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談重點美術館:是“重點” 不是“旅游點”

來源:南方周末 作者:李宏宇 2016-02-02

一件巨型展品

2012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改頭換面,成了中華藝術宮。世博會期間需要排幾小時長隊才看得到的巨型多媒體版《清明上河圖》,仍是“中華藝術宮”最受歡迎的一件展品。

七個小時

2015年9月,故宮推出“石渠寶笈特展”,展品之一是《清明上河圖》原作,這回,觀眾要一覽本尊,需要排隊七個小時。

2939.8萬人次

2014年,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內(nèi)美術館381家,全年進館人數(shù)2939.8萬。與之相比,故宮博物院一年的觀眾就有1500多萬。

2015年12月18日,文化部辦公樓三樓一間會議廳里,四位美術館館長從文化部黨組書記、副部長董偉手中接過“全國重點美術館”的標牌。擁有“全國重點”這一資格的美術館,從9家變成13家。

2008年,文化部頒布《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辦法》和評估標準,2011年評出第一批九家全國重點美術館。2014年,文化部對評估辦法和標準進行修訂,開始了第一批重點美術館的復審和第二批的評估。


由上海世博園中國館改建而成的中華藝術宮,保留了中國館的“鎮(zhèn)館之寶”——多媒體版《清明上河圖》。中國缺乏能夠體現(xiàn)近代美術史脈絡的固定陳列,目前只有中華藝術宮的長期展《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起源》,屬于類似陳列。 (中華藝術宮供圖/圖)

聽起來高大上的“重點”評估,其實完成了一件非?;镜墓ぷ鳎喊?ldquo;什么叫美術館”講清楚。“評估辦法”中的評估內(nèi)容,是從建筑外觀和內(nèi)部空間說起的——美術館當然要有空間建筑;要有自己的藏品,藏品要展示,要研究,也要保護;要有公共教育活動和公共文化服務。

七章共26條評估標準,實際上為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內(nèi)的美術館提供了一套組織運營的操作手冊。從展廳之外還要有哪些公共空間和服務功能,講到藏品應怎樣研究保護、公共教育是怎么回事,有時要求細到“館內(nèi)空氣質(zhì)量好,清潔安靜”。假設一個城市要建它的第一座美術館,完全可以拿著這份標準展開籌備。

“在國外一提美術館,就是四大功能:研究、展覽、收藏、教育,美術館是干這個事的。”中國美術館副館長張子康告訴南方周末記者,“國內(nèi)就連一些專業(yè)人士都不太清楚。我們一說美術館,就是個看展覽的地方。這確實跟歷史發(fā)展有關系:文革時期,好多美術館基本上就是一個展覽、宣傳的陣地。”

13家全國重點美術館里,既有巨無霸——上海美術館搬進上海世博會中國館,更名“中華藝術宮”,用于展廳和公共服務的面積為7萬平方米,也有“小而美”的、四層展廳面積僅1167平方米的北京畫院美術館;有老資格的中國美術館,也有開館只6年的浙江美術館。

2012年底,全國公立美術館基本實現(xiàn)了免費開放。免費開放的美術館向文化部申報,而后由財政部下?lián)苎a貼。這一來,文化部對美術館有了基本完整的掌握。

據(jù)統(tǒng)計,2014年全國文化系統(tǒng)內(nèi)的美術館共381家,進館觀眾共2939.8萬人次。故宮博物院一家,2014年就有1525萬人次參觀。相比之下,美術館這個行業(yè)的存在感實在不算強。

一個觀眾去自己所在城市的美術館能看到什么?這看似沒有一定的答案,實際上是應該有的,至少對這些重點美術館而言。第二批全國重點美術館授牌儀式之后的座談會上,諸迪把一個要求拋給了在座的文化廳廳長和美術館館長:“在十三五期間,能不能實現(xiàn)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的固定陳列?”

目前只有中華藝術宮有類似陳列。2012年開館展覽《海上生明月——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的起源》是一個長期陳列,表現(xiàn)了清末至1950年代中國畫、海派美術發(fā)展,以及1950-2000年新中國上海美術的發(fā)展。

“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上海是源頭。”中華藝術宮執(zhí)行館長李磊告訴記者,“觀眾可以看到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發(fā)展的基本面貌,是直觀的通史教育,是有物證的。以前沒有這樣的長期陳列,外國人到中國的美術館,看不到你的歷史,很難形成對你文化的尊敬。”


文化部藝術司司長諸迪

中國應該有多少美術館?

南方周末:重點美術館是不是評到一定時候就夠了?夠格的就那么多。

諸迪:中國的美術館現(xiàn)在門類比較多,這個指標體系只適用于大型綜合性的。大型的綜合館畢竟是少數(shù)。從申報上就可以看出來,小館申報也白申,現(xiàn)在為止還有好幾個省館不具備參選條件。

我們是希望能夠帶動美術館的發(fā)展,而不是評出一些樣板,別的館學也學不了?,F(xiàn)在也在考慮分類指導,或者像圖書館、博物館那樣的分級認定,得讓所有人都能玩,都能引導他們提高。

南方周末:中國應該有多少美術館?

諸迪:我們要求每個省都要建美術館。他說我這有博物館、有展覽館,我可以展覽。我說你錯了,且不說展覽還有專業(yè)化要求,你這個地區(qū),從共產(chǎn)黨建立以來,我們的文化創(chuàng)造,你拿什么去展示?共產(chǎn)黨領導下的新文化,包括建國早期的、革命時期的,更不用提二十世紀初百年中國美術和社會時代的互動、發(fā)展,豐富的美術資源,沒人去研究、收藏,沒人去發(fā)掘展示,文化就斷裂了。這就是美術館的職能。

中國的省又大,一個省都等于歐洲一個國家了。怎么說也得有地域特色,有地域的美術資源,你要整合梳理。我們現(xiàn)在看看“十三五”能不能把所有省級美術館健全起來。然后往下延展,特別是東部一些發(fā)達的地區(qū),市一級都會開始考慮。

縣市一級的館,更重要的功能是美術文化傳播,就是公共文化服務。省一級、國家級的,可能要有收藏研究、要展示交流。

博物館一般管到文物級,比如說到乾隆、到辛亥革命之前,那之后這部分就沒有人梳理、收藏和研究了?,F(xiàn)在離你五六十年的東西,你還不覺得非要怎么樣,但是沒人做這個事,文化建設就出問題了。

南方周末:每年有多少人進美術館,文化部有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么?

諸迪:2014年是2900萬,2013年是一千多萬。如果刨去經(jīng)常去的人次,比如除以3,那可能就不到一千萬人了。可是故宮一年就是一千多萬人。和13億人口比,才去個一千萬人,這不就是忽略不計了。別看就這么點人,還都集中在主要城市和主要的館——我們現(xiàn)在有幾個館已經(jīng)是上百萬人次了,像中國美術館。人家不去,等于就沒有意義。

南方周末:但這幾年各地還在建越來越多的美術館,文化部也提倡鼓勵。

諸迪:雖然說了這些數(shù)據(jù),也還得帶動大家進入美術館。就像進入劇場欣賞舞臺藝術的,也沒有看電影的人多。公眾習慣的養(yǎng)成,和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能力的提高,兩者之間有一個互維的關系,你不建,這事永遠沒有人做。所以一方面我們提高專業(yè)水平,一方面還是呼吁重視美術館建設,填補空白。包括北京市,有了中國美術館,還要建北京美術館,因為不能互為替代。北京畫院美術館主要就是研究京籍畫家,也是很重要的學派。

全世界都頭疼這個事,必須得拓展觀眾,除了盧浮宮那些著名大館,博物館人也少。說白了,國博人多是因為國博是旅游點,故宮也是旅游點。所以就得想辦法,要用各種方式去傳播,不然你的觀眾數(shù),也就這么多。

收藏年費不低于500萬

南方周末:目前的重點美術館都是國有館,沒有民營美術館,有民營館來申報參加評估嗎?

諸迪:有,上次這次都有。有的評審專家說,鼓勵一下吧,但重點美術館評估是一種認證,不是鼓勵,如果是年度性的評比,可以。

民營館自身還在快速發(fā)展的過程中,還在探索。他們很多地方比國有館做得好,起碼公共教育就做得好,不靠公共教育它沒法跟社會溝通。國有館沒這個壓力。

現(xiàn)在藝術市場太發(fā)達了,很多博物館級的藏品都流到民間。想建民營館的,很多是因為(企業(yè)家)他在收藏。我們提倡民營館,一個是對國有館的補充,一個就希望把私人藏品變成公共資源,能展示出來。

南方周末:如果說還不太夠格評重點,民營館主要差在哪里?

諸迪:比如收藏:哪些是老板的收藏?哪些是館內(nèi)收藏?老板都當成是自己的藏品辦一個展示,他又希望得到公益、非營利機構的身份,這是有些門檻和要求的。老板就不愿意,他說這都是我的,我不捐。

國有館永遠不會關門,民營館明天關門了,館藏屬于個人么?你是按非營利機構的購藏價格收進來的,館不辦了,藏品屬于誰?必須得有法律依據(jù)。我們在制度設計方面,還沒給民營館一個明確的位置。它是文化部門備案,民政部門注冊,民政上按照“民營非企業(yè)”來管理。

我們在擬定美術館條例。2015年《博物館條例》出來,我們組織了專家調(diào)研,看2016年能不能制定美術館管理辦法。辦法中可能想回應幾個問題,一個就是底線:美術館行業(yè)的門檻和底線要求是什么?特別是民營美術館的定位,要制定規(guī)則。

南方周末:現(xiàn)在的重點美術館評估標準,對美術館的收藏怎樣要求?

諸迪:2008年發(fā)布《全國重點美術館評估辦法》,別的大家不關心,有一條:每年收藏費不能少于三百萬,這事被炒得很熱。大家覺得太多了。現(xiàn)在你再看……這指標我們調(diào)了,調(diào)整到不少于五百萬了。

南方周末:為什么對重點美術館強調(diào)建立中國近現(xiàn)代美術史的固定陳列?

諸迪:不做固定陳列,也不做收藏規(guī)劃,收藏就沒有檢驗的標準。

我們正在做全國美術館藏品普查,預計2016年能完。普查完了要整理分析,可能會有一個“國家美術收藏”——藏品目錄向社會公布。另外可能想出一個收藏的指導性目錄,你(收藏)在指導性目錄里面的,我就給你獎勵,或者給你一些支持。

收藏要有依據(jù),如果中國美術館做20世紀中國美術陳列,按美術史要求,缺誰的,缺哪張作品,是很具體的。如果說誰捐你都要,名家我都收,沒有意義。公益收藏不是私人收藏,不是價值收藏,是一個學術收藏??赡苌鐣腺u得不高,我得收,也可能賣得很高,我還不要。

我們能不能把中國的資源整合,建立成系統(tǒng)的、代表主流學術判斷的古代美術史陳列和近現(xiàn)代美術史陳列?讓老百姓、美術愛好者,讓美術專業(yè)的工作者,都能看得到學得到,讓外國人也看得到。這能很大程度上改變現(xiàn)在的文化生態(tài),也能改變中國文化形象和國際交流。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