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慧眼被譽"徐半尺" 徐邦達家里有多少寶貝?

來源:深圳商報 2011-03-30


徐邦達先生的作品《臨陳老蓮仕女圖》

 

慧眼辨出“徐半尺”美譽

 

“徐邦達101歲了,他身體還很好。天一好他就笑!”3月10日下午,在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舉行的《百年光華徐邦達珍藏作品及藝術回顧展》的開幕式上,徐老的夫人滕芳女士無比開心地對來自全國各地的眾多書畫、文物及收藏拍賣界人士說。

 

著名演員、收藏愛好者王剛主持了開幕式。他說自己和徐老是鄰居,非常熱愛徐老,也經常向徐老討教并請他鑒定。他不無風趣地說,他接拍電視連續(xù)劇《五月槐花香》中的“藍掌柜”時,聽說“藍掌柜”外號“藍半尺”,趕緊對導演說,可不敢叫“半尺”,真正的“半尺”是徐邦達先生。“徐半尺”意思是說徐邦達先生獨具慧眼,鑒定書畫時,常于畫軸展開半尺之際,已辨出真?zhèn)危屎韧夥钏?ldquo;華夏辨畫第一人”。而后來劇中的“藍半尺”也改成了“藍半張”。

 

王剛還記得有一次抱一本圖冊去向徐先生請教,徐先生坐在沙發(fā)上,他翻一頁圖冊,徐老看一眼就說:“這個不對。”如果“這個差不多”,徐老就說:“最好拿原作來看”。有一次,王剛故意“犯壞”,把自己買的幾可亂真的仿作拿去給徐老看,剛展開了十公分,還不到半尺,徐老就連聲說:“不對不對”。王剛始信,“徐半尺”贊的就是徐老如此爐火純青的功夫。

 

“鑒定學派”的一代宗師

 

徐邦達先生是當今藝術史界唯一健在的歷經百年滄桑的學術泰斗,也是享譽海內外的中國古書畫鑒定大家,是中國藝術史界“鑒定學派”的一代宗師。徐老將傳統鑒定方法與現代考古學手段相結合,為書畫鑒定建立了可傳授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思想。原故宮博物院院長楊新是徐老的學生,他從三十多歲開始給徐老做助手,耳濡目染幾十年,在他眼里,“徐老是中國最后的文人。”而這個文人的傳統,如今已斷,連他們這一代人,也望塵莫及。

 

楊新記得,他以前和徐老出差,每到晚上,徐老常常詩興大發(fā)就作起詩來。在徐老心中,詩以言志,是中國文化最精煉的表現。中國傳統的文人到后來都是詩畫結合,而且這是在詩和畫都達到一定水平之后的有機結合。

 

【相關閱讀】

從徐邦達收藏展說開去 拍賣價不是收藏的標準

徐邦達近百件藏品亮相北京

徐邦達:近千年重要書畫在他腦袋里

徐邦達:鑒書觀畫總燃犀

徐邦達百年珍藏 藝術品千年回顧

《百年光華——徐邦達珍藏作品及藝術回顧展》3月10日亮相保利

徐邦達藝術教育獎學金頒獎 北大清華等學生獲獎

中國嘉德出資百萬設立徐邦達藝術教育獎學金

寫在書畫鑒定大師徐邦達先生百歲華誕之際

“國眼”徐邦達誕辰百年

書畫鑒定家徐邦達迎百歲誕辰 蔡武前往家中看望 

 

 

徐邦達先生與夫人滕芳女士

 

楊新認為,徐老能成為一代宗師,和他一貫秉持“沒有成見,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不無關系。他記得有一年去徐老家,那時徐老已九十五六歲了。他看見徐老正在仔仔細細地讀臺北故宮博物院出的一套書,徐老邊看還邊寫簡短的評論。他告訴楊新:“以前年輕時是謙虛,現在是心虛呵。”在徐老眼里,書畫鑒定未知數太多太多,很多問題都還解決不了。這句話令楊新終生難忘。楊新認為,現在的人稍稍有點成績就愛稱“老大”,而徐老從不認為自己是“老大”,一輩子都在勤勉地探索和求知,以力求更接近事物本質。

 

很多人感慨徐老那一代人身上的愛國主義情懷,而在楊新眼里,徐老身上的愛國主義情懷來自天然。徐老的父親搞收藏,他自己也收藏。徐老到故宮工作以后,他全部的心力都放到了工作上,看到好東西就想讓它歸故宮所有。“我有時忍不住對徐老說,您別想著把什么都歸了故宮,那樣大家都沒好東西收藏了。但徐老一生都沒改變。”

 

“我對徐邦達的愛銘心刻骨”

 

七十多歲的滕芳依然優(yōu)雅熱情,透過她,我們仿佛能看到她身后那個一生癡愛中國書畫的老人快樂而豁達的身影。

 

開幕式上,滕芳說,舉辦這次展覽,是因為徐邦達對中國書畫的愛刻骨銘心,和“我對徐邦達的愛銘心刻骨!”她想讓世人了解徐邦達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滕芳說,“這次的展覽是徐先生101年來最完整的一次。”她說,很多人都在猜測,徐先生家到底有多少寶貝?通過這次展覽就全看到了。

 

滕芳說,徐先生一生酷愛書畫,他們家如今能留下這些寶貝,都是為了給徐先生“治病。”徐先生身體不舒服時,她就把他喜歡的書畫掛在他眼前,他就高興地豎大拇指,心情一下就好了。滕芳說,只要有徐邦達喜歡的東西,她就是砸鍋賣鐵也要買給他。她記得有一年,為了買趙孟頫的作品,家里傾盡所有,過年時她只好去朋友家借錢。這筆錢后來還是徐邦達賣字一點一點還上的。

 

徐先生剛到故宮時,書畫館基本是空的。1950初,鄭振鐸把徐先生從上海帶到北京文物局,就是要重組故宮博物院書畫館。滕芳回憶,那時徐先生在團城收東西,冬天住在一個小屋子里,看畫時太集中連棉大衣燒著了都不知道了。1953年徐先生帶了3700件東西從文物局來到故宮博物院,開始重建北京故宮博物院書畫館。北京故宮后來的藏品都是經徐先生的手收來的,逾15萬件,這些藏品有的是到別人那兒“挖角”來的,有的是他勸人捐獻的。中國嘉德剛開始做拍賣,他聽說了,不同意,說“好東西都拿去拍賣,故宮就收不到好東西了。”

 

滕芳曾經問徐先生,書畫到底是“臺北故宮”多還是“北京故宮”多?徐先生說:“不能這么說。“臺北故宮”是掛幅較多,“北京故宮”是卷冊比較多。”因為卷冊當年大多被溥儀帶出宮了,徐先生每發(fā)現一件,就在表上勾掉一件。滕芳說徐先生老講一句話,“全世界最好的中國畫都應該在故宮博物院。”

 

徐邦達先生珍藏的元代著名畫家趙孟頫臨摹的《蘭亭序》日前在保利藝術博物館展出

 

徐先生堅持“只能題北宋”

 

在滕芳眼里,徐邦達學問好,是因為他人品最好。他做人、做學問都是實事求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在他的語言里沒有什么真真假假。滕芳說,徐先生已經到了可以點石成金的地位,但他鑒定書畫卻極其嚴謹。連他父親的東西,他也是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滕芳自己有一幅小的北宋的《萬馬圖》,以前宮里有一個大的李公麟的手卷,徐先生說他看見李公麟這種畫法的作品,宮里那個是一件,這個是一件。滕芳問他“那你為什么不給我題李公麟?”但因缺乏更多的佐證,徐先生卻堅持“只能題北宋”。如今,在這幅展出的北宋《萬馬圖》上,我們看到了徐先生當年的題跋:“予曾見北宋李伯時畫牧放圖卷真跡,其布局于今圖兩兩頗似,惟伯時筆墨高而人馬較大耳,此小頁予亦審定其為宋本。識者號之東海徐邦達題。”

 

如今故宮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石濤的《高呼與可》,當年拍賣時被一個藏家所得,當時要400多萬元。滕芳告訴記者,后來那個藏家和他們夫婦倆吃飯,讓滕芳幫他賣掉此畫。徐先生非常喜歡這幅畫,想讓它歸入故宮博物院,但那時這也并非易事,要一級一級地批。當時徐先生家住房不夠,滕芳費了很大周折申請到去見領導解決住房問題。徐先生就央告她見了領導別提房子,只說故宮買畫的事。出于對徐先生的尊重,滕芳最終只能答應了他。等他們見完領導還沒回到家,文物局就已經將這件東西買了下來。“這件東西現在幾個億都買不到呵!”滕芳憶及此事,不禁有點激動。

 

心地干凈是長壽的根源

 

1949年,徐邦達先生的很多朋友、家人都離開了內地,但徐先生卻執(zhí)意留下來。年輕時,徐先生也是上海紈绔子弟,家境非常優(yōu)越,滕芳曾好奇地問他:“你的愛國主義是從哪里來的?”徐先生只回答了四個字:“岳母刺字。”滕芳講,徐先生一生酷愛京劇和中國文化,但卻愛吃西餐,交誼舞跳得一流……在他身上有如此之豐富的側面,令她也不禁贊嘆:“這個人真有點神!”

 

滕芳說,徐老一生心地非常干凈,“有愛好有追求”這些就是他長壽的根源。她風趣地說,“我得好好把身體搞好,不然誰能活過誰還不一定呢!”

 

徐老的此次展覽貫穿了他收藏與創(chuàng)作兩大脈絡,藏品30余件,上起北宋《萬馬圖》,下至近現代張大千、齊白石作品,尤以趙孟頫《蘭亭序》、王時敏《仿各家冊頁十帖》、王原祁《山水》、《山水軸》等古代書畫最為精妙,另有徐老的書畫作品數十件,包涵早期摹古到晚年各時期的代表作品。此次展覽由保利藝術博物館、徐邦達學術基金會主辦,將持續(xù)到3月25日。

 

 


【編輯:成小衛(wèi)】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