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當代藝術市場環(huán)境的逐步寬松,除了占較大份額的架上繪畫,另外一些在國內(nèi)市場長期處于冷門的“新藝術”開始一再被提起。今年香港蘇富比春拍中,一系列重要的當代中國攝影及錄像作品被放進了“當代亞洲藝術”專場,讓藏家們看到,以前認為不太可能具有市場流通性的媒體作品現(xiàn)在也進入了二級市場。
只是每次涉及“新藝術”時,“如何去收藏”總是很多藏家要面對的現(xiàn)實問題。不過越來越多的藏家認識到,藝術的媒介已經(jīng)不再那么重要,無論是圖片、影像、裝置、行為還是觀念,重要的不是載體,而是載體背后,藝術家的精神。
并非藝術與科技的簡單跨界
“新藝術”是個難以準確定義的藝術形式,也多被稱為“新媒體藝術(新媒體藝術很酷)”,籠統(tǒng)地說是當代藝術范疇內(nèi)區(qū)別于傳統(tǒng)架上繪畫而存在的媒介形式。策展人孫冬冬認為,我們一般見到的“新媒體藝術”可能集中體現(xiàn)在影像藝術以及帶有互動性的、以電子為媒介的藝術形式,包括互聯(lián)網(wǎng)藝術。之所以統(tǒng)稱為“新媒體藝術”,是因為它和傳統(tǒng)的雕塑、繪畫有著非常大的區(qū)別,且有著非常復雜的創(chuàng)作過程。
“新媒體藝術的‘新’字體現(xiàn)出未來感,總是展望未來才會有的新東西。”孫冬冬稱,“如果從這個角度來講,新媒體藝術更多的還是跟科技相關,包括生物技術、電子技術以及環(huán)境科技方面的藝術實驗等。”
正是因為大多數(shù)的“新藝術”與科技的相關性很強,這些作品遇到的最大困難就是容易被簡單地當作藝術與科技的跨界。新媒體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跨媒體藝術學院老師吳玨輝道出作為藝術家的困境:“很多時候我身邊的一些藝術家更多的是在考慮怎樣弱化科技色彩,轉換成自己表達的方式,任何藝術形態(tài)都有極端,從烏托邦階段到理想化階段,最后到邊緣化階段,‘新藝術’更多還處于烏托邦階段。”
培養(yǎng)抽象思維媒介不是最重要
青年藏家林瀚,從上大學時就對數(shù)字新媒體與動畫很感興趣,在以曾梵志作品為突破點進入當代藝術收藏后,開始逐步關注“新藝術”。然而在收藏的過程中,他曾面臨一個現(xiàn)實的問題:“藝術家用很長的時間研究、制作一個議題,放在一個很好的空間展覽。但問題是,新媒體藝術品往往對空間要求很高,需要的環(huán)境條件比如溫度、濕度很苛刻,在這種情況之下,是要先買房子再買作品嗎?我現(xiàn)在就正建設一個自己的收藏空間,為一些好作品打造一個家。”
盡管不是每一位買家都能為“新藝術”作品量身打造一個空間,但也并非人人都會介意“新藝術”的媒介形式。青年藏家趙友厚便認為:“今天我們?nèi)ベI一件作品,任何的媒體、材質(zhì)、形式都無所謂,還是要找一個精神的東西,要不然它就變成了裝飾品,我覺得不管是影像、圖片還是裝置,都無所謂,因為那只是一個藝術精神的載體。”
畢業(yè)于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青年藏家周大為,曾在加拿大隨美術史家曹星原學美術史,他認為藏家首先要尊重美術史。“我不相信任何人一進來就收藏新媒體和裝置,一定有個過程,我們都經(jīng)歷過收藏傳統(tǒng)的作品,通過傳統(tǒng)的看得懂的作品,慢慢地培養(yǎng)從具象思維方式變得更加抽象的思維方式,這時候媒介就沒那么重要了。”
價格出現(xiàn)普漲前景看好
2006年,北京嘉德秋拍上,肖魯1989年參與中國現(xiàn)代藝術大展的裝置作品《對話》,以150萬起拍,最后以231萬元成交。2007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賣“亞洲當代藝術”專場中藝術家蔡國強利用火藥創(chuàng)作的《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最終以人民幣7424.75萬元成交。而在2014年香港蘇富比的春拍中,楊福東的影像作品《我并非強迫你》估價18萬-25萬港元,最終卻以68.75萬港元成交。
這讓藏家們看到,以前他們所認為不太可能有市場流通性的新媒體作品如今也能在市場上拍出高價。周大為稱:“香港蘇富比的拍賣給大家打了一劑強心針,楊福東的作品三、四年前基本在10萬-15萬元左右,可想而知新媒體藝術價格的上漲真是非常厲害,前景還是比較好的。”
長征空間創(chuàng)始人盧杰致力于新媒體藝術的收藏與推廣已有十幾年的時間。在長征空間里,大部分收藏“新藝術”的藏家來自歐美。盧杰表示,“花兩、三萬美金購買一個錄像版本的展示形態(tài),里面的觀念、思想和內(nèi)涵絕對不亞于一張10平方米的油畫。”
對于“新藝術”的定價,盧杰坦言:“和傳統(tǒng)藝術沒有太大的差別。同樣是汪建偉的作品,為什么挑這件,不挑那件,因為它的展覽記錄不一樣。一個藝術家不同階段作品的風格、語言、深度、廣度不一樣,在這個基礎上再結合一個媒體藝術投資大概多大,投入時間多長,難度多大等,還有影片的長度,都是選擇的標準。比如,一個五分鐘的片子和一個一小時的片子有區(qū)別,一個楊福東用膠片拍的片子和一個用DV拍的也有價值上的區(qū)別。”
對于終究只是一張DVD的收藏品,藏家更多考慮的是自己花重金買下的一個版本,會不會遭遇侵權。其實,大多數(shù)的影像藝術家作品的版本都是五個,而它們最重要的保障就是五個版本的β帶。盡管技術一直在發(fā)展和變化,但原來保存最根本的帶子就是畫廊所提供的β帶,藏家買了一個版本,就擁有展覽、播放、觀賞和研究的權利,這是β帶的意義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