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文叡
相對采價法是藝術基金的定價機制基礎
基金的定價標準不是單一的,并且基金的定價是有機制的,他的定價不能參考拍賣成交價,拍賣成交價整個占不到市場的50%。所以,若用拍賣成交價當成運作基金或者投資的唯一參考數(shù)據(jù)是不正確的,必須要知道一級市場,包括藏家的接受價,還有愿意的拋售價等,你在買賣的過程當中必須要讓你自己有選擇性。
拍賣公司在金融化過程當中的話語權太大,很多人會利用這個平臺制作價格。實際上一級市場上的價格和二級拍賣市場的價格相差十分懸殊。所以現(xiàn)在就采用相對性的方法,不采絕對性。特定的風格里面,同樣的主題,同樣的表現(xiàn)手法,這些類似的作品應該值多少錢,參考的是之前拍過的類型作品,參考的是現(xiàn)在一級市場在做這個藝術家同一時期的作品價錢。
認為操縱過裂 易至市場崩盤
由于人為操縱過裂,破壞了這個市場機制,使得藝術品投資周期越來越短。如果把投資標的放在當代,必須要分析,當代現(xiàn)在會再上來的原因,包括2008年之前已經(jīng)火紅的這些藝術家還有沒有重新上來的機會,70后、80后的藝術家是不是能接替這些早期的第一代的藝術家,成為市場上下一步關注的焦點。這些統(tǒng)計的結果可以判別這個市場,這個區(qū)塊還可以走多久,當大部分的資金鏈都到這個特定的區(qū)塊,用基金形式做投資,用各種不同形式做投資,那時候有可能短時間拋售獲利了,如果這時候藏家的基本牌還沒有建立,那么市場就有可能崩盤。
藏家、收藏者和投資者基本上的概念是不大一樣的。我發(fā)現(xiàn)在中國很多人把藏家和收藏者的觀念混淆了。在作為收藏家的時候,很可能那段時期有一大批收藏是根據(jù)個人嗜好和喜愛而購置的東西,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市場的資金面這么大,就想把自己的收藏打包,變成一個好的投資。但我覺得這個概念基本上行不通。因為如果你手上有很多好的作品,不應該由自己來構思藏品,打包投資,這不是你的專項,很容易造成市場的短線炒作瘋行。作為一個基金經(jīng)理人可以就這個作品分出長短線,用不同的投資架構推行出來。并且這專業(yè)的投資方式有利于整個市場的良性發(fā)展。
中國藝術基金缺乏專業(yè)團隊及好的機制
國外的基金很多現(xiàn)在還是賺錢的,大多都是政府在操作的,政府支持其可以免稅,包括最好的一支基金是英國的鐵路基金,他們做的是長線投資,不是做短線操作,任何在國外的基金因為本身的量對總體市場來講占不到多少,所以國外對基金的關注力沒有那么強,只是投資非常小的一個項目。
在中國,藝術基金的架構、模式有很多需要調(diào)整的地方,包括現(xiàn)在很多人為了吸引投資人進來,會做優(yōu)先對后,像很多股權基金的投資人一樣。但是這種優(yōu)先在國外是不會出現(xiàn)的,所有的基金投資人必須自己承擔基金在投資過程當中產(chǎn)生的風險或者造成的虧損。現(xiàn)在我們跟中國的很多發(fā)行單位和銀行接觸過程當中慢慢已經(jīng)說服他走西方的路線,必須建立投資的正確觀念,把風險的控管由操作公司來掌握,但是風險的承擔必須由投資人一起承擔。
但是西方藝術基金的基本架構在中國是行不通的,因為中國有自己的法規(guī),包括之后基金會涉及的稅法問題。你的架構操作在于你的團隊經(jīng)驗,而不是在于你的模式問題?,F(xiàn)在中國藝術基金大部分都會做金融架構,但是缺乏專業(yè)的團隊,這是最大的問題。
鑒定鑒價問題不解決 金融化時代難形成
基本上我想鑒定鑒價是最基本的,在任何藝術品交易過程當中包括收藏都必須要談到鑒定鑒價問題,誰有制價權,這個奠定的基礎和標準在哪里,誰有真?zhèn)舞b定的權利,現(xiàn)在在基金操作過程當中不可能是一家之言,必須要有委外專家,還必須要透過一級市場、二級市場的鑒定鑒價。
但是政府有沒有辦法成立一個中立的鑒定鑒價機構這是我們期待的。但是我們也會質(zhì)疑,一是,如果這些專家完全是學者沒有市場性,這樣的鑒定鑒價基礎在取向上就會有偏頗,二是,如果你讓這些在外面操盤的或者是市場經(jīng)驗豐富的人進到中立機構做鑒定鑒價會不會有所謂的道德風險。
這些東西很難兩全,全世界都很難形成,一個國家或者是任何政府成立一個中立的鑒定鑒價機制,這個機制如果有一天相對性上可以被接受,或者在市場里邊操作人接受了,他成為一個標準,這個標準甚至可以把藝術品變成一個有價資產(chǎn),既然變成有價資產(chǎn)就可以做融資貸款,這樣金融化會更健全,但是前邊的鑒定鑒價問題不解決,后邊不要談。所以我剛才說藝術品金融化離進場的時間還早,雖然現(xiàn)在大家都進場,但是離那個時代的來臨還有一段時間,因為前面的工作還沒有做完。
【編輯:顏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