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經(jīng)濟寒流襲擊全世界 秋季藝術品市場悄然“縮量”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趙薇 2008-10-31

“秋拍更比秋風涼”,有業(yè)內(nèi)人士感嘆:今秋藝術品市場遭遇寒流已成定局。藝術品市場到底有多冷?且看行內(nèi)人士評估。

外部環(huán)境寒冷指數(shù):★★★★★

近期全球金融市場風急雨暴,引得拍賣市場寒風驟起。股市下跌,房市低迷,在周圍一片跌勢的狀態(tài)下,期待藝術品市場的單獨繁榮無異于一種奢望。對于中國經(jīng)濟而言,此番動蕩也可看作是擠壓泡沫的過程。熱錢泛濫之時,藝術品市場充當了蓄水池的角色;擠壓泡沫之時,藝術品市場自然也要受到擠壓。

標志性公司寒冷指數(shù):★★★★

一直被看作中國藝術品市場風向標的香港蘇富比,秋拍總成交額不足11億港元,遠低于拍前20億港元的估價。其中最令人心寒的莫過于中國當代藝術專場,成交率僅為35.4\%。而此前紐約蘇富比的“亞洲當代藝術”拍賣,也只取得了851.3萬美元的成交總額,還不及前兩年一幅畫的價格。

買家心氣寒冷指數(shù):★★★★

當今國內(nèi),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收藏家階層,大部分人只是藝術品投資者。藝術品投資,大多是消費性投資或者是投機性投資。國內(nèi)藝術品市場的瘋狂炒作和巨大泡沫,使得天價頻出,人心不安。抱著賺錢目的進入藝術品市場的投資者,一旦無錢可賺或是藝術品市場不夠景氣,就會心寒退卻,迅速撤離市場。這種發(fā)自內(nèi)心的寒氣籠罩了藝術品市場,從根本上降低了市場溫度。

賣家出貨寒冷指數(shù):★★★

此次蘇富比秋拍,八大山人的作品《雜冊》以578萬港元成交。據(jù)行內(nèi)人士稱,《雜冊》的預期值是800萬元,近百分之五十的缺失實在出人意料。這種慘淡狀況下,賣家無疑也會看淡這個市場,進而觀望者眾,出貨者少。當藝術品市場很難出現(xiàn)令人垂涎的作品,市場的寒冷度也就可想而知。

藝術市場泡沫化寒冷指數(shù):★★★★

早有業(yè)內(nèi)人士指出,藝術品市場的超速發(fā)展偏離了其發(fā)展規(guī)律,天價作品頻出,做局伎倆屢現(xiàn),種種風險其實早已埋下禍根。藝術品市場盲目追求“天價”,數(shù)字肥膘越來越厚,引發(fā)鑒定失準,競爭失度,最終導致市場失序。 據(jù)業(yè)內(nèi)人士分析,今秋整個藝術品市場的寒冷指數(shù)已達4星,稱其為寒冬,可謂名副其實??v然賣家“悲落葉于勁秋”,然而理性分析整個藝術品市場,長遠觀望,回暖趨勢亦為明顯,“喜柔條于芳春”似也掐指可待。

藝術品價值回歸回暖指數(shù):★★★★

對于拍賣公司的盈利行為而言,這場嚴冬無疑是一場打擊。然而對于中國拍賣市場的未來發(fā)展來說,“寒冬”卻并非壞事。中國當代藝術曾經(jīng)的繁榮很大程度上是炒作的結果,且嚴重缺乏自身的文化判斷,現(xiàn)在的低潮不過是其價值回歸的開始。否則泡沫越吹越大,投資的風險也會越來越高,即便沒有外部環(huán)境的影響,藝術品市場的寒冬也難以避免。

拍賣公司自覺行為回暖指數(shù):★★★★★

面對藝術品市場的寒冬,各大拍賣公司皆聞風而動,悄然做出調(diào)整。“縮量”無疑成為調(diào)整的關鍵詞。所謂縮量,是要精簡普通拍品,加大精品征集力度,給收藏者提供一個純凈可信的市場。寒冬固然影響了拍賣公司的盈利,卻帶來了自覺精簡的絕佳機會。

買家心理回暖指數(shù):★★★

投資者是從投資角度購買藝術品,對于聰明的收藏者來說,熱望不會被輕易冰凍,透過漫天風雪仍可見春風和煦。藝術品的價格在寒流中大幅回落,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為寬敞的購買空間。同時,寒冬也給買家以調(diào)整機會,可以重新組織投資籌碼,建立新的收藏體系。

由此可見,寒冬固然冰冷刺骨,但對于勇于下水的冬泳者而言,對岸即見新希望。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