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一次為了公共藝術的聚會

來源:深圳商報 2009-03-19

  

  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掛牌儀式現場

  “深圳雕塑院”正式更名為“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成為國內第一家以“公共藝術”命名的國家事業(yè)單位,3月17日下午,在深圳規(guī)劃局中廳舉行的掛牌儀式上演了該中心第一次城市公共藝術活動。作為深圳建設“設計之都”的一項重要舉措,市公共藝術中心今后將承擔公共空間藝術的研究、策劃、推廣、創(chuàng)作等工作并承擔政府委托的其他事項。

  不同于一般以發(fā)言為主的掛牌儀式,這次的掛牌儀式現場是一次關于城市公共藝術話題的沙龍,來自市政府有關部門、文化機構,規(guī)劃、建筑、設計、藝術以及公眾代表共一百多人相互交流,共同探討如何發(fā)揮公共藝術的力量來更好地建設一個全球“設計之都”,而會場中心擺放的“建言樹”最引人注目,上面掛著主辦單位事先向社會公開征集的幾百封對公共藝術的“建言”。可以說,這是一次為了公共藝術的聚會。

  向一個開放的平臺出發(fā)

  作為新機構的前身,深圳雕塑院在城市雕塑的規(guī)劃和創(chuàng)作中曾經創(chuàng)造了驕人的成績,《孺子?!?、《鄧小平》、《深圳人的一天》等作品成功塑造了深圳積極創(chuàng)新、勇于開拓的城市形象,已成為中國城市雕塑中的標志性作品。在掛牌儀式現場,8根白色展覽柱錯落穿插——多件珍貴的歷史事件以照片、出版物的方式定格于展覽柱上,而創(chuàng)作“深圳人的一天”等難忘時刻則用DV的方式播放……參加活動的人們穿插在展覽柱中間,在動靜結合的展示方式中,走進深圳的城市藝術發(fā)展歷史。

  據悉,公共藝術中心掛牌后,原成立于1991年的“深圳雕塑院”名稱仍將保留,不過,機構的職責已經遠遠超出了原來接受政府委托、創(chuàng)作城市雕塑的范圍。公共藝術中心將開始有關城市公共藝術制度的調研工作,例如,對公共藝術的基金或公共藝術百分比計劃的設立,公共藝術的建設、評審機制的建立等等,進行調研和論證工作。

  另外,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還將接受政府的委托,全面負責深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的日常工作?;I辦“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將是該中心本年度重要的工作任務之一,通過雙年展的舉辦,讓公眾參與其中,親身體驗公共藝術,讓公眾能真正欣賞、理解公共藝術。

  香港建筑師協會的符展成先生是專程從香港趕來參加此次活動的,他把這次活動看成了“2009深圳·香港城市建筑雙城雙年展”的第一個項目,在他看來,新的機構能更好地促進深港兩地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合作模式。“雕塑只是藝術的一個門類,而公共藝術的涵蓋面要廣得多,更名后的公共藝術中心一方面擴大了關注范圍,一方面面對了更廣大的受眾,在向一個更開放的平臺出發(fā)。”符展成介紹,在香港,也有很多類似的組織,比如牛棚藝術中心、馬會創(chuàng)意中心、建筑文化中心等,但他們都是民間機構,這些機構通過舉辦不同的活動,構建一個平臺,與市民共享藝術家和設計師的專業(yè)成果,從而提高市民的整體審美素質。“打造真正的創(chuàng)意城市,不僅要輸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成果,而且要注重市民整體的文化厚度,反過來說,只有提高了市民整體的審美素質,才能不斷有創(chuàng)意成果的輸出。”

  從現實到虛擬的“公眾參與”

  宣布掛牌的話音剛落,屏幕仿佛變幻的魔方,一陣閃爍之后,“深圳公共藝術中心”的字樣出現在中央。與以往刻板的領導講話、單位掛牌不同,這次的儀式本身就是一次公共藝術活動,連現實中的匾額都被虛擬世界的揭幕取代。

  為了表達“公眾參與”這一主題,主辦方不僅選擇在了一個開放的空間舉行掛牌儀式,而且在大廳內巨大的LED屏幕上,特別播放了在華強北繁華街頭拍攝的公眾人群,讓深圳市民通過虛擬空間參加此次掛牌儀式。在城市學者魏甫華看來,一個城市正需要這樣一個公共藝術中心,來思考藝術與公眾的關系,思考藝術的公共參與問題,而這個開放的聚會本身就是一個很好的公眾參與的例子。“這個名稱的變化是和當下社會結構的變化、市民社會的形成有關的,現在很多當代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涉及到全球化、環(huán)境、政治等現實問題,以前的藝術家很少思考這些問題。在全球化時代,藝術家怎么作為?我想藝術家所能做的就是通過藝術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思考,呼喚更多的民眾參與進來,共同思考社會問題。而公共藝術中心的建立,從藝術的理論和實踐上都會有所開拓。”

  如果說魏甫華是關注公共藝術的理論研究者,那么青年藝術家戴耘就是公共藝術的身體力行者。他特別不喜歡把城市雕塑和公共藝術混合起來,他認為只有具備公共性因素的藝術作品才能被稱為公共藝術,否則即使被放置在公共空間,也不能這么簡單地歸類。“過去提倡精英文化,藝術家是可以指點江山的。藝術作品公眾懂不懂都無所謂,而公共藝術則要求藝術家要換位思考,關注更多的公共問題。”

  推廣公共藝術是當務之急

  不同于傳統藝術,公共藝術是貼近百姓、服務百姓的藝術形式,強調從創(chuàng)意到策劃的過程,而這兩點恰好與“設計”不謀而合。公共藝術中心負責人孫振華認為,在深圳處于從速度轉向效益,從制造走向創(chuàng)意的重要轉型階段,向社會公眾推出“公共藝術”的概念,有利于“設計之都”的建設。而在當天的掛牌儀式上,深圳著名設計師也紛紛現身,韓家英就是其中之一。

  “老實說,真正意義上的公共藝術,目前在中國還沒有。”韓家英一開口,就語出驚人,他認為真正的公共藝術應該把藝術和城市規(guī)劃結合起來,而不是隨性地在城市里放置藝術品。“我到美國去,看到那里的寫字樓里擺放的都是藝術品,而且這些藝術品有專門的藝術總監(jiān)設計更換。國外在公共藝術方面已經形成一套成熟的決策制度,而在中國,才剛剛開始。”韓家英認為,城市環(huán)境的再塑造和民眾的文化底蘊、審美趣味有很多關系,中國城市的當務之急是讓公眾了解公共藝術:“一個著名的公共藝術品可能成為一個城市的符號,如果這個中心的成立,能夠讓大家知道公共藝術在城市中的價值,那么這個中心就有很大意義了。”

  事實上,深圳市公共藝術中心掛牌后的一個重要職責,就是圍繞公共藝術概念的推廣,展開一系列公共藝術宣傳工作,例如,與本報合作,定期舉辦“深圳市公共藝術系列訪談”,全面系統地梳理深圳三十年來公共藝術的發(fā)展狀況、成就、問題,從中普及公共藝術的一些基本觀念,讓公眾了解公共藝術,關心公共藝術的發(fā)展;舉辦“公共藝術系列論壇”,借雙年展邀請國際國內著名學者、設計師、建筑師、藝術家、公共活動家來深圳之際,組織本地專家學者、創(chuàng)意工作者和學生、市民,與他們進行對話,舉辦公共藝術專題的互動性論壇;開設系列性的“公共藝術”講座,邀請國內在公共藝術方面著名的學者專家,進行定期的公眾教育活動;開展“深圳人的一天”十年回顧活動,對十年前參加“深圳人的一天”設計建設工作的相關人員進行追蹤采訪,使深圳的市民對這個著名的公共藝術作品進行再認識;組織全體市民和藝術家一起繪制“深圳公共藝術地圖”等。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