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羅貝托·博斯科繪畫解讀:過客的憂郁

來源:新浪收藏 作者:王端廷 2012-11-09

自1909年未來主義產(chǎn)生以來,意大利藝術家似乎對運動形象有著異乎尋常的偏愛。披覽整個20世紀意大利藝術史,我們可以看到藝術家們對跳舞、騎馬和踢足球等各種運動人物的描繪,對汽車、摩托車、火車和飛機等各種交通工具及其運動過程的呈現(xiàn)。為了表現(xiàn)運動,意大利現(xiàn)代畫家們殫精竭慮創(chuàng)造了各種各樣獨特而新穎的造型手法,他們不僅借鑒連續(xù)攝影的成像原理,而且采用幾何分割手法來進行畫面形象的塑造。這些作品不僅傳達了新的時空感知經(jīng)驗,而且表達了強烈的內(nèi)在激情。我們知道,意大利藝術家對運動形象的迷戀源于對速度和動力的渴望,而對速度和動力的推崇則是對工業(yè)文明的謳歌。通過這些作品,我們能深切地感到意大利藝術家對科技進步帶來的美好生活的樂觀主義情緒。

科學技術仍在不斷創(chuàng)造出新的奇跡,物質(zhì)世界仍在發(fā)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在未來主義誕生一百多年后,意大利當代畫家羅貝托·博斯科(Roberto Bosco)繼續(xù)在繪畫中描繪著運動,但他卻賦予了運動形象以全新的寓意。不再是對機器的狂熱,不再是對速度和動力的癡迷,博斯科描繪的人,是人最簡單的運動——行走。在他的繪畫中,我們看到的是一群群行走在現(xiàn)代大都市街道上的行人,博斯科無意描繪他們的形貌特征,許多人物甚至省略了五官細節(jié)的刻畫。這些行人不僅有著相同的形體步態(tài),而且有著形同的面部表情。絕無快樂和喜悅,憂郁和焦慮寫在他們的臉上,即使是背影,也流露出落寞和哀傷。畫面中大量使用的黑色也強化了作品所要表達的消極情感。

毫無疑問,博斯科無意于人物形象的再現(xiàn),而要著力表現(xiàn)的是人物內(nèi)在的情緒。他的繪畫中的人物與其說是街道上的行人,不如說是世界中的過客。作為一種象征性的形象,這些步履匆匆的行人是博斯科自我心靈的投影。

中國古人云:人生如白駒過隙,倏忽而逝。

法國當代哲學家讓·鮑德里亞在他的詩歌《為何一切還未消失》中寫道:“當我談論時間時,時間還未開始 / 當我談論地點時,地點已經(jīng)消失 / 當我談論一個人時,那人一去不返 / 當我談論時光時,時光已飛逝”(Jean Baudrillaud wrote in his poem Pourquoi tout n'a-t-il pas déjà disparu?: "Quand je parle du temps, c'est qu'il n'est pas encore / Quand je parle d'un lieu, c'est qu'il a disparu / Quand je parle d'un homme, c'est qu'il est déjà mort / Quand je parle du temps, c'est qu'il n'est déjà plus")

面對這樣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面對這樣一個日新月異的世界。“我們從哪里來?我們是誰?我們往哪里去?”(Where Do We Come From? What Are We? Where Are We Going?)——這些人類的永恒和終極命題更加難以找到明確的答案。博斯科通過其溫和的表現(xiàn)主義形象將時光飛逝的心理感受變成了生動的視覺圖像。通過這些圖像,他試圖破解生命的困惑,表達對人類命運和未來的思考。

博斯科繪畫中的行人既走進過去,也走向未來;在死亡與新生之間,人類仍然擁有充滿希望的現(xiàn)在。通過其獨樹一幟的繪畫,博斯科表達了人類與悲劇命運搏斗的勇氣,帶給我們跨越人生困境的信心。

注:“超越界限:羅伯特·博斯克繪畫展”(Oltre Confine:Roberto Bosco)2012年5月19日—29日在北京今日美術館(微博)舉行

(原載OLTRE CONFINE,Editoriale Giorgio Mondadori a Milano in Italia in 2012)

 

 


【編輯:于睿婷】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