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與論壇】 “戴漢志:5000個名字”展覽講座:卓越的貢獻——施岸笛與戴漢志在90年代的藝術合作
2014.7.5 星期六 14:00-16:00
UCCA 大展廳
嘉賓:施岸笛
曾居于北京的荷蘭籍策展人、學者和藝術經(jīng)紀人戴漢志為奠定中國當代藝術發(fā)展的基石做出了卓絕的貢獻,而施岸笛(Andreas Schmid)正是他最重要的合作者之一。1983年至1986年,施岸笛曾來到中國研習書法和藝術史論,并積極介入到“85新潮”藝術運動中。在中國當代藝術尚在探索狀態(tài)的90年代,他與戴漢志共同推動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1993年的1月19日,施岸笛與戴漢志合作策劃的展覽“中國前衛(wèi)藝術展”是中國當代藝術在歐洲的首次展出,具有深遠的影響,其后在歐洲各國巡回展出;1997年,施岸笛亦與戴漢志等人在新柏林藝術協(xié)會(NBK)舉辦了一個推介中國攝影藝術的展覽,將攝影作為藝術的合法性引入中國乃至國際當代藝術界。
“戴漢志:5000個名字”是致敬和紀念這位重要人士的一次文獻展。展覽期間,UCCA邀請施岸笛帶來特別導覽, 通過對展廳內作品的闡述,介紹他與戴漢志的合作經(jīng)歷,分享他們在1991年與1997年的藝術研究之旅,并對戴漢志在90年代中國當代藝術領域的地位及彼時的藝術生態(tài)進行評述。
【講座與論壇】墨卡托沙龍九:未來是否可以設計?我們如何決定“明天”?
2014.7.5 星期六 15:00-17:30
UCCA 劇場
主持人:阿克曼
嘉賓:拉爾斯·齊默爾曼,蔡劍
自古以來,對未來的猜測和預測就在所有文化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遠古時代的神秘占卜儀式乃至今天中西方國家以數(shù)據(jù)和趨勢分析為手段的智庫,都是解析未來的方式。
在歐洲,由英美“未來研究”領域引發(fā),跨學科、基礎且系統(tǒng)的科學型未來研究的影響力在過去15年里有所提高。在法國、比利時和芬蘭都設立了由國家資助的機構,對“未來”進行有組織的研究,目前在德國和其它中歐國家還沒有出現(xiàn)類似機構。迄今為止,關于“未來”的討論基本上只限于在以自然科學和經(jīng)濟學為主的專業(yè)圈子和出版物中進行,幾乎不涉及此外的社會科學學科??偟膩碚f,目前在歐洲解決當前緊迫的問題比對未來的長遠設想更加重要。中國國家領導層承諾“科學發(fā)展”,這意味著,他們一如既往地以“未來是可規(guī)劃”這一假設為出發(fā)點。
在歐洲和中國,人們對未來社會發(fā)展的可設計性以及計劃實施的看法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分別在兩個社會實施的對未來預測和未來計劃的形式與模式不可避免地對決策產(chǎn)生影響。哪些模式是這些決策的基礎?這些模式在過去有多成功?對未來的研究和科學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本場沙龍將明確計劃未來在中歐兩個社會中所扮演的角色。
【講座與論壇】墨卡托沙龍十:未來愿景與社會——國家與民族的未來
2014.7.6 星期日 15:00-17:3
UCCA 劇場
主持人:阿克曼
嘉賓:安克·哈瑟爾,趙汀陽
以“未來”為主題的第一場沙龍?zhí)接憘€人的未來期望,在最后一場沙龍中將涉及有關集體性未來的問題以及中歐兩個社會分別對未來的愿景。即使當今的社會 面臨著全球化的未來景象,“國家”和“民族”在集體性未來愿景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中仍起著決定性作用。然而,中歐兩個社會對“國家”和“民族”未來的期望有明顯 的不同。
盡管國家主義的黨派或者反歐洲的政治黨派引領著關于國家未來設計的辯論,但在全球背景下,歐盟國里超過五億的居民被視為一個政體的成員,他們自己也 這么認為,這種趨勢也將會繼續(xù)下去。現(xiàn)在,在政治、經(jīng)濟和社會領域中有關“未來”這個主題的實際操作或干預多在歐洲,而非單個國家的框架下進行。這樣一種 跨國的視角在中國并不常見。在中國,在考慮到國家的未來時,似乎更側重于重獲世界領軍力量的地位。這些未來愿景是怎么產(chǎn)生的?在中歐兩個社會中,國家以及 民族的未來與全球的未來之間的關系分別是怎樣的?最后一場沙龍將討論在兩個社會中,集體性未來愿景產(chǎn)生的機制以及它們在不同社會中對個體自我理解和對政治 決策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