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市民在廣州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參觀。
捧著金飯碗,卻餓得沒飯吃。這,是目前很多私人博物館的寫照。
2006年,《博物館管理辦法》鼓勵個人設立博物館。一時間,私人和民間博物館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熱潮過去,日前記者走訪了市內(nèi)三家較大型的私人博物館——廣州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天水堂博物館、廣州東方博物館,發(fā)現(xiàn)這些因館主個人興趣而建立的博物館,無一實現(xiàn)了獨立運營:每年過百萬運營壓力,一旦離開館主個人的資金投入,它們均將面臨關門的困境。對此有專家認為,要持續(xù)辦好私人博物館,燒錢并非最好辦法,“以館養(yǎng)館”才是良性的經(jīng)營之道。
扶持有限,每年倒貼過百萬
這三間私人博物館均為免費開放,其運營壓力無需贅言。
其中,廣州東方博物館由收藏家周勇投資超過5000萬元建立,為目前全市最大的綜合性私立博物館,面積逾8000平方米,展出藏品超過600件,每年吸引數(shù)千人參觀。對于坊間認為“博物館除非公辦,否則很難經(jīng)營下去”的說法,該館副館長周強認為,“辦博物館是公益性事業(yè),本身就不是能掙錢的生意。”據(jù)悉,光是日常運營支出,該館每年就得花費數(shù)百萬元左右,包括水電、人員工資和科研團隊的開支。
企業(yè)家、收藏家蒲重良建立的廣州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目前由其女蒲亭利打理。據(jù)蒲亭利表示,目前展館場地是政府提供的,裝修、水電、文物維護和保管費用則均由蒲家承擔,每年投入同樣過百萬元。
體制之外,難有培訓交流機會
蒲亭利表示,人才培養(yǎng)的問題也很棘手。相比起國有博物館,私人博物館可以說是處于“散養(yǎng)”狀態(tài),“國有博物館有專家定期給員工進行專業(yè)培訓,員工學習交流的機會也很多。但私有博物館資金缺乏,員工就沒有這樣的福利了,要提高自身業(yè)務能力較難,這也直接導致人才的流失”。而為減少開支,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只有10個工作人員,多人需身兼多職,例如講解員需做巡視、文案的工作。
蒲亭利希望能得到更多大型博物館的支持,以“大館帶小館”的形式,幫助私人博物館提高員工素質(zhì)和學術水平,“只有員工業(yè)務水平上去了,博物館才不用再請專業(yè)外援維護‘嬌氣’的陶器類文物”。此外,她也希望館里的文物能有機會在其他地方展出,“私人博物館走出去做展覽的機會很少,涉及文物類的活動都要主動去問相關部門才能獲得機會”。
場地限制,億年化石放家門口
雖然普公漢代陶瓷博物館有四層共上千平方米,但蒲亭利表示,還有幾百件藏品暫放置在倉庫,無奈之下,只能“定期更換展出的藏品”。
面積只有約100平方米的天水堂博物館,場地問題更為突出。該館館主、白云區(qū)歸國華僑聯(lián)合會副主席趙慶如表示,因場地限制,目前仍有大批藏品放置在家,其中幾件上億年的化石“屈尊”放在門口。趙慶如計劃未來打造一個大型博物館,配套一個10畝大小的場地,以展出所有藏品。但博物館越大,資金投入越多,趙慶如設想在博物館旁邊建設酒店及休閑場所,以配套收入所得養(yǎng)博物館。
路在何方
搞科研,創(chuàng)品牌
面對運營壓力,三間博物館的館主均表示希望政府能從多方面加大扶持力度。但要想找到出路,周強認為,“不能僅靠政府的有限補貼,最終還是得自己想辦法”。
搞科研、創(chuàng)品牌,就是廣州東方博物館的出路。數(shù)年間,該館進行專門的陶瓷科研,聯(lián)合國內(nèi)外23家科研機構和博物館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門學科——《陶瓷跡型學概論》,同時出版《元青花跡型研究與物證鑒定》,學術專著在海外引起巨大反響。周強認為,這可歸功為該項研究在陶瓷鑒定領域取得了多項突破,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有了這些成績,博物館就能成功打造出品牌——它不只是一間博物館,還是一所科研機構。
近期,該館正和番禺理工學院商談合作事宜,“市民的收藏需求,可孕育出一個產(chǎn)業(yè)。傳統(tǒng)收藏傳承大部分以閉門授徒為主,我們研究制定出客觀標準和課程體系,開展社會培訓班,讓更多人進入這個領域,收藏這一產(chǎn)業(yè)也將有更好的發(fā)展。”盡管辦博物館不是一門好生意,但是好事業(yè),采訪中,周強始終強調(diào)這點。
專家支招
吸引資源實現(xiàn)盈利需“兩條腿”
專業(yè)上過硬,還有商業(yè)頭腦
廣東省收藏家協(xié)會副主席黎展華表示,定位為公益性的私人博物館,在開辦之前就應該想好可持續(xù)出路,不然難以長久經(jīng)營下去。“私人博物館要經(jīng)營好,需要兩條腿走路。學術上,要辦出高質(zhì)量的展覽和活動,獲得業(yè)界認可。市場上的操作也不能忽略,用適當?shù)纳虡I(yè)操作來吸取動力。這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專家團隊,可有效給博物館造血輸血。”黎展華舉例,博物館利用專家團隊開源時可以有幾種嘗試,例如參加一些講學、論壇,定期開展鑒寶活動、鑒別培訓班等,使專家團隊在日常研究之余能夠開拓有收入的業(yè)務。而博物館本身也可以通過非經(jīng)營性的短期出租部分展區(qū),吸引外界進行學術交流、提高社會知名度。“無論是硬件還是人本身,都有可能成為博物館的副產(chǎn)品,成為有盈利空間的業(yè)務”。
黎展華認為,政府要幫助這些私人博物館,不一定需用直接的方式。“博物館可通過策劃一定的項目來吸引政府注意獲得購買服務。而政府可為這些博物館提供一些信息引導,為他們找需求,把社會資源和需求鏈接給博物館。”黎展華表示,最關鍵的還是博物館自身實力足夠好,多策劃一些好的項目和研究,才能有效吸引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