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
2017年9月2日下午,一好閱讀(Boundless Books)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UCCA)舉辦題為“從‘前衛(wèi)’(A)到‘時代精神’(Z)”的《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邀請詩人王家新、藝術家劉韡、藝術家向京、學者汪民安、策展人兼評論家秦思源、一好閱讀創(chuàng)始人楊好跨界對話,圍繞當代藝術與當代生活、當下中國的藝術書寫、中國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與未來等話題展開討論。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由一好閱讀出版,于2017年9月上市,是首部面向中文世界的全球當代藝術“黑皮書”。作品、故事、評析,三位一體,集合了國際頂尖藝術雜志《frieze》創(chuàng)刊以來最精彩的文章。全書文章以字母順序排列,用27萬字,150余幅高清原圖,探討了當代的59個話題,涉及現(xiàn)當代約700位藝術家、藝評人、作家、藝術學者、策展人。這里有最真實的安迪·沃霍爾、達米安·赫斯特、特雷西·艾敏、格哈德·里希特。這里談的是IKEA的家具、蘋果的界面,還有對酷兒、廢墟、賭博的藝術思考。你在這里讀到的,是最權威雜志的最權威精選,是世界最高水準的藝術評論精華。沒有它,你對當代藝術的理解至少落后30年。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
一好閱讀引進本書的初衷是因為書中以藝術說文化、以文化說時代的特性。這不僅是一部評述當代藝術的書,更是關于當下社會、生活和文化的總體文本。幾位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勘校了原書的錯誤,力圖通過精準優(yōu)美的翻譯提升本書的閱讀質(zhì)感。另外,一好閱讀還邀請了“最美設計師”馬仕睿老師擔任設計,英文字體和封面版式都是他的獨創(chuàng)。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
論壇發(fā)言(節(jié)選)
秦思源x王家新:當代藝術,是讓藝術作為文化擁抱社會
秦思源:
楊好作為出版人是很有遠見的。因為這本書在英國去年一出版就得到了很好的社會反饋。不是因為英國多么當代,讀者素質(zhì)多么高,而是這本書點到一個穴,比較準確地把當代藝術受到世界文化影響和它與其他方方面面的關系呈現(xiàn)出來了。所以楊好第一次出版一本當代藝術的書籍,感覺到這本書中的時代精神,這是她作為出版人的敏感,給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tài)做了一個很好的貢獻。
出版這本書的時機也正好,因為當代藝術在中國發(fā)展非常迅速,特別是前十年到十五年,從當代藝術市場啟蒙,到經(jīng)濟危機,刷掉一批炒作家,之后新起來一批真正對當代藝術有熱愛的、有熱心的收藏家、策展人、批評家,還有新的藝術家,使得整個生態(tài)有了一個新的面貌。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上海前幾年開啟的一些新的民營美術館,也改變了當代藝術生態(tài),給了新一代年輕觀眾跟當代藝術近距離接觸的機會。同時媒體也能夠跟上,讓它成為文化的事情,真正社會發(fā)生的事情,包括上海雙年展、廣州雙年展,還有上海比較活躍的博覽會,還有香港巴塞爾博覽會,整個成為一個文化的熱題。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現(xiàn)場
可是這個生態(tài)中還有一個欠缺:文字方面跟更廣的文化圈子的鏈接是缺乏的,當代藝術圈子里面有很多作者、很多刊物,但這些過于專業(yè)的文章有時候出了這個圈子就有點兒失效,現(xiàn)在缺乏一本書可以把當代藝術整體面貌和一個更廣的文化氛圍、社會氛圍連接在一起。所以正好在中國有這么一個時機,這本書出來的正是時候。
為什么這本書重要?因為它內(nèi)在的結構是合理的。這本書是《frieze》雜志的25年精選,用什么樣的邏輯梳理25年來這么多文章?怎么選作者?怎么選文章?他們選擇了以主題為主。為什么?回到1991年他們開始做雜志時候,當時英國當代藝術在一個啟蒙的狀態(tài),就是說社會和當代藝術界沒有一個共存的感覺。1988年YBAs年輕英國藝術家策劃了第一個展覽也叫“Freeze”,是另外一個同音的英文詞。這個展覽是英國當代藝術的開始,一個新的對話的開始。
1991年《frieze》雜志的出版人,一男一女,想做一個雜志,他們困惑英國藝術刊物怎么那么古板,藝術生態(tài)怎么那么古板,可是時尚刊物卻非???。為什么當代藝術不能有這么一個雜志,又有魅力,又劃界清晰,能夠進入大家的生活,他們用這種理念來切入當代藝術。所以當時雜志里有一個東西非常重要,就是當代藝術里面有很多藝術以外的話題,比如建筑、文學、哲學、音樂、電影等等,還有很多社會學。
所以他們1991年開始做這個實驗,基本結構一直維持到現(xiàn)在。其實如果我們想當代藝術是一個什么樣的現(xiàn)象,它跟現(xiàn)代藝術有什么區(qū)別,當代藝術為什么在世界流通無阻,在不同的文化領域都可以得到接受,可能正是因為當代藝術重新接觸了現(xiàn)實,而現(xiàn)代藝術主要是在形式上做革命。當代藝術是重新要讓藝術作為一個文化載體跟社會的層層面面發(fā)生關系,不管世界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中國也是如此。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現(xiàn)場 秦思源主持發(fā)言
王家新:
這樣一本書正是我自己希望能夠讀到的書,我們知道這些年出版很發(fā)達,但是很多東西帶有炒作性質(zhì),但是這本書不是這樣,非常有意思。之前有不少的類似關鍵詞、文學批評、文化批評關鍵詞之類的書都出版過,那是更概念化一點的。但是這本書用這樣一種形式更能觸摸到時代的脈搏,更能抵達到一種在場感,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正好字母P下面包括詩歌,我也看了,這篇文章是藝術家兼詩人的一個訪談,主要談她的藝術,后面附錄了幾首詩。她的這幾首詩本身很有個性,她也不在意傳統(tǒng)詩歌的形式,她就這樣寫,非常有個性,而且還有一種介入精神。這也是這本書的一個特點,藝術家都有介入當代生活的精神,無論是用一種什么樣的形式。恰恰以這樣一種形式抵達到某種在場,恢復了藝術或者是詩歌對我們重新講話這樣一種能力,這樣一種功能。從藝術而言,很多藝術家也體現(xiàn)一種詩歌的東西,比如說博伊斯,如果稱他是一個詩人,他會過來擁抱你,那是對他最高的贊賞。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現(xiàn)場 向京發(fā)言
向京x秦思源x汪民安:當代中國的藝術寫作
向京:
今天所見到的這本書,它很大的一個作用可能是在做轉譯的工作,如何把一個視覺化的、作為生產(chǎn)鏈當中最初一環(huán)的作品,為它做一種解釋工作。這個解釋工作確實是一種知識生產(chǎn),讓這種知識生產(chǎn),有效地進入到所謂公眾教育的環(huán)節(jié)里邊,當然可以讓普通的觀眾能夠跟藝術所要關注的話題稍微近一點。
像王老師講的,我們就是在一個巴別塔的世界里呆著,這是人類的宿命。在中國,首先是當代藝術的歷史非常短暫;另外是整個中國文化的現(xiàn)代性都是外援的,所以不得不用著太多的翻譯語來講述我們自己的文化問題。
我覺得不僅僅是做轉譯工作的寫作者在試圖做這樣的工作,甚至我們長期處于創(chuàng)作狀態(tài)的藝術家可能都是在漫長的學習過程當中。在我們年輕時代的學習過程當中,資訊極其不發(fā)達,我們也試圖了解著所謂更先進的文化,學那樣一種語言方式,整個學習過程都是在找一種翻譯,希望能夠?qū)W到一個系統(tǒng),試圖去了解這樣的一個系統(tǒng)。
中國當代藝術的整個發(fā)生、發(fā)展的歷史還很短暫,我們真的非常欠缺寫作這一板塊。我覺得寫作并不僅僅是一個簡單的所謂對作品或者是對創(chuàng)作的一個轉譯工作,而更多的是一種有效的言說。寫作包括非常豐富的內(nèi)容,藝術史、藝術批評、藝術理論,還有與策展工作相關的寫作。
說實在話,現(xiàn)在當代藝術不管是中國的還是所謂西方的,首先已經(jīng)很難再找到一個恒定的規(guī)則或者是標準去評判。我們常??吹剑幢闶切袃?nèi)人自己專業(yè)做這個工作的,看到當代藝術作品也經(jīng)常是莫名其妙的。我經(jīng)常一邊看作品——我英文也很爛——一邊也硬著頭皮看旁邊的解釋,因為沒有這些解釋的拐棍,往往連作品基本的路徑都無法找到。
轉換到中國的文化場域,這個情況會更不樂觀,我真心覺得中國當代藝術有非常多很棒的東西。但是,由于我們?nèi)鄙僬麄€學術機制,缺少藝術寫作這樣一個板塊,真正對這個板塊的扶持,我們失去了真正言說、真正發(fā)聲的一個好機會。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現(xiàn)場 汪民安發(fā)言
秦思源:
我也像這本書一樣,是一個混血體,真正的肉體混血,還有精神層面的混血,還有專業(yè)層面的混血。因為我是《frieze》雜志特約編輯,我給這本雜志寫作,可是內(nèi)容是中國的內(nèi)容,而我面對的體系是英國的體系。我也同時要給中國不同的雜志寫稿子,在這里邊的過程中,我就理解了為什么中國寫文章,寫批評的面貌跟西方不一樣。希望我說的不是很激進:中國當代藝術界還沒有藝術評論這么一個行當。因為我是寫評論的,我等于是罵自己,沒有罵別人。
如果寫評論的還靠藝術圈來吃飯,我們也不敢得罪藝術圈的很多人,要不然我們就沒有飯吃了,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沒有辦法真正批評我們身邊的藝術家、機構,策展人,所以變成這樣一種狀況,說的大部分是好的一面,不好的一面就不能說,我們也不碰,這是整個的問題,我不是在罵這個事情,現(xiàn)階段就是這么一個階段。
在國外,藝術評論發(fā)展一百多年,在整個出版界,不管是雜志、報紙,形成了批評家這一塊,他們批評家跟藝術圈沒有任何關系,他是觀察,可是不靠它吃飯。雜志也好、報紙也好,是很大的體系,有上千個評論家,他們完全在那個體系里觀察藝術,他們批評再有名的藝術家、機構或者是畫廊,自己都不會牽涉任何問題,專業(yè)上不會有問題,他可以直面對方,這是現(xiàn)在限制我們這些寫評論的人的一個事實。
另外是編輯體制。因為寫作的人少,不夠多,因此到一定水平層面的學者、編輯也少。我要是給國外的美國德國或者是英國的雜志也好、出版社也好,我要是寫一篇文章,回來一半全是紅的,全是批注這個需要證實,那個語法不通,各種各樣的問題,等于被打好幾巴掌,最后捋順。在中國我寫文章是發(fā)過去就發(fā)表了,編輯邀請你寫文章,可是文章的嚴謹度和思維邏輯、整個事情的嚴謹專業(yè)性還沒有形成。
汪民安:
我接著思源說兩句關于批評的話題,藝術批評確實是大家都很關心的一個事情。包括思源的觀點是中國當代藝術、前衛(wèi)藝術沒有批評領域,是有寫文章的人,但夠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批評家或者是有質(zhì)量的寫作。批評領域不存在,有質(zhì)量的文章是有的。
我以前基本上認同這個觀點,但是這兩年我有一點變化,因為我是寫字的人,我喜歡看各種各樣的文章,除了理論方面、哲學方面的文章之外,我也看當代藝術評論、當代文學評論、當代電影評論、戲劇評論、建筑評論,所有的批評文章我都看。后來一比較我就發(fā)現(xiàn),這幾種門類比較起來,這三五年中,當代藝術評論是發(fā)展最好的。
為什么我覺得當代藝術評論最好?你們看東西也是在微信上看、網(wǎng)上看,紙媒反而看的少。我有時候看微信或者是電腦上看一下,或者是豆瓣上也看一下,我發(fā)現(xiàn)很多藝術評論文章,很多作者我都不知道是誰,我一看相信是年輕人,文章真的寫的非常好,我還要向他們學習。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這本書就是直接講一個展覽,或者是現(xiàn)在的一個作品,或者是一個藝術家,是對當代藝術和藝術作品及藝術家非常直接的、即時的、面對面的評論。我們經(jīng)常講藝術評論,這塊的特點跟學術論文也不一樣,是介于媒體和研究之間,既不是純粹記者的報道,也不是很深的研究,就是有一種評論。這個東西確實是非常需要,每個展覽都需要有一些反映,《從A到Z》這本書做了一個標桿。書里有目前全世界比較有意思的,或者是比較有啟發(fā)性的寫作方式,當代藝術寫作方式。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現(xiàn)場 劉韡發(fā)言
劉韡x秦思源:當代藝術與藝術批評,缺乏譯介還是缺乏土壤?
劉韡:
向京也在說我們在藝術界的評論無法來建構這個語境,對于我來說一開始我也認為這樣,中國當代藝術無法出聲,沒法談論我們自己所做的事情?,F(xiàn)在一切都變化了,因為我們面對的觀眾已經(jīng)變了,面對觀眾的方式已經(jīng)變了,以什么方式面對整個的觀眾,我們可能是一種被消費的狀態(tài)。當代藝術,有一個被消費的狀態(tài)來面對觀眾。
秦思源:
劉韡老師說的這個層面是一個面貌的問題,還有翻譯是兩個界的轉換。翻譯有兩個層面:
一是翻譯工作,這個時代是一個不甘寂寞的時代,很難特別有一大批人靜下心來,做這種比較孤獨的工作;
二是話語權的問題,很多中國挺優(yōu)秀的藝術家在國際上得不到認識,因為他們觀看的方式跟我們觀看的方式是不一樣的,因為背景和整個環(huán)境是不一樣的。如果沒有很好的文章可以把這種背后的環(huán)境和知識結構用文章來翻譯給另外一個學術體系,很難進入到這種語境里面去,所以的確在這里面是有好幾個層面的問題。
劉韡:不光是翻譯的問題,問題在于沒有土壤來說你本身的工作,要不然就變成一個完全西化形式的呈現(xiàn),無法在地進行表達。
秦思源:批評家缺乏對現(xiàn)實的認識嗎?
劉韡:批評家也是一樣,沒有建立這個土壤和語言來說。
秦思源:應該有什么樣的一種改變?
劉韡:我覺得不用改變了,過去我覺得應該建立這個土壤,但是這個時期已經(jīng)完全過去了,不可能再建立了,現(xiàn)在整個當代藝術表達的方式,面對的東西,面對的問題都不需要這個東西了。變成一個徹底的、超級的狀態(tài)——當代藝術的狀態(tài)。
《從A到Z:當代藝術關鍵詞》新書發(fā)布暨論壇現(xiàn)場 楊好發(fā)言
楊好談品味(Taste):出版不是生產(chǎn),而是塑造
秦思源:楊好你作為一個出版人,我們所談的都與你們現(xiàn)在做的工作有關,翻譯也好,書籍出版也好,還是藝術評論也好,你是怎么看待剛才我們這些人說的這些問題的?
楊好:其實我看到這本書的第一眼,腦子里想起一句話,是很多年前我在汪民安老師課堂上聽到的一段話。汪老師談本雅明的時候說本雅明的作品無法被定義,不能說他是一個歷史學者,也不能說他是作者,也不能定義為是一個哲學家,所以我當時在frieze展會上看到《從A到Z》呈現(xiàn)出來整個言語的系統(tǒng)的時候,突然想到這句話,它是一本不太好被定義的書。
回到在之前思源關于主題詞的討論。我想講“品味”,恰恰是我們的一切都需要被言說,但是所有的言說又沉浸在一種沉默的狀態(tài)中。這本書中大家可以看到“品味——不被討論”,它是在其中唯一一個沒有說話,保持沉默又不斷在說話的一個詞語。
剛才聽到汪老師說到大學系統(tǒng)里的一些言語狀態(tài),我覺得是可以跟“品味”這個詞有所聯(lián)系的。我第一次感觸到“品味”這個詞語實實在在存在的那一刻,并不是聽到了什么或者是寫到了什么,而是看到了一幅畫。這個畫是17世紀弗萊芒畫派的一位畫家小大衛(wèi)·丹尼爾斯畫的利奧波德大公,以及一群隨從,還有藝術家,還有所謂的鑒賞家、批評家全部處在畫面的前景狀態(tài),后面是比他們身形巨大無數(shù)倍的古典大師的油畫。當時我在想所有的一切,這個畫呈現(xiàn)出一種收藏的狀態(tài),或者是呈現(xiàn)出一種觀看和被觀看的狀態(tài)。在這幅畫里面似乎可以看到批評家的語言,似乎可以看到藝術家與收藏者之間的關系,似乎可以看到收藏者與前景背后這一堆巨大藝術作品的關系,你也可以看到這些藝術作品自己對觀眾說著話,一切的一切讓我感受到了原來“品味”這個詞語是實實在在存在著的。
一好閱讀創(chuàng)始人楊好和演員周杰合影
其實我們今天做出版這件事情,從來不想把所謂的出版完全變成生產(chǎn),我想我們應該去塑造一種這樣的趣味,當某一個內(nèi)容無法被言說的時候,我們能夠傳遞給每個人看到聽到,或者是觸摸到、碰觸到,應該有一個以廢墟或者是紀念碑式的形態(tài)去存在,讓它被傳承、或被打破、或被紀念、或被淹沒、甚至可能被遺忘。
我們需要把它生成這樣一個精神產(chǎn)物,或者說它在精神產(chǎn)物的同時可以是商品,可以是產(chǎn)品,可以是收藏品,可以是藝術品,可以是一切。我們想要把這種趣味生產(chǎn)出來。書籍也有可能被焚毀,我們的一切也有可能被消亡,但是消亡的同時它有可能在走向一個永生或者是新的開始的狀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