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張德勤,文物藝術品拍賣在國內先于政策起航的核心推動人物,系列訪談進行之初我們就曾試圖聯系張局長,但始終未果。1988年至1996年張德勤就職于國家文物局任局長一職,自退休后,他謝絕了許多出頭露面的社會活動,因此大多人也并不了解聯系不到張局長的原因。
2012年8月,一通電話的那邊終于傳來應答,剛剛大病初愈回到家中的張局長聲音低沉緩慢,但依然有力,在獲知專訪是為紀念和總結共同走過的文物藝術品拍賣二十年時,張局長未多做考慮便欣然接受了。這就是為什么大家現在還更愿意稱他為張局長,退休以后,他從未中斷過對文物宣傳保護工作的關注與支持,凡是其力所能及,他都依然盡心竭力。
90%以上的文物商店奄奄一息
雅昌藝術網:在我們所做過的專訪中很多都提到了文物藝術品拍賣在國內發(fā)展起來離不開您當年的鼎力支持?
張局長:古代就有拍賣,但是現在意義上講的文物藝術品拍賣是新鮮的,常見文物市場經營活動的主體像國家文物部門經營的文物商業(yè)、外貿系統(tǒng)經營的友誼商店、 外貿商柜中的文物柜臺等。文物市場的經營政策性很強,需要有一個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當時文物藝術品拍賣的申請是我批示的,我同意北京市先實驗一下,想看看文物拍賣能不能對文物市場的發(fā)展帶來好處。
雅昌藝術網:作為一個新鮮事物,您是如何考慮讓他們大膽去嘗試呢?
張局長:全國的文物商店都是文物部門直接主辦的,非文物部門的文物商店是沒有的,因為這是一個壟斷、專營的一項事業(yè)。20 世紀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國家壟斷下的文物市場主體由文物和商業(yè)、外貿部門并存或共同擁有的管理格局轉變?yōu)橐晕奈镄姓块T為唯一行政主管部門的管理格局。文物商店在收集、保護流散在社會 上的文物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國有不少博物館都通過文物商店豐富了館藏。但是我們之所以同意是因為在90年代初期靠原來的文物商店來經營文物的買賣已經是無法繼續(xù)了。
到1990年,我國包括中國文物流通協調中心在內的國家允許存在的文物商店及分店來說大概全國是97家文物商店,這97家文物商店也只有北京的文物店,上海的文物店、廣州市的文物店經營稍微好一些,其他90%以上都奄奄一息,難以為繼。
雅昌藝術網:文物商店的境遇為何如此急轉直下?
張局長:在改革開放以前,人們消息閉塞,對人們的文化生活需求里邊懂得鑒賞和收藏古董文物的很少,像知名的張伯駒先生,鄧拓這些還有好多著名的大收藏家,都是在自己的業(yè)余,跑到榮寶齋,跑到琉璃廠去買東西,他們眼力也好,鑒賞力也強,見到好的東西能買一點。老百姓對這一點渾然不覺,沒有成為一種大眾化的認知。還處在計劃經濟時代的階段,國家對文物直管專營,老百姓不能夠隨意交易,文物商店成為流通的唯一合法的路徑,普通人家也對文物的價值可以說是一無所知,就是在家里藏那些古舊的東西,也不知道干什么用的,也不知道價錢,就送到文物商店,文物商店以近乎捐贈的價格給他們點兒錢,比如說這兒有一個瓷杯是宋朝的,很好的東西,論價格得幾十萬、上百萬,但是文物商店頂多給你仨瓜倆棗,但是老百姓得到這幾千塊錢也就覺得了不得了,高高興興拿走了,使得文物商店往往可以用很少的錢收購到價值很高的文物。這樣文物商店通過買賣獲得較高的利潤,沒有任何生存的危機。
可是改革開放以后,文物交易信息量突然加大,佳士得、蘇富比他們的拍賣槌一響,哪一件中國文物在那里賣了幾十萬、幾百萬,買賣的人們的意識覺醒了,一般人也不會輕易將收藏的文物廉價賣出。 這樣,一方面是文物商店無錢購進廣大群眾手中的流散文物,另一方面群眾也不愿意低價把文物賣給文物商店。老百姓不再送東西給他們,這樣貨源就沒有了,賣出方面政府政策又規(guī)定了非常嚴苛的條件,上等級的文物不能賣,一級品、二級品、三級品不能賣,要留在店里邊將來調劑給博物館,,要賣也必須經過特許批準,束縛得很深。再加上國有文物商店都是國家的吃大鍋飯,大鍋飯就是一個好處,只要守著攤子,就大可無所事事,所以即使遇到這樣的困境他們仍然沒有改變經營觀念。
躺在壟斷政策上睡大覺
雅昌藝術網:這就是您上任前文物市場的光景?
張局長:我到任以后有幾個事情很刺激我,八十年代初,國家文物局在當時胡耀邦當總書記的書記處開了一個會,文物部門的人提出來外貿部門對外出口的一些工藝美術品當中,舊貨當中夾雜著很多文物。其實在當時,國家對文物市場的壟斷形式除國有文物商店外,還有由商業(yè)或外貿系統(tǒng)領導的經營工藝品的公司。而區(qū)別在于前者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保護文物,后者的主要目的是為國家換取外匯。
可是外貿的人不懂,所以在書記處討論這個問題,胡耀邦主持會議討論,外貿部門將這批夾雜大量文物的整集裝箱的東西都當工藝美術品賣了很可惜。就建議要把這些東西都收歸國家文物局的文物商店經營進行把關,當時是從外貿部接受回來的東西存在四個口岸準備出去,北京一個口岸,上海一個口岸,天津一個口岸,廣州一個口岸,這樣上千萬件東西收回來,這四個口岸中有三個口岸有資質進這個東西,北京、廣州、上海這三個口岸的東西有幾百萬件,所以就都由當地的文物商店拿走。
雅昌藝術網:無條件的收走嗎?
張局長:稍微給點兒錢,平均合個十塊、八塊錢一件就拿走了,錢是國家文物局向財政部申請了一千萬貸款,分給他們,補貼給他們。
雅昌藝術網:當時國家文物局有多少資金?
張局長:當時全國一年的文保資金只有5000萬元,杯水車薪。1992年,我在任局長的第三年時,召開了一次全國范圍的文保大會。會上,中央領導拍板,政府投入增加了一倍半,資金變成1.3億元。但從客觀需要上,這些錢還是遠遠不夠的。而這部分錢是額外申請的資金,誰要這個東西就把錢貼給他,他就把錢拿來交給我們文物局,計劃是將來再還財政部。
天津口岸自己留不下那么多東西,就分給全國其他地方的文物店,很多文物店還在夢里睡著,不知道這些東西值錢,都說不要,因為他們本身生意就不好。后來還是經過多方動員,找到幾十家商店愿意接受這批東西,他們拿著國家的貸款把天津口岸的上百萬件東西瓜分了,這是我說的故事的第一段。
但是令我惱怒的是后來我調查了一下,凡是到達文物商店的這些買主,把貸款錢還回來沒有?我知道是一家都沒有還,這么便宜的東西,以八元、十元的價格等于無償地調撥給他們,并且是在貨源那么短缺的時期。
雅昌藝術網:最初動員文物商店是為了幫助他們調整經營嗎?
張局長:起初我們的想法是使這些文物店可以通過這次扶持積累一點資金,能夠回饋給國家文物管理部門進行一些文物保護,補充一些文物保護的經費。另外買一些好的東西能夠轉移到博物館去,他們完全見不到,拿來以后就留著吃大鍋飯用。
所以我到任后對此事很生氣:這個東西根本不應該分,上千萬件的東西,國家文物局統(tǒng)一管起來,文物經費那么短缺,每年根據市場的發(fā)展情況,每年拿出一筆東西來由國家組織銷售,這個錢回到國家手里邊,可能補充一些文物經費的不足,為什么分散了呢?分散了以后一無所有了,你還開口說文物經費太貴,政府要給我撥錢,到手的錢為什么飛走了呢?他們連這點兒可憐的貸款都不還,國家還用紅字頭的文件保證他們的吃飯問題,文物的經營除了他們任何人不準經營,他躺在壟斷政策上睡大覺,吃懶漢飯。這種在我來看就是“親生的兒子不孝順”這樣一個概念,壟斷只能養(yǎng)懶漢,達不到我們促進文物市場發(fā)展的目的。所以在當時凡是能夠打破壟斷的想法和構想,改革開放我都是很有興趣的來聽取意見。
就在這個時候北京市文物局提出來說,張局長我們文物商店那么大的殿堂天天擺著這些破爛玩藝兒,也沒有人上來買貨,也收不來好東西,有好東西送上門貴,收上來以后政策卡著不能賣,買了以后有限的資金就被它占了,好的東西買不來,壞的東西也賣不出去,走投無路了,他想改換一些經營方式,說我們搞點兒拍賣,從“內柜”里邊挑選一些就是賣給國家領導人或者是一些外賓,內柜,就是必須比老百姓買的大路貨要高檔一點,有的還是三級品,三級品可以算是珍貴文物,想這樣改換一個方式,我說你試試看吧我就答應了。
打破這潭死水
雅昌藝術網:國有文物商店既要以一般文物投放市場又要賺取較多的外匯,兩者之間的矛盾已經是日益加劇了!
張局長:所以我就想看看能不能試圖把這一潭死水激活,所以北京市要進行一些試點,雖然也是體制內的事,也是北京市文物店搞的,北京市文物總公司,還沒有成立拍賣公司,他成立拍賣公司叫瀚海,在嘉德之后94年成立的,他打著拍賣的旗號實際上是文物店在這里打破他經營的老辦法,采用新辦法來嘗試一下,這么一回事,這么改革也好,反正是把一潭死水給打破了。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