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版畫家、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張煉談藝術品收藏——適合內心最好 “撿漏”心理不可取

來源:極目新 作者:徐穎 2022-01-19

對話人物

張煉,1970年9月生于湖北沙市,1995年畢業(yè)于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獲文學學士學位。2010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獲藝術碩士學位,武漢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博士。現為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中國美術家會員。

2011年獲第二屆湖北美術節(jié)湖北優(yōu)秀美術家獎。作品曾獲湖北省第八屆美術作品展優(yōu)秀獎、首屆全國絲網版畫展金獎、第七屆全國銅版、石版、絲網版畫作品展銀獎、全國第十九屆版畫作品展優(yōu)秀獎、第一屆湖北藝術節(jié)楚天文華美術獎、湖北第十二屆美術作品展銅獎、湖北第十三屆美術作品展銀獎等獎項,多次入選全國美術作品展、全國版畫作品展。

對話背景

1月15日,張煉做客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主講《從“新興木刻”看版畫的傳播與收藏》。

武漢的工業(yè)版畫全國著名,圖為畫家武石作品《最后一根鋼梁》

張煉用版畫對當代生活的表達

魯迅先生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中國新興木刻運動的先驅,他指導創(chuàng)作及收藏的版畫作品曾在武漢展出。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武漢的工業(yè)版畫享譽全國,誕生了如《又是一爐優(yōu)質鋼》《最后一根鋼梁》等眾多載入美術史的作品。

版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現今人民幣上的毛主席像,就用到凹版畫技術,觸摸人民幣時的立體感,正是凹版印刷的原理使然,這也是鑒別人民幣真?zhèn)蔚姆绞街弧?月15日,知名版畫家、湖北美術學院版畫系教授張煉做客湖北省圖書館長江講壇,隨后接受了極目新聞記者專訪。

1

傳播度高,曾是魯迅傳播革命文化的一種方式

極目新聞記者:魯迅先生為什么選擇木版畫作為革命文化的傳播形式?

張煉:魯迅選擇木版畫作為革命文化傳播的方式有歷史淵源和背景。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社會急劇變革,人們開始對傳統(tǒng)的如“四王”繪畫遺風有爭議,轉而學習西方,留學歸來的藝術家希望用西方藝術手法或方式來改造中國畫。如1912年劉海粟創(chuàng)辦上海美專,1920年武漢成立武昌藝專,其中的課程都是以西方繪畫學習、訓練為主的。

那個時期,我國的木版畫主要是以書籍插圖的形式存在,魯迅很早就開始收藏。用木版畫表達革命思想,它的主題、圖式更直接、方便,材料及制作成本,比之油畫要低。而版畫的復數性帶來更多張的印刷數量,因此傳播度遠超油畫等畫種。另外,當時的革命宣傳,主要依靠油墨印刷報紙或其他刊物,彩色印刷品少、成本也更高,而黑白印刷出的油畫作品刊登出來可能看不清晰,相比木刻版畫所畫出的形象卻能印得很鮮明。

2

曾經強盛的武漢版畫,又迎來發(fā)展的好時代

極目新聞記者:武漢的版畫一直都很強,最強盛的時候是什么時候?

張煉:武漢版畫的強盛,與藝術教育的發(fā)展分不開。1938年武昌藝專在四川江津辦學時就有了版畫創(chuàng)作和教學,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后遷回武漢。1949年迎接新中國成立,武昌藝專的學生就是用木版畫的形式表達,創(chuàng)作過《毛主席像》等作品。此后的中原大學、中南藝專時期,也培養(yǎng)了眾多版畫人才。到上世紀60年代,學校有一批有影響力的版畫學科教師,陳天然、藍玉田、李毅、劉家如、程白舟、周祥祿等先生。1960年招收第一批繪畫專業(yè)學生,他們中間產生了劉述杰、武石、戴槐江、查世銘、郭召明等版畫家。那時的畫種沒分得那么清楚,像唐小禾先生是那一屆學生,他畫油畫也創(chuàng)作版畫。在計劃經濟時代,武鋼、一冶等新中國重工業(yè)的大發(fā)展浪潮中,涌現出了一批以宋恩厚先生為代表的參與眾多的群體版畫創(chuàng)作者,我們稱為工業(yè)版畫。1977年湖北美術學院恢復招生后,版畫學科又有了張廣慧、候云漢等重要的版畫藝術家。

我覺得現在是版畫發(fā)展最好的時代。各個高校版畫招生人數的增加,美術機構舉辦的版畫主題展、公教活動越來越多。只不過,在當下文化產業(yè)百花齊放的語境下,版畫怎么出圈,抓住大發(fā)展機遇,怎樣走進尋常百姓家,是創(chuàng)作者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3

版畫價格低、裝飾性強,可走進千家萬戶

極目新聞記者:對版畫走進普通民眾的生活,你有什么好建議?

張煉:幼兒園、小學甚至中學都可以與藝術機構合作,開設一些版畫類的手工課,特別是“雙減”政策推行后,引入版畫課程是很合時宜的,既可以鍛煉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可以達到美育的教學目的。

武漢也有一些版畫工坊,如漢口的五號車間,合美術館附近的波普畫廊,都會不定期舉辦一些版畫展覽與互動,有興趣的市民也可以報名參與。

極目新聞記者:版畫收藏與其他種類的藝術品收藏有何不同?

張煉:版畫印制的數量較多,一般有20—30張左右,所以收藏價格相對會低于其他畫種。版畫收藏第一要看藝術家簽名,去正規(guī)的畫廊或機構購買,一般不會有贗品。有一次我去國外參加版畫國際會議買了很多作品,多是20、30美元一張,一般人也消費得起。當然,版畫收藏不比去古玩城,抱著“撿漏”心理花少量錢買個古董在日后賣個大價錢。隨著社會審美意識的提高,越來越多的家庭開始收藏藝術品,版畫這種價格較低、對空間的裝飾性也很強的畫種是很好的選擇。

4

藝術的價值在于分享,收藏最好源于熱愛

極目新聞記者:版畫的復數性帶來了傳播度,但人們也會覺得版畫想印多少張就印多少張,不比收藏一張油畫或國畫的那種獨特性。

張煉:藝術家創(chuàng)作的油畫作品,多數情況下不是普通人可以收藏的。畢加索的油畫,在他在世的時候就很貴,他去世后一張油畫更是上千萬,這可以去看看拍賣記錄。極昂貴的價格,決定了這些重量級的藝術家油畫作品,更多的是機構或美術館收藏。而且,版畫也不是大家理解的想印多少就印多少,創(chuàng)作版畫有極嚴格的規(guī)范,每一件作品都是有版數、簽名的限定或要求,每一張都代表原作。在國外,版畫界還有毀版儀式,印完之后將版毀掉或刻上符號,毀版后再印的作品價值就低了。國內還沒有形成這樣的體系,但也不要緊,每一張版畫都有簽名和印數,保真性較強。人們熱衷“孤品”的心理,那是在古玩界,對繪畫藝術而言,它的意義在于分享,盧浮宮收藏《蒙娜麗莎的微笑》,是為了讓更多人看。版畫因它的復數性,也就很好起到了藝術分享的作用,可以讓更多人享受到藝術熏陶。

極目新聞記者:你怎么看待藝術品的價格和價值?

張煉:比如電影也是藝術,如果完全以票房來界定一部電影的藝術價值高低,那電影藝術就做不下去。票房很高,但放在電影史上排位置不一定會很靠前,所以價格和藝術價值不是完全對應的。

有些人收藏藝術品,會抱著“升值”的目的,但我覺得普通人收藏藝術品,更多的應該是對應自己的內心需要、喜好,由衷欣賞、收藏會更好。其實,很多古玩收藏者,也是因為自身愛好,慢慢地成為了大家,反而是抱著“撿漏”賺錢的心理來收藏的,更容易上當受騙??偠灾艺J為藝術收藏的出發(fā)點根本還是源自于內心熱愛。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