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秦思源:現(xiàn)在需要建立起收藏家的信心

來源:北京商報 2009-05-28

  商報:今年上海當代藝術博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藝博會”)的出發(fā)點是什么?

  秦思源:今年的上海藝博會對中國市場更有針對性。參加本次上海藝博會的有國際上的收藏家,但藝博會的舉辦地在上海,中國和亞太地區(qū)的收藏家們將成為最重要的收藏團體。

  同時,世界上的藝術博覽會各式各樣,展覽方向也各不相同,我們還是想突出學術。作為一個當代藝術博覽會,對于藝術是有推動作用的,而不是一個被動的載體。上海藝博會對于學術要有自己的態(tài)度,不能一味地迎合市場,眼光要放長遠,要將藝術市場推向良好的方向。

  商報:之前,上海藝博會已經(jīng)舉辦過兩屆,今年您第一次與它合作,成為藝術總監(jiān),您給本屆上海藝博會帶來了哪些變化?

  秦思源:我給本屆上海藝博會帶來了更強的針對性。之前兩屆上海藝博會聘請的藝術總監(jiān)都是世界上很著名的藝博會總監(jiān),例如皮埃爾是著名的畫廊家,而洛倫佐在策劃藝博會上是很有經(jīng)驗的,之前他曾經(jīng)做過巴塞爾博覽會,他們都非常有經(jīng)驗。但是,他們只擁有國際化的背景,并不了解中國的藝術市場,這對一個藝博會的長期發(fā)展是沒有好處的。中國的藝博會需要一個既了解國際,同時又了解中國的人。我認為,藝術總監(jiān)應該起到橋梁的作用,讓中西方的藝術思想進行溝通,這才是藝博會的目的。

  商報:您剛才提到,本屆上海藝博會將注重學術性,但很多人表示,在藝術領域,學術和商業(yè)有時是存在沖突的,您如何找到學術和商業(yè)的“銜接點”?

  秦思源:學術和商業(yè)是不沖突的,只有在一個系統(tǒng)不完善的情況下,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學術太傲慢,商業(yè)太赤裸。我認為,只要是好的作品,就會有它的市場,比如一幅得到美術機構很高評價的作品,自然就會有人購買。同樣,在拍賣市場上,通常拍賣結果最好的藝術家,在學術上的成就也有目共睹。

  本次上海藝博會,我想在學術上有所突破,就是要不停地強調:“學術和商業(yè)是不沖突的。”

  同時,藝博會本身就是在做商業(yè)的事情,所以就要同收藏家不斷地進行溝通,在學術上給他們良好的感受,這樣才會有市場。

  商報:此前,杭州藝術博覽會、CIGE、ART北京等藝術博覽會,畫廊都存在“本土化”的問題,您認為畫廊“本土化”,對中國的藝術博覽會是推動還是阻礙?

  秦思源:畫廊“本土化”是一個很實際的問題,如果國外的畫廊對中國的藝術市場缺乏信心,或者對于藝博會的操作方式不信任,很可能就不會參加。ART北京、CIGE是從零開始的,整個模式都是本土化的,與國際上的溝通可能會少一些。我覺得,中國的藝博會還是要找到一個中間點,既不全盤西化,也不全盤本土化。

  另外,由于金融風暴的影響,今年參加藝博會的國外畫廊數(shù)量可能會減少,誰都不知道藝術市場會如何發(fā)展,今年國外畫廊參展的減少,只能表明一種態(tài)度,但代表不了什么。

  商報:由于金融風暴的影響,很多收藏家也減少了對藝術品收藏的資金預算,您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力?

  秦思源:首先,本屆上海藝博會的內容將會用一種“不是博覽會的博覽會”的特殊方式,給收藏家們驚喜,對于收藏家來說,吸引力是最重要的。其次,我們發(fā)起了“亞太收藏家發(fā)展計劃”,我認為所有發(fā)展中的藝術市場,都應該啟動這樣的計劃。藝博會作為一個平臺,就是要讓收藏家和畫廊互相認識,這是我們的工作。

  商報:如何吸引潛在的收藏家群體?

  秦思源:目前,中國的潛在收藏家群體非常龐大,但他們還沒有被發(fā)掘出來。對于他們,一定要抱著積極的態(tài)度,不能等著他們被發(fā)掘,因為他們沒有成熟的渠道,而成熟的渠道就是像藝博會這樣的活動。我們會和藝術院校、藝術家以及拍賣行進行合作,與潛在的收藏家進行交流。其實,現(xiàn)在的藝術品市場還沒那么糟,很多人對藝術品處于觀望狀態(tài),不是因為沒有資金,而是害怕,藝術品市場的底線還沒有出現(xiàn),如果買了藝術品,價格仍然往下跌該怎么辦?我們要建立起收藏家的信心。

  商報:您如何看待中國的藝博會?

  秦思源:中國的藝博會還在發(fā)展中,發(fā)展的方向是對的,每年都有新的變化,會越來越專業(yè)。前兩年的中國藝術品市場發(fā)展是一種假象,現(xiàn)在的市場雖然不如以前,但很真實,明年的市場表現(xiàn)可能會更準確,體現(xiàn)宏觀的狀態(tài)。

 

 【編輯:仕賢】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