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精神燦爛周思聰(圖)

來源:藝術(shù)與財富 作者:小娟 2014-07-16



精神燦爛周思聰

李可染先生說過,造就一個大藝術(shù)家,必須具備四個條件:天才、勤奮、修養(yǎng)、長壽。對照這四個條件,他的弟子周思聰前三條都夠格,只差長壽。周思聰于57歲英年早逝,何其短暫的一生,卻在中國美術(shù)史上寫下深情一筆。

周思聰是一個才女。我覺得,她的可貴還在于,她是一個才女,卻沒有才女的矯情;她是一個藝術(shù)家,卻沒有藝術(shù)家的造作。

周思聰生于1939年,即使活到今天,也才只有75歲。周思聰生在一個舊式大家庭,少女時代沖破父親的反對,考入了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附中,并于1958年被中央美院國畫系錄取,畢業(yè)之后,分在北京畫院做專職畫家。周思聰?shù)男疫\在于,在她最渴求藝術(shù)的時候,分別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劉凌倉、李苦禪等大師的指導(dǎo)。

與很多人一樣,10年“文革”使她中斷了創(chuàng)作。1973年恢復(fù)創(chuàng)作后,她畫了大量的山水和人物畫,《人民和總理》、《礦工圖》是她的代表作。1985年,周思聰?shù)娘L(fēng)濕病越來越嚴重,由于身體和心境的變化,從而轉(zhuǎn)為畫荷。

荷花是她在藝術(shù)上臻于至境的創(chuàng)作。周思聰能夠從老師李可染、李苦禪的影響中走出來,能夠從中國畫近千年的荷花傳承中走出來,這與她對生命的敏感和創(chuàng)造力分不開。

“思聰畫荷,沒有明顯的師承,也沒有速寫的積累,完全憑想象畫。她早期的荷花,形象具體,比較寫實,用色多,后來趨向于單純,以墨為主,越畫越虛”。他的先生盧沉這樣說。

1992年,周思聰住到北京西郊京豐賓館畫畫,她的大量荷花正是在這個時候畫的。那時,她已經(jīng)不能握筆,用中指和食指綁著畫筆,三個月中畫了100多幅作品。其中,除了山水、人物,大部分是荷花。她在長期實踐中形成自已的一套技巧:用礬水做紙,墨與丙烯、廣告黑混合使用,利用它們不同的滲透力,配合干筆皴擦,產(chǎn)生微妙的肌理變化,創(chuàng)造了獨特的似夢如幻、朦朧多變的畫風(fēng)。

此次作品成為她在新加坡的一個展覽。然而,這也是她最后一個展覽。

這些作品在我們今天看來,仍像是剛剛畫完的,藝術(shù)家那種苦澀卻被強壓住的悲傷歷然在目。她的荷花可親,在濃郁的文人氣質(zhì)之下,有著一份痛徹的悲天憫人。策展人吳洪亮說,她最后的荷花,有了一種超越自我心靈,接近絕對平和的靜。這種“靜”不是枯燥的、沉悶的,而是生動的、“活潑潑的”,如同弘一法師辭世時寫的那四個字:“悲欣交集”。

在最能夠投入創(chuàng)作的時候,她的身體已十分衰弱,手指僵硬到不能拿筆。她說:“我寂寞極了,兩個藥瓶懸在頭上方,破碎的彩虹,微微晃動”。1996年,周思聰先生離開了。

為了紀念周思聰誕辰75周年,北京畫院以荷花為題,舉辦“靜寂清涼——周思聰?shù)暮苫ㄊ澜?rdquo; 展覽。我在展廳看到墨綠色底子上的周思聰自述,短短千字,沒有一字怨懟。“我的經(jīng)歷簡單而幸運,說來話短”……對曾深受折磨,使她不能拿筆的病痛,她只用了三個字:“因患病”。最后她說:“人說沒有坎坷經(jīng)歷的人,其作品便沒有深度,看來此話正應(yīng)驗我身上。畫了30多年畫,始知自己天資平平。這都是無可奈何的事,順其自然吧。我只愿人們看到一個真實的我”。

這就是周思聰,燦爛之極歸于平淡的周思聰。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