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晚餐
在當前藝術品拍賣市場上,“假拍”和“拍假”的現象依然存在,這種行為的性質十分惡劣。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在進行拍賣時,出手更應萬分謹慎。
價格虛高需警惕
近年來,我國藝術品市場十分紅火,拍賣價格迭創(chuàng)新高。如2013年10月5日,在香港蘇富比亞洲四十周年晚間拍賣中,當代藝術代表人物曾梵志的《最后的晚餐》以1.8044億港元的天價(柯鵬:我看《最后的晚餐》的天價成交),刷新本人作品最高成交紀錄,同時也將亞洲當代藝術的拍賣紀錄推向新高。對于該作品的成交天價,這半年多來業(yè)界專家意見一直有所不同,有人認為此次成交系人為做局炒作,有“假拍”嫌疑;有人認為《最后的晚餐》屬曾梵志的代表作,它就應該值這個價格。
對于《最后的晚餐》是否存在做局炒作,筆者不得而知。但根據公開披露的信息分析,這件作品確實有明顯的人為操作痕跡,這件拍品的賣家是尤倫斯夫婦,買家是高古軒畫廊,而尤倫斯夫婦同時又擁有高古軒20%的股份。買家和賣家如此這般關系,你還敢完全相信它嗎?而近年來確有不少高價藝術品有假拍的嫌疑。據2012年有關資料顯示,拍賣價千萬元以上的高價藝術品,竟有超過48.2%沒有最終付款,遲付拒付、虛假拍賣已成為當今藝術品交易領域普遍存在的毒瘤。尤其是隨著我國書畫收藏不斷升溫,一些無良拍賣行為了牟取暴利,竟昧著良心干起了書畫“假拍”和“拍假”的勾當,蒙騙一些不明真相的收藏愛好者。
投資出手應謹慎
“假拍”就是書畫委托人或畫家與拍賣行聯手做戲,在拍賣過程中自拉自唱,把一些身價不是很高的畫家作品的價格哄抬上去,造成該畫家作品很搶手的假象,以誤導一般的書畫收藏者。例:前年秋天,在南方某省城舉辦的一次書畫拍賣會上,某中年畫家的一幅國畫作品從10萬元起一路拍到300萬元才成交,該價格甚至超過了我國一些已故國畫大師作品的成交價,一時間,這位畫家的身價陡升,其作品已達數百萬元成交的消息不脛而走。善良的人們也許根本沒有想到這樣公開的書畫拍賣竟會是一次騙人的虛假拍賣,這個價格實際上并沒真正成交,它只不過是拍賣行與該畫家聯手導演的一出雙簧戲,其根本目的是為了將這位畫家的身價炒上去,為以后的“拍賣”能拍出好價錢做前期準備,等到條件成熟時再將這些國畫高價拍給其他不明真相的書畫收藏者,而普通收藏者一旦高價買入這些書畫后,便立即會成為套牢族,這些書畫以后若想出手是沒人會來承接的,其根本原因是這些畫家的畫藝遠沒達到已故大師們的水平,這種所謂的高成交價缺乏堅實的市場基礎作依托,是靠虛假拍賣哄抬上去的,其最終結果必然是價格重新回落,最可憐的是那些單純的收藏愛好者,望著深度套牢的書畫藏品,還蒙在鼓里不知所措。
除“假拍”外,拍賣行公開“拍假”的性質就更為惡劣。“拍假”就是拍賣行知假拍假,蒙騙書畫投資收藏者。這些年來“拍假”現象在國內書畫行業(yè)屢見不鮮。由于拍賣法規(guī)定拍賣人、委托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的真?zhèn)位蛘咂焚|,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因此,一些心術不正的拍賣行或委托人就鉆法律的空子,明知是假畫而故意“拍假”。在整個書畫市場里,傳統(tǒng)水墨一直是最強勢的板塊,作偽者把主要目標放在了這一門類上,因為造傳統(tǒng)水墨的假,經濟回報率最高。從而形成了國內幾乎所有知名的水墨畫家,都逃不開贗品的“如影隨形”,無論是拍賣場上,還是藝術店堂里,無論是價格上千元還是上百萬元,都很難“保真”。
筆者認為:“假拍”和“拍假”的性質十分惡劣,此等現象若長期發(fā)展下去,我國藝術品市場的正常秩序將受到損害,收藏愛好者的積極性將遭受嚴重打擊,藝術品收藏前景將難以大有作為。而廣大的收藏愛好者,面對藝術品市場“假拍”和“拍假”的亂象,出手更應萬分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