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從都會到田間 藝術家如何描繪收獲與感恩

來源:芝加哥藝術博物館AIC 2020-11-26

秋風與落葉,昭示著豐收季節(jié)的到來;一場初雪,是很多地方“節(jié)日季”的開始。在城市都會,我們裝飾街道,采購禮物;在鄉(xiāng)村田間,我們歡慶豐收,感謝自然的恩惠。

在美國,每年11月最后一個星期四的感恩節(jié),是以收獲與感恩為永恒主題的節(jié)日。

1620年,乘坐五月花號到達馬薩諸塞殖民地的清教徒難民,因為饑寒交迫,陷入絕境。在當地原住民的幫助下,新移民學會狩獵、種植玉米、南瓜,并在來年迎來豐收。在歡慶豐收的日子,這些來自歐陸的新移民邀請原住民參加宴會,一同感謝大自然的饋贈。自此,感恩節(jié)成為了北美最重要的本土節(jié)日之一。

在11月的最后一個個星期四,親友通常都會聚在一起共進晚餐,而烤火雞則是餐桌上的傳統(tǒng)主菜,通常的配菜有土豆泥、番薯、甜玉米以及各種秋天收獲的蔬菜。南瓜餡餅和布丁則是餐后常會出現的甜點。

感恩節(jié)的次日被稱為“黑色星期五”,人們在團聚的晚餐過后就會趁著凌晨時分搶購節(jié)日打折的商品。作為節(jié)日季的開端,感恩節(jié)與其后的圣誕節(jié)和新年夜一樣成為了美式生活的最好注腳。

豐饒的饗宴

說到感恩節(jié)的盛宴,便不得不提美國畫家多麗絲·李(Doris Lee)的《感恩節(jié)》(Thanksgiving)。

在中國,這幅作品因張愛玲的散文《忘不了的畫》而為人所知:

美國的一個不甚著名的女畫家所作的《感恩節(jié)》,那卻是絕對屬于現代文明的。畫的是一家人忙碌地慶祝感恩節(jié),從電灶里拖出火雞,桌上有布丁,小孩在桌肚下亂鉆。粉紅臉,花衣服的主婦捧著大疊杯盤往飯廳里走,廚房磚地是青灰的大方塊,青灰的空氣里有許多人來回跑,一陣風來,一陣風去。大約是美國小城市里的小康之家,才做了禮拜回來,照他們墾荒的祖先當初的習慣感謝上帝給他們一年的好收成,到家全都餓了,忙著預備這一頓特別豐盛的午餐。但雖是這樣積極的全家福,到底和從前不同,也不知為什么,沒那么簡單了。這些人盡管吃喝說笑,腳下仿佛穿著雨中踩濕的鞋襪,寒冷,粘搭搭?;顫娗淞锏膭幼骼镉幸环N酸慘的鐵腥氣,使人想起下雨天走得飛快的電車的脊梁,黑漆的,打濕了,變了很淡的鋼藍色。

——張愛玲《忘不了的畫》

張愛玲的文字準確地捕捉了婦女們忙碌準備感恩節(jié)的晚餐的一個瞬間,但她顯然低估了大洋彼岸多麗絲·李的名聲。

1935年,李憑借著這幅《感恩節(jié)》在芝加哥藝術博物館的首秀,成為了全國新聞爭相報道的對象,更是一舉奪下了當年的洛根藝術博物館獎(Mr and Mrs Frank G。 Logan Art Institute Medal),躋身三十年代美國最負盛名的女藝術家之列。

忙碌的婦女、嬉戲的孩童與悠閑的寵物擠滿了《感恩節(jié)》的畫面。而烤箱里的火雞和桌上的南瓜餡餅無不顯示出這個鄉(xiāng)村家庭的殷實。

但這樣刻意營造的忙碌氛圍卻引起了洛根藝術博物館獎的贊助人約瑟芬·洛根女士的不滿,藝術品味保守的她厭惡一切現代主義,包括多麗絲·李這樣夸張的“非典型”作品。但對深陷于大蕭條的美國民眾來說,李的作品是對于他們心靈的最好療愈。駐足于畫作前,人們懷念溫馨的節(jié)日氣氛與傳統(tǒng)的家庭生活,更期盼經濟復蘇后的美好未來?!陡卸鞴?jié)》,也成為了人們追憶三十年代時最常想到的畫面。

收獲的傳統(tǒng)

離開餐桌,走出家門,暢游田間,回到感恩節(jié)作為豐收節(jié)日的原點。

在萊爾米特(Léon Augustin Lhermitte)的《豐收者》(The Harvesters)里,晚霞漸漸西沉,筆下的農人們卻仍在忙碌。

故鄉(xiāng)的風景是萊爾米特這位成長于法國北部鄉(xiāng)村的畫家最鐘意的主題。正如畫家自己所說:“大自然的每一處角落都在向藝術家提供創(chuàng)作的對象,藝術家甚至不必離開自己的村莊?!?/p>

在圣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博物館藏《收獲》(The Harvest)一樣,將人物以真人大小置于前景,為他們精心設計姿態(tài)來雕琢理想中的農人形象并禮贊勞動者的偉大。

此時萊爾米特粗獷的筆觸間并沒有任何道德的審視,只是忠實地記錄眼見的風物。我們今日之所見正是當時萊爾米特之所見——暈染的余暉、金黃的秸稈、農婦健碩的臂膀……萊爾米特用畫筆記下的不僅是農人的勞作,當現代都市里的人們漸漸遺忘農事,甚至難以分辨五谷六畜,這豐收的盛景便成了工業(yè)革命沖擊下農業(yè)衰退的一首挽歌。

慶祝豐收——永恒的主題

在東亞,最為人所熟知的豐收節(jié)慶便是農歷八月十五的中秋節(jié)。在韓國,人們會在“秋夕”回鄉(xiāng)探親,灑掃祖墓,并用新收獲的谷物和果實祭祀先祖。

在日本,人們?yōu)榱藢ψ匀坏亩骰荼硎靖兄x,會在賞月之余在家中陳列月見團子、芒草、芋頭和秋天的水果。

而在中國,人們在月圓之夜與家人團聚,共賞明月,不光要吃月餅,還要食用各種富有美好意義的時令作物,如楊桃、柚子、桂花、芋頭、栗子、菱角、柿子等。

除了中秋節(jié),十月初十的十成節(jié)和立秋后第五個戊日的秋社也是東亞許多地區(qū)流行的秋季節(jié)日。在日本、越南與中國的西南地區(qū),人們認為十月初十代表十全十美,是秋收之后最完滿的一天,因此在這天食用新米、宰殺牲畜來感謝土地的恩惠。而在秋社時,人們將粉團、雞黍、瓜蔬供奉在田間路口,演出社戲以報答土地神的饋贈,如韓愈的詩句所描寫的那樣“共向田頭樂社神”。

從都會到田間,世界各地的人們都在用豐收與聚會歡慶節(jié)日的到來,感恩自然的恩惠,保存珍貴的記憶,守護傳統(tǒng)的生活。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