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和模特
年輕的弗洛伊德
盧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被譽為英國最偉大的當代畫家之一,因其強烈的寫實肖像、特別是裸體肖像而聞名于世。近幾年,他的繪畫在拍賣行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價位。 2002年的泰特美術館回顧展之后,弗洛伊德的作品價格飆升了185%,并在之后保持穩(wěn)定的上升勢頭。在2004年,弗洛伊德的名字在重要的當代藝術拍賣會上已經不可或缺,而他從拍賣行拿到的收入也暴漲了4.5倍。2005年,弗洛伊德作品的價格指數(shù)繼續(xù)上漲41%,市場上對其作品的需求也居高不下。這足以讓他接近那些重量級作品的水平,也使他以3370萬美元的成交額首次進入到拍賣收入世界前十藝術家的行列。
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 1995年
2005年,弗洛伊德的一幅“Red haired Man on a Chair椅子上的紅發(fā)男人”在佳士得拍出370萬英鎊的成交價,而其估價僅為120萬—180萬英鎊。2007年,伴隨著藝術市場的愉悅氛圍,弗洛伊德創(chuàng)作的一幅布魯斯·伯納德全身肖像在佳士得拍賣會創(chuàng)下700萬英鎊的佳績。不過700萬英鎊還遠遠沒到頂峰,2008年5月13日佳士得宣布一件弗洛伊德的作品“沉睡的救濟金管理員”估價為驚人的2500萬—3500萬英鎊。最終,俄羅斯富豪羅曼·阿布拉莫維奇以3000萬英鎊(折合人民幣2億多元)將此油畫收歸名下。弗洛伊德也由此蓋過杰夫·昆斯,成為當時“最貴的在世藝術家”(2011年盧西安·弗洛伊德去世)。
弗洛伊德童年照
弗洛伊德
1922年盧西安·弗洛伊德出生于德國柏林,1933年與家人移民英國。他的祖父是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5歲時弗洛伊德進入了工藝美術學校,1939年進入英國圣工會繪畫學校,受業(yè)于校長莫里斯門下。這個時期他的繪畫題材寬泛,其繪畫較為精致但卻開始具有某種后來具有的敏感。
工作室中的弗洛伊德
從上世紀40年代到80年代,弗洛伊德定居在倫敦,無論作為藝術家還是普通人,弗洛伊德都被認為是難以相處的。他將自己處于孤僻和封閉的狀態(tài),遠離喧囂的國際藝術潮流,更多地向自己領域的縱深開掘。他的繪畫對象從不敘述戲劇性的事件,基本上以室內肖像、裸體肖像為主。這也使他成為一個類型化的畫家。而他也就在室內從親近的人身上不厭其煩地刻畫著某種近乎神經質的狀態(tài),他喜歡畸形而病態(tài)的主題。其作品風格粗率、性感而注重繪畫性。如《諾斯》(1978)、《夜之畫像》(1985)、《自畫像》(1985)。他的畫結構緊縮而有力,所描繪的胴體通常是繃緊而飽滿。筆觸顯露,有時呈現(xiàn)出無序、粗鄙的狀態(tài)。在這點上他的一些作品具有某種表現(xiàn)性的效果。
自畫像
女人和郁金香
女孩與小貓
弗洛伊德一生畫的作品并不多,在英文版的《弗洛伊德》中,收入的油畫是 260幅左右,其中一半都是頭像,主要作品也就是100幅。他每畫一幅作品都要歷時半年、一年乃至更長的時間。據(jù)說,每天正常的工作量達十個半小時(根據(jù)光線的變化不同而作畫,白天跟晚上畫的作品肯定不一樣)。與那些幾個小時就畫一幅的藝術家相比,他的效率確實太低了。他不相信幾個小時能夠畫出好畫。長期作業(yè),才讓他有足夠的時間考察光線、形體,提取和歸納對象所給予的啟示,讓他有修改校正的機會。
弗洛伊德和斑馬頭
藍桌上的榲桲藍桌上的榲桲
弗洛伊德早年作品有超現(xiàn)實主義繪畫的取向,一匹馬的頭突然從墻面伸進了房間來。但是對觀看的迷戀以及對出處的講究,讓他遠離超現(xiàn)實主義荒誕的場面,放棄講故事。最終在他畫室出現(xiàn)的人和物成為他創(chuàng)作的主題,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也不例外。
弗洛伊德作品
弗洛伊德作品
整體來看,弗洛伊德的作品形體概括而有力,注重畫面的幾何構成,造型夸張。他常常采用大的透視變化。不管是畫他漂亮的女兒或者明星,還是他的朋友——被認為畸形而病態(tài)的人,人物動作造型富有視覺沖擊力。他的作品也常常出現(xiàn)植物與人物的組合或者動物與人物的組合。這顯現(xiàn)出了他對造型極強的組合和把握能力。結實敦厚的人物,宛如就要從畫面中走出來一樣。
弗洛伊德作品
進一步的分析,就會發(fā)現(xiàn),這些看似表現(xiàn)卻寫實的畫面:用筆、造型、光線都非??季?,并非隨意和痛快之作。弗洛伊德對對象有著嚴謹?shù)姆治龊蛯Ρ?,概括但不概念,一筆之中形體、色彩、明暗表達準確。語言的密度和咬合非常緊湊。他的繪畫方式是不斷拆解和重構的過程,不斷的調整和比較的結果。為了視覺的整體性,有時甚至改造對象。弗洛伊德的繪畫,是與“自然”強大的系統(tǒng)相親相愛,相互較量的過程,他從早期對自然的描摹到找尋到自己的切入方式,是忠實同時又是擺脫自然控制力的一個漫長的過程。繪畫性是第一位的。
弗洛伊德和好友培根
對弗洛伊德有決定性影響的,是同輩畫家好友弗朗西斯·培根。兩人都代表英國參加了1954年的威尼斯雙年展。培根狂放大膽的畫風使弗洛伊德非常傾慕,當時的他自己正苦于如何突破自己繪畫表現(xiàn)的局限與封閉,培根使他深受啟發(fā),進一步打開了自己。兩人有一段過從甚密的時光,互為模特作畫—弗洛伊德只畫過兩張培根,更多時候他靜靜充當培根的描畫對象。很難想象培根是怎樣沖擊了孤僻的弗洛伊德的內心。1957年他的畫在表現(xiàn)技巧上出現(xiàn)了巨大的轉捩,過去縝密的細節(jié)刻畫、平整的筆法都被拋棄,硬毛的大筆刷在畫布上刻意留下層層疊疊的肌理與層次,畫中的色彩也被他極大地簡化。“我只想用顏料畫出生命的色彩。對那些現(xiàn)代主義者如何運用顏料來表達自己的獨立思考,我毫無興趣。”
弗洛伊德作品
他的紐約代理人、畫商阿奎維拉在一次受訪時,談到了他給弗洛伊德當模特的情景。弗洛伊德每天作畫長達十幾個鐘頭,而且這位畫家習慣于同時進行兩到三張畫作,分白天與夜晚兩個時段輪流進行(各請兩班模特兒),從早上9點到下午3點畫一撥兒,稍事休息后,晚上7點再開工畫另一撥兒,一直畫到半夜,一周七天,天天如此,循環(huán)往復。有的模特需要在他面前坐(或躺)上幾個月,甚至一年。
弗洛伊德為英國女王畫像
弗洛伊德曾拒絕羅馬教皇和戴安娜王妃請他畫像的邀請。收藏他大量畫作的忠實粉絲英女王伊麗莎白二世請他為其登基50周年慶典畫像,弗洛伊德堅持要女王到自己畫室做模特,并要求至少72次。最后他交出的“成品”里,女王被畫成了一張苦瓜臉,如果去掉頭頂?shù)耐豕?,與任何顛沛一生的市井老婦無異。這幅局促狹小的女王畫像被一些批評家盛贊為“勇敢、毫不妥協(xié)”的藝術,而一位皇家攝影師則在報紙上稱:弗洛伊德先生應該被扔進倫敦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