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Miodrag ?ivkovi? / Valentin Jeck / Museum of Modern Art, New York
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舉行的這場建筑展的主題為“探索混凝土烏托邦:1948至1980年的南斯拉夫建筑”。展區(qū)入口,一個體積龐大的紅色亭子映入觀眾眼簾。這是建筑師Sa?a Janez M?chtig于1966年設計的模塊化建筑,制作材料包括增強聚醚酮纖維、鋼筋和玻璃。紅亭子為立方體形態(tài),但它并沒有尖銳的頂點,頂點處以平滑的曲線作為過渡。根據紅亭子近旁播放的視頻介紹,我們得知這個建筑既可以單獨放置,亦可與其他亭子相互拼合。在南斯拉夫,這些亭子可以用于賣花、賣報,或作為泊車員的門崗使用。“真漂亮,”我對同行的建筑師伙伴說。她伸出手去,想撫摸它。“太令人傷心了,”她回道,“橡膠會快速老化變質,他們卻對此一無所知。”
二十世紀現(xiàn)代主義建筑令人懷念的地方數(shù)不勝數(shù),這只是其中之一?;炷?,以及絕大部分烏托邦式、前景無限的建材都在大雨中腐蝕老化,這令人傷感不已。特別的夢已死,這令人為之哭泣。在當代西方觀者眼中,這就是這些外表粗野的建筑背后的浪漫故事。
K67號亭子,建筑師Saša Janez Mächtig于1966年設計 圖片來源:Martin Seck / Museum of Modern Art
粗野主義(Brutalism)建筑已成了冷戰(zhàn)時期社會主義的代名詞。那些沒有任何裝飾物、橫空出世的混凝土高塔讓我們想起蘇聯(lián)的統(tǒng)治。這些建筑最大化地追求功能性和實用性,這也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的信條。南斯拉夫建筑師建造了符合人體工學的住房,每間房都是相同大??;他們建造了占地面積大、方便出入的幼兒園,這使父母無需擔心孩子,夫妻雙方都得以上班工作;他們希望重建自己的城市,過上更加美好、高效的生活。
但以上所述的“粗野主義”并不是當今政治對話的一部分。美國有意對這種建筑風格進行深入探討,建造它們的微縮版本,這也得到了許多其他國家的青睞。二戰(zhàn)以后,各國希望重新構想對公共空間的設計。這些建筑讓我們懷念過去,互聯(lián)網對它們的宣傳也為這段歷史加了分,這種建筑風格逐漸開始風靡?!都~約時報·風尚雜志》于2016年發(fā)文稱:“粗野主義已經回歸。”粗野主義建筑的圖片在Tumblr已鋪天蓋地(參見“Fuck Yeah Brutalism”的賬號內容)。這類圖片在Instagram也比比皆是,像@brutal_architecture這樣的賬戶專門發(fā)布粗野主義建筑的圖片,它們展示了“世界范圍內粗野主義建筑的美、危險和沖擊力”。
粗野主義建筑現(xiàn)已與所謂的“美學”掛鉤,雖然如今的“美學”已淪為社交媒體上用于取悅年輕人的膚淺“美圖”。這些“美圖”把粗野主義和人們盲目推崇的極簡主義混為一談——硅谷一杯卡布奇諾所呈現(xiàn)的極簡主義甚至可以跟公寓、名牌服裝,以及租金昂貴的辦公場所的設計扯上關系——這無疑是在消費粗野主義,粗野主義本可以改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環(huán)境,只看到表面的人們則對此毫不知情。
位于馬其頓斯科普里,由Janko Konstantinov設計建筑,建于1968-1981年的通訊中心。圖片攝于2016年
每個人夢中都有一個烏托邦。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的南斯拉夫建筑展把某個特定的烏托邦之夢,通過這些歷史建筑實現(xiàn)了具象化:不結盟運動、世界新聯(lián)邦的巨額政府預算,都是這個夢的一部分。一直以來,西方賦予了粗野主義建筑許多浪漫想象,這個展覽對這段歷史的堅守與還原則揭穿了那些謊言。
東歐和俄羅斯并沒有壟斷粗野主義,這個概念其實出自法語的“béton brut”,由法國建筑師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提出,意為“原汁原味的混凝土”。本文開頭提到的紅色亭子很好地呈現(xiàn)了世界各國在戰(zhàn)后追求的東西:快捷方便、一物多用、造型優(yōu)美、功能齊全。在倫敦,隨處可見匈牙利建筑師厄爾諾·戈德芬格(Ern? Goldfinger)設計的宏偉粗野主義建筑;在法國馬賽,由勒·柯布西耶設計,被譽為“世界最美公寓”的Unité d’habitation大概是粗野主義運動的第一件偉大作品。
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此次展示的是南斯拉夫自1948年到1980間的建筑,從南斯拉夫與斯大林決裂開始,到南斯拉夫總統(tǒng)約瑟普·布羅茲·鐵托去世為止。這些年間,正如格倫·勞瑞(Glenn D. Lowry)在展覽前言中所寫:“這個國家走了‘第三種道路’——有別于西方的資本主義道路和東方的社會主義道路——這使得它在國際上頗具存在感,當然,這也歸功于它獨特的地理位置:東西交匯的十字路口。”南斯拉夫在成立“不結盟運動”國際組織時獲得了不小的關注,該組織成員國奉行獨立自主、不與美蘇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個結盟的外交政策。作為該組織的主導國家之一,南斯拉夫聯(lián)邦在服務、城市規(guī)劃,以及建筑等方面都必須以身作則,這使其承受了不小的壓力。
人民解放斗爭烈士紀念碑,?iva Baraga與Janez Lenassi造,斯洛文尼亞,比斯特里察,1965年
圖片l來源:Valentin Jeck /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6
展覽策劃人Martino Stierli和Vladimir Kuli?在展覽圖冊的序言中寫道,1948到1980年間,“南斯拉夫建筑師創(chuàng)作了大量作品,根據它們在社會學、美學以及工藝技術上的構想與愿景,我們可以廣泛地把它們定義為現(xiàn)代主義建筑。”觀眾可以通過展區(qū)的幼兒園來了解建筑師的設計思路與構想,這些幼兒園讓父母有了片刻自由,不必時刻拴在孩子身邊。“貝爾格萊德式公寓”(注:貝爾格萊德是塞爾維亞首都)是某個年代國際上對“高層建筑中寬敞而設備齊全的公寓”的代稱。這些公寓就是為了居住而設計的,用勒·柯布西耶的話來說就是:這些居所很好地奉行著社會主義的平等和勤奮之信條,它們讓居民的日常生活變得更加高效。
南斯拉夫的烏托邦思想,小到辦公場所對人體工學的考量,大到整個國家的發(fā)展方針都有體現(xiàn)。第一個展廳墻上貼的第一份計劃書并不是建筑藍圖,而是1968年由克羅地亞、黑山和波黑城市規(guī)劃院聯(lián)合頒布的《南亞得里亞海區(qū)域計劃》。
當然,南斯拉夫如今已經解體。所以由Janko Konstantinov、Vjenceslav Richter、Slobodan Mile?evi?、丹下健三(一位在馬其頓首都斯科普里頗有建樹的日本建筑師)等設計師留下的宏偉作品帶給我們更多的是無可避免的懷舊情緒。這個曾經由政府支持的建筑模式如今已如南斯拉夫一樣,過時了。但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很好地在展廳中規(guī)避了“末世”氣氛。整個展覽把重心放在了那個時候建筑的功能美學上,對那個時代即將迎來的戰(zhàn)亂和這些建筑往后的命運則絕口未提。如此一來,展覽也回避了社會主義信條下的南斯拉夫緣何走向分裂的問題。
位于克羅地亞Petrova Gora,由Berislav ?erbeti?和Vojin Baki設計,
建于1979-1981年的“柯爾敦與班吉亞人民起義紀念碑”。圖片攝于2016年
圖片來源:Valentin Jeck / Museum of Modern Art, 2016
讓一件藝術品嵌入現(xiàn)實世界是要付出代價的。以揚科·康斯坦丁諾夫(Janko Konstantinov)建于馬其頓斯科普里的通訊中心為例,這幢建筑非常漂亮。但建筑師、藝術家康斯坦丁諾夫的作品中,只有畫作能夠完好地留存于世,其建筑會因人類活動、降雨等因素而折舊老化,需要他人進行維護??邓固苟≈Z夫的精妙設計不得不走進物質世界,接受風吹日曬的命運,這對他來說似乎并不公平。
但建筑物就是供人使用的,特別是粗野主義建筑。所以,當這些巍然的建筑(無論是依然美輪美奐,或是已年久失修)從它們所處的年代和地區(qū)被剝離出來時,這些20世紀60年代的混凝土疙瘩在我們眼中就會顯得很怪異了。
圖片來源:Instagram
Tumblr用戶轉載粗野主義建筑的圖片,并讓它們成為自己主頁的一部分,這是一個很自然的舉動。但在Instagram上則不然,用戶無論是轉載,還是在自己的主頁上發(fā)布圖片,都意在通過主頁內容向粉絲展示自我形象。我認為Instagram賬戶@brutal_architecture的管理員對那些端坐在漂亮的20世紀60年代幼兒園教室里的克羅地亞孩子也并沒有多么感興趣——雖說那些孩子才是這些建筑的受眾。我們無法純粹從美學標準上評價這些建筑,因為它們的用途和造型是不可分割的。
粗野主義建筑與當代歷史和政治的關系不能在Instagram上用一句圖片說明草草帶過——這么做顯然不合適。這些東西已經沉淀在了建筑的混凝土中。“探索混凝土烏托邦”是一場非同尋常的展覽,它不僅讓我們實現(xiàn)了對這些建筑造型的浪漫想象,還借由這些建筑向我們靜靜敘述了那個時代,在那個地方發(fā)生的故事。
只要我們還在使用Instagram,我們就會一直清空歷史,刪除圖片,直到為個人主頁套上漂亮的外殼,使之充分展示我們的價值觀和審美水平才罷休。說到底,烏托邦指的是一個人夢想都開花的地方。烏托邦可以是整個世界、一個國家、一座摩天大樓,也可以是一個亭子般大??;它可以如iPhone屏幕一樣小,也可以像互聯(lián)網那般無邊無際,無窮無盡。
當一個Tumblr或者Instagram用戶發(fā)布一張宏偉的南斯拉夫舊塔樓圖片,把它當作自己個人形象的一部分,他便參與到了某種特定的資本主義烏托邦之中,但它無關政治,只與建筑相關。清空過去的歷史是每一代人的特權。但即便如此,過去的建筑依然屹立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