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外 尋館一見鐘情
去年9月,上海藝博會國際當代藝術展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行,被公認非常成功。不少人士分析認為,有相當部分要歸功于展覽選址于上海展覽中心。這個恢宏瑰麗又富藝術氣息的建筑,讓展示在其中的藝術品增色不少。上海藝博會當代展的外國策展人是有眼光的,當初他乘車遍覽上海市區(qū)為該展選擇場地,結果偶爾在延安高架上一眼看中了上海展覽中心。
夢想 行家所見略同
其實很早就有人看中了上海展覽中心。陳逸飛生前也曾和記者交流過有朝一日上海展覽中心變成美術博物館的夢想。前幾年,記者還收到一位美籍華裔建筑師的來信,也表達了同樣的設想。前年,記者應市文聯(lián)之邀,為《2006上海文化漫步》撰寫美術篇時,也提出了將上海展覽中心改建成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館或海派美術館的建議。
布局 歐洲古典主義
上海展覽中心的位置,以前是猶太冒險家哈同在19世紀末建的私人花園。1955年,由蘇聯(lián)中央設計院設計的中蘇友好大廈在哈同花園舊址建成。1984年改名為上海展覽中心。鳥瞰上海展覽中心猶如一架展翅翱翔的飛機,占地9.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8萬平方米,共有7幢建筑,42個多功能展廳,100多間會議用房,總面積達10000平方米。院內有6個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廣場、1.5萬平方米的花園綠地、1000多平方米的大型燈光音樂噴泉。其建筑具有典型的俄羅斯巴洛克風格;布局又與歐洲16世紀以來的一些古典主義大型宮殿建筑群類似。如果將它改造成博物館,與巴黎的“盧浮宮”頗有幾分神似。
遺憾的是,長期以來,各種農貿商品展銷會、工業(yè)產品展銷會和房產交易會占據了這座極富藝術神韻的殿堂,令人扼腕嘆息。
彌補 城市文脈缺憾
中國的博物館體系中,缺乏近現(xiàn)代美術這個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將上海展覽中心改建成以收藏、展示、研究、普及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為主的博物館,將能彌補這一嚴重的缺憾。上海是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發(fā)祥地和重鎮(zhèn)。它有條件也有責任來建設這樣一家博物館。首先,在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中,幾乎所有美術大師、名家都在上海留下了足跡和作品,而且其中大多數(shù)是以上海為主要的活動和生活地域。其他重要的藝術家或多或少也受到上海興起的藝術新潮的影響。海納百川的海派藝術,實際上成了中國近現(xiàn)代藝術的主體。
上海建這樣一家博物館,是與這座城市的文脈相符合的。把博物館建在其所展示的美術作品的原生環(huán)境中,是最佳選擇。
美麗 文化都市形象
建一座博物館,最重要的是藏品。上海所擁有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作品數(shù)量可觀,品種和體系最為齊全。除了國畫、書法,上海還是中國油畫的發(fā)祥地,雕塑、水彩、水粉、版畫、連環(huán)畫等也都相當豐富。上海各藝術展館都各自擁有相當數(shù)量的近現(xiàn)代中國美術作品。如果把這些家底統(tǒng)籌起來,作為上海近現(xiàn)代美術博物館的主要藏品,同時向海內外開展藏品征集,作品將極為可觀。
如果這個夢想成真,將會最形象地讓世人看到上海作為一個文化大都市的文化內涵和形象。就像我們去巴黎,一定會到盧浮宮和奧賽宮一樣,全世界對中國藝術感興趣的人,到了上海都會去看這個展覽館,她會讓上海變得更美麗。
【編輯:葉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