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館大廳中央的《恐懼的教堂》
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6月4日(當地時間)拉開帷幕。開幕當天,評審團公布本屆雙年展金獅獎歸屬,最佳國家館金獅獎花落德國館,最佳主題展藝術家金獅獎由美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馬克雷獲得。
最佳國家館致敬去世藝術家
早在今年5月,中國館策展人彭鋒在發(fā)布會上曾戲言稱,此次中國館也有實力問鼎最佳國家館金獅獎。不過,結果證明中國“味道”還不能足以吸引評審團,藝術界更青睞的還是具有國際視野及具有震撼性的藝術。最終,評審團將最佳國家館金獅獎頒給了德國館,其代表藝術家是克里斯托弗-施林格賽夫(Christoph Schlingensief)。作為此屆評審團評委之一的盧迎華指出,看了德國館以后非常感動。
據悉,在確定克里斯托弗-施林格賽夫參展后,藝術家本人卻因癌癥于去年去世。為此,此次最佳國家館金獅獎的評選也成了對藝術家的一份致敬。在此次德國館中,大廳中布置了克里斯托弗的作品《恐懼的教堂》。觀眾可以通過這一作品看到,克里斯托弗公開地描繪了他的疾病以及對生命、苦難、死亡這一循環(huán)的檢驗。
【相關資訊】
俞可:威尼斯中國館隱喻出中國文化在國際舞臺的艱難處境(致文化部的一封信)
馬克雷的作品《時鐘》是一部片長24小時的錄像作品。
馬克雷憑借《時鐘》獲藝術家獎
除了最佳國家館外,此次各類單項金獅獎也頒出。其中,克里斯蒂安-馬克雷(Christian Marclay)憑借作品《時鐘》(The Clock)獲得了最佳主題展藝術家金獅獎;最具潛力藝術新人銀獅獎給了哈龍-米爾扎(Haroon Mirza);而終身成就金獅獎已于5月上旬頒發(fā)給了弗朗茨-魏斯特(Franz West)以及斯特蒂文特(Sturtevant)。
在各類獎項中,最佳主題展藝術家金獅獎的頒發(fā)也引來一片贊譽。馬克雷喜歡在創(chuàng)作中探究聲音、攝影和影像之間的聯(lián)系,而此次獲獎作品《時鐘》馬克雷將作品長度設定為24小時,將從各種電影和電視節(jié)目中收集的關于時鐘和手表的剪輯片段都拼接在了一起,以此顯示時間與真實時間的一致。
《時鐘》敲響中國反思
中國國家館也在潘公凱、蔡志松等五位藝術家所呈現的中國花、香、酒、藥、茶五種氣味中開館。不過,馬克雷的獲獎也讓不少中國藝術家反思了目前國內藝術圈“拔苗助長”的現象。藝術家陳劭雄看了威尼斯雙年展后,稱很遺憾看到中國當代藝術圈對年輕藝術家拔苗助長,而中年藝術家又未老先衰?!稌r鐘》的作者馬克雷1955年出生,但看起來仍然活躍,沒有中國這個年齡段藝術家的那些自滿和功成名就的幻覺。對此,藝術評論家王春辰告訴記者,由于國內藝術圈過度商業(yè)化,藝術家創(chuàng)作藝術是為了商業(yè),一旦獲得成功便將這些符號性的東西固定下來,失去了后續(xù)創(chuàng)作動力。事實上,國外藝術界商業(yè)氛圍也很強,但類似馬克雷這類藝術家還是帶有一份責任,將藝術視為事業(yè)去做。
【編輯:馮漫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