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讓藝術帶你超越疾病

來源:99藝術網(wǎng)專稿 作者:葉匡政 2013-01-18

郭海平 《我病故我在》

最近,“治愈系”和“療傷系”成了文學藝術界的流行詞。“治愈系”源自日本流行音樂,原指那類撫慰人心、凈化心靈的音樂。傳至中國,變成了一個時髦的文化標簽,如村上春樹《海邊的卡夫卡》、《小王子》這類文學書籍,因能給人以精神慰藉和心理撫愈,都被稱為治愈系。“療傷系”則出自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叢書,集合了一群南京藝術家的藝術與理論作品,他們認為,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引發(fā)了人們不同程度的精神問題和心理疾病,而藝術能讓人走向自我拯救之路。藝術創(chuàng)造不僅能成為一種自我治療方式,還能為那些受傷的城市人提供精神與心理治療。

這套書的出版,或許可視為一種新的藝術風向標,意味著中國的前衛(wèi)藝術從過去單一的批判,開始轉(zhuǎn)向了對社會心理與精神的建構(gòu)。最近讀了郭海平的《我病故我在》一書,作者是南京的當代藝術家。2005年他策劃了“?。何覀兘裉斓乃囆g”展覽后,疾病就成為他藝術觀照的主要對象,而對精神病人藝術的組織和推廣,也成為他介入藝術和社會問題的主要方式。他通過和精神病人的零距離接觸,引導精神病人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使媒體對中國精神病人的關懷有了更深的探討,成為藝術介入社會的典型案例。5年前他就出版了《癲狂的藝術》一書,收集了病人畫作和他對病人的觀察日記,以及醫(yī)生對病人的治療記錄,成為中國目前唯一一份精神病人藝術報告。

也許是多種機緣,使郭海平對疾病和精神病人有更多的觀察和思考。在他幼年時,一個哥哥曾因參軍不成、插隊農(nóng)村而精神失常,這可能是他關注精神疾病的最初動因。1990年代初,他從事過幾年心理咨詢工作,加上他一直在進行藝術實踐,使他對精神疾病和藝術的關系,有了更深的認知。藝術原本就馳騁在一個自由的生命空間,它尊重人心靈世界的不可知性和神秘性,就像一個存在于幻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通道。弗洛伊德很早就認為,天才的藝術家?;加胁糠帜芰Ρ灰种频募膊。匀藗冊谒囆g家的夢想和白日夢之間,總是找不到清晰的邊界。但藝術家卻有能力用這種神秘的力量,把他所掌握的材料塑造成震撼人心的作品,使這些作品成為慰藉人心的源泉。凡高就說過:“我越是神智分裂,越是虛弱,就越能進入一種藝術境界。”所以我們看到,中西方很多天才藝術家,一方面被精神疾病所困擾,從徐渭、八大山人到米開朗基羅、凡高,一方面又用自由的生命意志創(chuàng)作出了極具藝術張力的作品?;蛟S在疾病和痛苦中,彰顯對生命和世界的發(fā)現(xiàn),已成為藝術家的天職。

我猜測,真正讓郭海平體會到“疾病”是一種超越,可能是2009年他被診斷為肺癌,雖然他最終被告知是誤診。但在他等手術的那些日子里,他一定對“疾病”有了更深的體悟。人們把健康視為身體的天性,一旦疾病突然降臨,人們會忍不住思考它神秘的來源,尤其是重大疾病。病人或許會因此恐懼、絕望甚至怨恨,但也可能去思考或禱告。我想,每個被疾病折磨的人,都會忍不住從自己的病中找尋某種意義。早期的人類,通過禱告、許愿、贖罪、獻祭等方式,期望老天或上帝能把疾病帶走。即便有了現(xiàn)代醫(yī)學,面對那些無法治愈的疾病,人們?nèi)詴L試各種神秘療法,并對疾病之源充滿敬畏。

現(xiàn)代醫(yī)學在擺脫了巫術、祭司和宗教的陰影后,也把疾病的存在與整體的人分開了,疾病只被視為是某個器官的病變,與人的整流體精神無關。醫(yī)生也就變成了活動在藥物和器械流水線旁的技術工人,與病人不再有精神交流,這在某種程度也醞釀了現(xiàn)代醫(yī)學的良心與精神危機。在西方,一直有器官醫(yī)學與精神醫(yī)學的分流,精神醫(yī)學中像順勢療法、自然療法中的很多理論,與中醫(yī)的某些認知相類似。上世紀30 年代,美國精神病醫(yī)生南姆伯格提出了“藝術療法”,使藝術治療在歐美等國獲得了較大的市場。美國不僅有各種專業(yè)的藝術治療專業(yè)組織,1960年代就有了專業(yè)的《美國藝術治療雜志》,很多大學還開設了藝術治療的課程,授碩、博等各種學位。

藝術治療之所以在歐美發(fā)展得迅速, 主因是疾病認知、治療模式的改變,人們發(fā)現(xiàn)很多疾病都與心理因素有關,對病因的認知從“生物和生理”模式轉(zhuǎn)向“社會和心理”模式、治療也從對“ 病”的治療轉(zhuǎn)向?qū)?ldquo;人”的治療,開始重視平日的心理干預。其中范圍最廣泛、療效最好的,主要是繪畫和音樂療法。藝術治療雖然在技術和實踐上趨于系統(tǒng)和完善,但理論仍然很薄弱,它的學科基礎主要是藝術學與心理學。雖然郭海平是作為藝術家介入藝術治療這一領域的,但他的很多理論是與歐美的藝術治療是相通的。這一領域,同樣需更多的藝術創(chuàng)作者,來進行治療的實踐和理論的總結(jié)。

在《我病故我在》中,郭海平有很多對疾病的新認知。比如他認為疾病給予人們的是一次改過自新的機會,疾病中的疼痛、呻吟或呼救,看似傷害,但也是一種關心,它表達了生命和自然的真實需要。如果你認真面對疾病,會發(fā)現(xiàn)它對人的折磨過程,其實在調(diào)動人的生命潛能和喚醒人對自然敬畏,從某種程度上說,是疾病使人與自然實現(xiàn)了統(tǒng)一。所以,疾病更像是死亡的一次預演、一個警告,沉思疾病,人類才能放棄生命中那些不重要的東西,使生命進入一個更為自由的空間。但如果抗拒這種警示,人就可能付出更大的代價。只有當疾病降臨時,人才會丟掉自己的面具,在不斷反思中變得單純真實起來,這大概就是他講的“我病故我在”的真正含義。

 盡管都是死亡,有精神和信仰者的死亡,與沒有精神和信仰的人的死亡,顯然是有很大差別的。疾病也是同一個道理。因為有傳統(tǒng)中醫(yī),中國藝術家在面對疾病這個主題上,顯然比西方藝術家更有優(yōu)勢。《黃帝內(nèi)經(jīng)》早就說過說“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我想這大概也是郭海平等人的藝術理想。

《我病故我在》

作者:郭海平 / 出版:新星出版社

簡介:通過藝術進入中國人的潛意識并讓中國人的潛意識得到充分展示一直是郭海平的理想。1989年,郭海平在南京青少年心理咨詢中心創(chuàng)建藝術分析部,這是中國用藝術介入心理咨詢實踐的最早記錄。由于條件限制,他不得不在四年后放棄這項工作而去做一名自由藝術家。2006年郭海平進入精神病院了解精神病人自發(fā)創(chuàng)作的原生藝術,從那一刻開始,他的藝術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發(fā)生了根本性轉(zhuǎn)變。

郭海平希望用藝術打開中國人的潛意識大門,讓中國人心靈呼吸到自由的空氣,為此,他與精神科醫(yī)生合作出版了中國第一本介紹中國精神病人原生藝術的著作,又在朋友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國第一家專為精神病人服務的藝術中心?!段也」饰以凇肥枪F浇晁囆g實踐的首次總結(jié),其中有評論、隨筆,也有與精神分裂者的對話,大量繪畫、裝置、行為圖片與文字結(jié)合在一起,又讓《我病故我在》增添了許多不可言說的意義。

目錄:

自序

第一部分 當代藝術與精神自由

我們是否能夠接受個人自由?

中國藝術不能是一塊遮羞布

中國當代藝術的絕望與希望

藝術藥理學

適者生存的是肉體還是靈魂?

讓藝術為我們招魂

沒有界線的藝術、醫(yī)術和巫術

在“曬太陽”中獲得超越的力量

“創(chuàng)作手記”兩篇

立足本土轉(zhuǎn)向求真

——與何桂彥談中國當代抽象藝術的實踐與發(fā)展

第二部分 用藝術為癲狂辯護

疾病的意志

為什么需要保護中國精神病人原生藝術家?

我們需要寬容精神病人并尊敬他們的藝術

宋偉的無助與藝術界的無能

墨爾本啟示

——如何用藝術保護精神病人的權(quán)益

第三部分 關于癲狂與藝術的對話

與《藝術與設計》亓昕對話

與《藝術國際網(wǎng)》網(wǎng)友在線對話

與精神分裂者張玉寶對話

與精神分裂者宋偉對話

與精神分裂者李奔對話

與精神分裂者周惠明對話

附錄 郭海平藝術簡歷

 

【編輯:李洪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