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乾隆26年的青玉刻御制詩文描金云龍紋「第十二應鐘」特磬
2015年6月6日晚,北京保利2015春拍“龍香——清宮御賞文玩”在北京四季酒店舉槌。其中,清乾隆26年的青玉刻御制詩文描金云龍紋「第十二應鐘」特磬,磬寬28.5cm;錘長19.5cm,拍前估價為RMB6,000,000-9,000,000,現場以570萬元起拍,在經過多輪叫價爭奪后,最終以880萬元落槌。
青玉刻御制詩文描金云龍紋「第十二應鐘」特磬:
「特磬第十二應鐘」、「乾隆二十六年制」款為歐洲歐洲重要私人藏家舊藏,本品為青玉質,扁平,呈鈍角矩形,長邊稱鼓,短邊稱股。原配黃花梨透雕座架。磬兩面皆描金龍紋,其上篆書銘文。
與本品同為乾隆二十六年所制者,除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完整一套十二件特磬(尺寸為長99.7至53.2cm),其余若干散見各地,如上海博物館所藏之“第五姑洗”特磬、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第六仲呂”特磬?,F知美國不少博物館、藝術館和美術館藏有中國古代樂器,按銘文順序有:芝加哥藝術館藏有一件“第三太簇”特磬(編號1950.1050)、諾頓美術館有一件“第八林鐘”特磬、羅得島設計學院藝術博物館有一件“第十南呂”特磬(編號37.113)、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一件“第十一無射”特磬(編號B60J67)。
以上特磬皆為碧玉質,與本品形制相似,大小薄厚不一,皆兩面預留銘文空間,余飾描金云龍紋,均作行、升龍,昂首曲頸、彎腰卷尾,如出一轍,此造型為乾隆時期玉器龍紋的標準樣式。整器紋飾華麗精致,足顯皇室風派,這些特磬所篆書的銘文,除名字不同外,行款、內容均相同。八國聯軍侵華期間,僅三海、皇史城、頤和園、天壇損失祭器1148件,社稷壇損失祭器168件。加之乾隆二十六年,清宮造辦處所制特磬應有多套,本品應為戰(zhàn)亂時從天壇流落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