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案中盜墓者使用的金屬探測儀
本案中追回的文物
本案中追回的文物
近日,以遼寧省朝陽市公安局為主組成的專案組,會同北京、天津、內蒙古等六省市區(qū)公安機關,歷時9個月,一舉破獲公安部督辦的盜掘紅山文化時期古文化遺址、古墓葬案。此案打掉盜掘犯罪團伙十個,抓獲犯罪嫌疑人175名,追回涉案文物1168件,其中僅國家一級文物就多達125件,二級文物86件,三級文物200件,一般文物757件。其中有紅山文化典型器物玉豬龍、勾云形玉佩、馬蹄形玉箍、方形玉璧、玉龜、玉玨等玉器和陶器。已經鑒定的部分玉器還包括遼代的綠釉雞冠壺、三彩釉字母獅形硯滴、灰陶羊樽及雙耳帶蓋紅山彩陶為國家一級甲等,屬國寶級文物??胺Q“共和國涉文物第一大案”。
被抓獲的嫌疑人中,有出身“盜墓世家”的“資深”盜墓賊,有“幾進宮”的盜竊慣犯,還有很多是負責埋頭刨挖的農民,也有在遺址搶救性挖掘過程中監(jiān)守自盜的從事考古和文物研究的專業(yè)人員。6月2日,本報記者趕赴朝陽市人民檢察院采訪時了解到,本案已由公安機關移送檢察機關審查起訴。四名疑似公職人員的嫌疑人目前在身份認定上尚存爭議,辦案人員正在核實中。
朝陽市檢察院公訴科檢察官向記者解釋,對嫌疑人主體身份的認定直接關系到適用的法條及對其行為性質的認定。如非公職人員的普通公民,其行為可能涉嫌盜竊、非法倒賣文物,如為公職人員則有可能對其以瀆職、貪污的罪名起訴。本案其他嫌疑人中,有不少都有犯罪前科,有人曾因盜竊入獄兩次,共服刑長達23年,還有的嫌疑人曾多次參與盜掘行為,甚至可能多達六七次。
本案中,除盜掘團伙外,擁有文物收藏證、經營文物店鋪的文物販子給盜墓團伙“掌眼把脈”乃至坐地收贓,從而令盜墓團伙從盜掘地下文物始,逐漸形成了非法文物交易鏈條。文物販子的存在加快了文物出手的速度,使得文物在短時間內多次轉手。
“遼寧省朝陽市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市內不可移動文物共有6213處,占了遼寧省的四分之一。從史前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直到清代都有,文物遺存非常豐富。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以及此地曾作為三燕時期(前燕、后燕、北燕)的皇城重鎮(zhèn),因此文物遺跡非常豐富。”朝陽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文物科的林女士向本報記者介紹。
位于遼寧省朝陽市境內的凌源市與建平縣交界處的牛河梁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紅山文化,距今有5500年到5000年的歷史。1988年,該遺址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故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蘇秉琦先生說:“紅山文化壇廟冢三種遺址的發(fā)現(xiàn),代表了我國北方地區(qū)史前文化發(fā)展的最高水平,它的社會發(fā)展階段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這里我們看到了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曙光。”
一處古文化遺址,其價值不僅僅在于出土文物的可能交易價格,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對中國上古時代的文化史、思想史、宗教史、建筑史、美術史的研究都具有重大學術價值。朝陽市文物管理辦公室向記者提供的資料顯示,牛河梁遺址的保護范圍為56.25平方公里,是一處包括了不同類型的遺址的遺址群。在東西約10000米,南北約5000米的連綿起伏的山崗上,有規(guī)律地分布著女神廟、祭壇和積石冢群,已編號的遺址點共16處。大部分祭壇和積石冢的地上石砌建筑都不同程度地得以保留,并從中出土了大型泥塑人像、大量玉器以及石器、陶器等。因此牛河梁遺址是一處獨立于居住區(qū)以外,規(guī)模宏大的史前祭祀遺址群。其壇、廟、冢三位一體的組合和有龍、鳳、人等題材的玉器,是距今5000年前紅山文化已跨進古國時代的實證,也證實了遼河流域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之一。
而盜墓賊的盜掘行為不僅會造成文物的流失,也會對文化遺址的建筑結構和內部設施造成難以修復的嚴重損害。以牛河梁文化遺址為例,牛河梁遺址群中女神廟的建筑結構就頗具歷史價值。位于牛河梁的第二道梁的山崗坡地的女神廟平面成窄長形狀,南北最長22米,東西最窄處2米,最寬處9米。方向南偏西20度。廟為平地穴式土木建筑,現(xiàn)保存地下部分0.8B1米。廟分主體和單體兩個單元,主體部分為多室相連,主室為圓形,左右各一圓形側室。北部為一長方形室,南部為兩圓形室與一東西橫置一單室,橫長6米,最寬2.65米,主體與南單室間隔2.05米。
林女士告訴記者,類似的文物盜挖案以前也發(fā)生過,2008年前后朝陽縣公安局曾破獲過一起文物盜掘案件,盜挖行為對文物和遺跡破壞都很大。
此次被抓獲的盜墓團伙核心人物,嫌疑人姚某從事盜墓活動已有30余年,號稱會“看山”以及通過看風水星象來判斷墓葬地點然后進行盜掘。據(jù)說只要是姚某認準的地兒,他一定要挖到東西才肯罷手。一次沒挖到,下一次再來挖,所以他常常會對同一個地兒多次挖掘,“絕不走空”。
曾有網友質疑:為何一處文物遺址文保部門沒發(fā)現(xiàn),反而讓盜墓賊先發(fā)現(xiàn)了?對此林女士表示,目前專業(yè)人員在文物發(fā)掘方面確實存在一些問題。“比如此次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的時候,我們文物系統(tǒng)的普查隊員,翻山越嶺,就憑常識去判斷,沒有儀器。而盜墓分子的設備卻非常先進,有金屬探測儀,定位儀器等等。他們有的這些設備,我們都沒有。盜墓分子會看風水看星象看山勢,而我們只從文物考古的角度去考察,僅有的普查力量不足以走遍全朝陽的山山水水。我們的隊員走到一處發(fā)現(xiàn)了紅山時期瓦片的存在,只能通過它來判斷此處可能有遺址,然后再進一步調查。而盜墓分子可能有更多的辦法,更多的設備。”
這起規(guī)模龐大的文物盜掘案,不僅因其涉案人數(shù)眾多,被盜文物價值巨大而矚目,也引發(fā)人們對文物保護和監(jiān)管的重視,及對當下流行的“盜墓文化”的反思。愿“中華民族文明的曙光”不被流失和破壞。
記者從朝陽市檢察院了解到,目前此案已退回公安機關進行補充偵查,本刊將繼續(xù)關注案件后續(xù)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