藝術世界里書法是修身、養(yǎng)性、養(yǎng)生及書寫自己人生感悟的手段。因此他的字里行間沒有半點浮躁、世俗功利之痕,字體廋勁,豐筋神足,風骨盡顯,率真豁達間暗含著一股沉靜、堅韌之氣,書法是其個性的濃縮,也是其人生的寫照。毫無疑問,他觸及到的是書法的根本。讓先生興奮而激動的是,八十年代后,年過花甲的他終于可以專事自己的夢想“專業(yè)”了,時至今日,王老先生已是百歲高齡,但伏案筆耕卻依然是他的日課,且念堂老人晚年書風勁朗、豁達,同時又舒展、渾厚。真正達到唐人孫過庭“書譜”所言:“通會之際、人書俱老”的境界。

敦敦教誨 傳承三代家學

在王念堂先生的家庭觀念中孩子們的成才才是自己的最大成就,經過他的精心培養(yǎng),敦敦教誨,家中走出了王明明、王綠霞、王衛(wèi)明等書畫名家。因為自己在文藝方面的眼光,在啟蒙階段王念堂先生就能及時發(fā)現孩子們的藝術天賦,因材施教,因勢利導,為子女們學藝不遺余力,克服一切困難創(chuàng)造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及學習環(huán)境。在先生對藝術的認知中有種強烈的意識:必須要立足于傳統,要著重培養(yǎng)孩子的品格、學養(yǎng)及藝術感覺,品格、學養(yǎng)是根本,感覺是前提。他還深知一個道理就是學習藝術必須找大家,起點一定要高,第一口奶非常重要!于是他就帶著孩子到處尋訪名家大師,想方設法叩開多位名家之門,先后向吳作人、蔣兆和、李苦禪、徐之謙、劉凌滄、頓立夫、啟功、康殷、周思聰、盧沉、姚有多等先生求教,名家大師們的教誨不僅使孩子們受益匪淺、進步飛快,他自己的書藝也跟著不斷提升。

如今,王家的第三代王加已是業(yè)界頗有成績的青年學者、策展人,擁有西方文化的教育背景的他不遺余力的在中西文化交流中貢獻著自己的努力,還在傳統書法研習中秉承著家學。此次展覽王加以小楷書寫前言,不但形式上使人感覺耳目一新,更為觀眾真切的講述了爺爺王念堂的敦敦教誨,“與對待父親不同的爺爺從未對我有過任何嚴苛的要求。但當他每每看到我取得點滴進步時,紅潤和藹的臉上總堆滿了讓我心都為之融化的燦爛溫暖的笑容?;蛟S除了對隔輩的疼愛之外,更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目睹他血脈的延續(xù),正在繼承家族文化傳承的香火,他引以為傲吧”。

的確,王家的祖孫三代在不斷完善自我藝術創(chuàng)作的同時,皆以自身的努力推動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fā)展,三代人之間不斷繼承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堪稱今日社會的典范。所以在此次展覽中,我們希望廣大觀眾在欣賞書法作品同時,能夠引發(fā)更多對于民族傳統的思考。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