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
搜索

嘉德2015秋拍:歷代紫砂嘉器綜述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2015-10-23

中國嘉德自2009年開展紫砂專場迄今,已進入第六個年頭。除了引領(lǐng)紫砂項目進入新氣象,也開創(chuàng)了業(yè)界多次新紀錄。2015年秋季拍賣依舊名家精品羅列,貫串明末清初、清三代、清中期、晚晴民國,以及當(dāng)代名手,歷代能工巧匠之品繽彩紛呈。

清初紫砂器的式樣較前朝奇趣,同時開始注重器表裝飾。其裝飾手段也表現(xiàn)出千姿百態(tài),有泥繪、加彩、浮雕、堆泥、貼花、施釉、攪泥、鏤孔、包漆、包錫、磨光等,層出不窮,因器思變,可說是集各種工藝之大成。十七世紀歐洲巴洛克(Baroque)藝術(shù)盛行,在追求華美浪漫的時尚浪潮中,貴族們常常在中國外銷陶瓷器上加以包鑲各式精美繁復(fù)的金屬配件,一為增加審美價值,二為保護器皿,三為增添華貴的裝飾情調(diào)。最早可見于丹麥皇家藝術(shù)館(RoyalDanishKunstkammer)所藏的《宜興雙流壺》,此壺最遲在1656年已入載該館清單。


明末清初 朱泥歐洲包鑲卷云旋紋蓋六方壺
高 9.2 cm(含包鑲?cè)宋锏母叨?,原?.5cm 寬24cm)

出版:《文薈菁英》第62-63頁,圖9,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2年。

出版:《以適幽趣》第24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6月。

本季拍品《朱泥歐洲包鑲卷云旋紋蓋六方壺》為晚明清初之作,其造型巧妙,筋紋菱式,泥胎冷金,氣韻敦實;壺身筋紋與壺蓋對應(yīng),直頸,平折肩,筋紋自上而下,分層次呈葵花形,造型巧妙。全器從流到鈕均作六方,寓方于圓,惟壺把作五方,以利把持。圈足內(nèi)藏,顯得沉穩(wěn)敦實,雖無款誠為良工佳作。工藝風(fēng)格為晚明許文龍、時大彬等大家一脈之承,加之曾遠渡重洋庋藏于歐洲皇室貴族中。


清早期 鹿鈕松鼠葡萄朱泥壺 寬 20.5 cm

參閱:《陶都風(fēng)寶島情-宜興紫砂藝術(shù)臺北展》第48頁,圖11,盈記唐人工藝出版社,2013年10月1日。

此時歐洲貴族社會追逐來自中國的紫砂精品中,擁有《鹿鈕松鼠葡萄朱泥壺》與《朱泥錦地回紋梨式壺》兩種工藝特點的紫砂器更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堵光o松鼠葡萄朱泥壺》壺身取樹樁一截,貼飾松鼠葡萄紋。壺蓋有一氣孔,肖形鈕作梅花鹿擺首狀。以竹竿依附粗藤為彎壺嘴,葡萄藤為壺把,向上延伸出葡萄枝葉,數(shù)只松鼠跳躍其間,錯落有致,活潑生動,與壺蓋梅花鹿壺鈕相呼應(yīng)。松鼠、葡萄和梅花鹿共冶一器,寓意多子多福和福祿雙全。這種松鼠葡萄藤的題材在康熙年間的外銷紫砂壺上非常流行。類似作品收藏于臺灣成陽藝術(shù)文化基金會,可資比較。


清早期 朱泥錦地回紋梨式壺 寬 13.5 cm

出版:《以適幽趣》第62頁,西泠印社出版社,2014年6月。

出版:《盛世紫砂》第59頁,圖51,江蘇美術(shù)出版社,2013年3月。

另一件《朱泥錦地回紋梨式壺》,全壺以戳印技法滿押連續(xù)回紋,回紋,亦稱作雷紋、云雷紋,乃傳統(tǒng)紋飾,多見于古代陶器和青銅器上。此類全器押印連續(xù)回紋紋飾,并不多見,由上而下至壺底,回紋齊列呈花蕊盛放狀,排列有序且有條不紊,看似平常,實非易事。


清中期 瞿子冶銘申錫制茶熟香溫款段泥石瓢壺 寬 15 cm

出版:《砂壺選粹》第130-13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6月。

清中時期文人壺的出現(xiàn)為紫砂開創(chuàng)另一“紀元”,曼生十八式中的石瓢壺至今更是各個時期紫砂大匠演繹之首選。拍品《瞿子治銘刻申錫制茶熟香溫款段泥石瓢壺》為經(jīng)典之代名詞。從傳世的紫砂壺看,道光時期經(jīng)曼生手繪而首創(chuàng)這種石瓢壺式,這是文人與陶藝的妙合,蘊涵了幾分人文意趣,與“曼生壺”并列為文人壺經(jīng)典,“子冶石瓢”已成為這類壺式的代名詞。


清中期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鐘壺 寬 13.5 cm

參閱:《紫砂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第90頁,圖67,上??萍汲霭嫔?,2008年1月。

傳世的“子冶石瓢”,以楊彭年及申錫二人制作為主,前者更顯秀氣而豐潤,后者則剛烈而古拙,具體在制作工藝上有著細微的區(qū)別,列舉如下:器形上,彭年所制壺身較為低扁,壺流呈直管狀,壺蓋較大,蓋沿薄而圓潤,折把亦顯得柔順,選泥有紫泥與段泥兩種;申錫制壺則壺身明顯高挑,壺流口部微張似喇叭狀,壺蓋小而蓋沿厚實,壺把方折剛毅,泥料習(xí)用粗砂拼泥,工藝上各顯風(fēng)采,這可能是因人的個性反映在制壺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不同。由此考證這件段泥子冶石瓢壺具有明顯的申錫制壺工藝特征。而子冶石瓢一直是紫砂收藏家夢寐以求的重要茗壺,存世量極少,得者寶之。


清光緒 王東石制徐三庚銘玉成窯邊鼓壺 寬 16.3 cm 附 中國國家博物館展覽證書

國家博物館展覽證書

清中期年間,紫砂陶藝因文人墨客的參與,朱石梅、陳鴻壽(曼生)、瞿應(yīng)紹(子冶)、喬重禧、郭頻伽等金石書畫家在紫砂壺上的書畫創(chuàng)作,詩文銘刻,給原是實用性工藝品的茶具,增添了幾分文化內(nèi)涵,其流風(fēng)遺緒影響了晚清的紫砂風(fēng)氣,興起了一段“文人壺”的風(fēng)潮。

《朱石梅制用霖款金文印花方鐘壺》以段泥作胎,取型于曼生十八式的方鐘壺式,壺呈高四方,似如覆斗方上。流、鈕、把皆飾方形,方鋬作曲折垂耳狀與彎流呈相映。壺底鈐有“石楳摹古”,把下鈐有一印款“用霖”。

壺身一面為《效父簋》印花金文“休王易效父口三,用乍厥寶尊彝五八六。”,其釋文解讀為“休王者,康王也。白川靜說可從。易者,賜也。金問中賜字多作易,從貝之賜字乃晚出。效父者,人名。父字又可通甫,男子美稱。金文中作字多作乍,制作之意。作氏作厥,其意皆厥也?!墩f文解字》中從上氏下十的此字,解說為木本,從氏,大于末,讀若厥。作指示代詞。寶尊彝者,寶貴、尊貴之彝器也。”。此面以木板雕模壓制而成,金石意趣十足。相類的方鐘壺見于臺灣黃正雄先生的收藏。此壺傳承有序,為近現(xiàn)代書畫大家唐云的舊藏《大石齋》。

文人壺之風(fēng)延至清晚期,玉成窯的推陳出新,在構(gòu)思造型上可謂當(dāng)時的“現(xiàn)代主義”,本季拍品《王東石制徐三庚制玉成窯邊鼓壺》為紫砂工藝技巧上的另一突破。

浙江玉成窯紫砂壺藝,除了泥料與宜興紫砂泥料略有區(qū)別,壺藝造型卻大多為清中期以來,文人所喜愛的壺藝造型。尤其是浙江玉成窯紫砂的壺身銘文,刻工,非常別具一格,銘文之布局,刻法之精,極有特點,甚至個別壺藝超過了曼生壺。

此壺為王東石制徐三庚鐫刻,砂胎泛深綠,凝練縝密;器型為曼生十八式之扁石壺式,彎流鋬環(huán)起線,順勢銜接身筒折沿肩處,短腹中間堆飾虛線一周,似有若無,勁若抽絲。平蓋厚唇,中豎橋鈕,平底內(nèi)圈。壺面一側(cè)鐫刻隸書“邊鼓。褒海題”,另一面中腹銘刻“似魚室主審定。己卯八月東石作”,壺底鈐有篆文方款“石窗山房”,把下則鈐“東石”兩字。整器渾厚莊重,造型古雅,無論砂質(zhì)、銘文、書法、印款、器形上,均獨領(lǐng)風(fēng)騷,頗具文人雅趣。

玉成窯不僅為文人紫砂器窯口,更是一個集書畫大家、文化名流、制壺名手等,共同參與創(chuàng)作的“結(jié)晶”。因此“玉成”系敬辭,意為成全。當(dāng)時江南文風(fēng)鼎盛,文人墨客云集,文人雅士為紫砂器題詞作畫,所刻詞句切器、切題,雋永秀麗,美不勝收。大家又各盡其長,其濃厚的文化底蘊,形成了玉成窯紫砂,成為曼生后又一文人紫砂杰作代表,因而被譽為:“千年紫砂,蔓延至今;雅俗共賞,文化先行;前有陳曼生,后有梅調(diào)鼎。”

經(jīng)過幾個月來緊密的征集工作,薈萃了這批精彩的紫砂歷史名品,今秋依然秉承低估價與高質(zhì)量的原則,期待八方友朋,慧眼識英,從中選取合心意者。茶已熟,花正開,北京秋拍等您來!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