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石谷畫康熙南巡圖稿第二》流傳稿(局部)
紙本手卷
引首:65.5×108 cm
本幅:65.5×1021 cm
題跋:65.5×45 cm
備注:1、張大千舊藏。
2、溥儒題簽。
3、徐世昌題引首。
4、溥儒、陳寶琛、楊僧若、汪榮寶題跋。
在北京匡時2012秋拍古代繪畫專場,一件《王石谷畫康熙南巡圖稿第二》流傳稿經過考證研究,被稱為“甄嬛”原型祝壽的《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稿,與“南巡圖”同為重要宮廷紀實繪畫作品。
此卷引首由民國大總統(tǒng)徐世昌題《王石谷畫康熙南巡圖稿第二》,從卷尾的跋文來看,曾是張大千的藏品。張大千及其交游圈皆將此卷認定為清初四大家之一王翚所主持的《康熙南巡圖》之稿本。而經過研究,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清代宮廷繪畫》作者聶崇正先生發(fā)現(xiàn),此圖卷與《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卷的關系更為密切。不難看出,該圖之精湛技藝及有別于民間畫作的皇家氣象,讓兩位處在不同時代的鑒定家都給出了極高的評價。
崇慶皇太后
崇慶皇太后為乾隆帝生母,雍正八年晉熹貴妃。近日熱播電視劇《甄嬛傳》即以其為原型。崇慶皇太后生前享盡榮華,乾隆每為其隆重慶祝壽辰,其中又以六十大壽為甚,規(guī)模之大、場面之隆重,花樣之新奇,耗資之多,堪稱清代之最。
據(jù)悉,宮廷紀實繪畫分為出巡、祭祀、慶典、閱兵四大類,其中祝壽圖為重要的慶典題材。將此圖卷對比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崇慶皇太后萬壽慶典》圖卷。其中描繪當時北京城內熱鬧街景的一段,兩圖中的構圖布局、場景排布、人物動作皆可一一對應。
在清代畫院中,宮廷畫家正式作畫前,往往要先呈樣稿給皇帝過目,經過皇帝點頭同意,或對圖稿提出修改意見之后,畫家才能正式作畫。像《清院本的清明上河圖》、《康熙南巡圖》等等,皆有白描稿本存世。白描稿本忠實的反映了作者的構思。其與正式稿本之間的區(qū)別反映了皇帝對于繪畫的個人趣味與意見,這樣的史料對藝術史研究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稿本的意義,聶崇正先生指出:“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草圖和稿本,它們又會有正圖所不具備的價值。第一、它們同樣具有文物價值,是古代藝術家們的珍貴遺存,從時間上說,甚至草圖應當還早于正圖;第二、具有重要的美術史價值,對于某件繪畫作品的創(chuàng)作過程提供不可或缺的資料,與正圖相比較,可以看出二者之間的異同、看出畫家修改的痕跡,由此窺知并分析皇帝對圖畫的要求。所有這些在正圖和其它任何文字中都是不可能見到的。”
正如聶崇正先生所說:“從目前存世的作品看,稿本反倒是比正圖還要稀少。以《康熙南巡圖》為例,正圖尚存有九卷,而稿本卻只有四卷(其中有兩個殘卷)。在此之前,我們甚至根本就不知道《乾隆南巡圖》卷和《萬壽圖》卷也有稿本存留人間。”因而從稀缺性上來講,這樣的白描稿本,反而比正本更為一卷難求。像大名鼎鼎的《朝元仙杖圖》(美國私人收藏),同為當時正式作畫前白描稿本,當時或許并不為人看重,然而在今日,其藝術價值與其在藝術史上的地位,是世所公認的。
從卷尾的跋文可知,張大千曾多次出示此圖卷請其朋友作跋,可見其對此圖極為看重,并對能將此圖收入囊中一事頗為得意,溥儒(1896-1963)的跋文則是用《詩經》、《楚辭》中的典故作詩敬題,二人對此件作品都推重備至。
此圖紀錄的是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皇太后六十大壽時的盛況。乾隆對于自己的母親十分敬愛,將母親生日慶典辦得極為隆重奢華。畫家投皇帝所好,更是不遺余力將太后萬壽圣典的盛況展現(xiàn)于筆下。聶崇正先生指出,此圖的“正圖及稿本應當都有四卷,畫的是皇太后車駕一行等,從清漪園(即后來之頤和園)出發(fā),順長河經海淀,過西直門外之高粱橋,然后進入京城西北的城門西直門,經新街口、至西四牌樓,過西安門、西苑金鰲玉棟橋,進入現(xiàn)今的北長街,穿過紫禁城的西華門,最后抵達皇太后居住的慈寧宮沿途的熱鬧場面。”據(jù)此來看白描本描繪的即為西直門內的北京城市風光。
細觀此圖,以街景描繪為主,通過物象排布與人物活動的描繪,極力烘托當時北京城的繁華熱鬧。此卷起首處繪有一座半隱的城門,或許就是北京城的西門,門內沿街分布有多個戲臺,臺上正進行著戲劇表演,百姓們在臺下圍得水泄不通,畫面向左展開,繼而又是一座露天戲臺,依山傍水,臺下觀眾依舊眾多,繼續(xù)向左,為兩座西洋風格的建筑,同樣被表現(xiàn)為戲臺,下有眾多百姓觀戲。此一段的描繪重點即為“觀戲”,配合著此圖為太后慶壽的主旨。物象雖眾,然則畫面布局疏密有致,以人物的行進方向引導觀者視線緩緩向左移動。第二段的描繪重點則是在街道兩旁迎接太后的儀仗隊列,此段百姓不再匯聚于街道中心,而被安排在街道兩旁的樓中觀禮,分列于街道兩旁的儀仗隊伍整齊有序,讓開街心等待太后的駕幸,營造出一派森嚴而隆重的皇家氣象。在這兩段中,畫家皆著力刻畫市井之繁華與百姓之安樂,戲臺與路邊建筑物皆張燈結彩,彰顯了歡慶太后生日的主題。
此白描本對城市景象的描繪,延續(xù)了北宋以來《清明上河圖》的傳統(tǒng),同時融入了清代皇家的審美趣味。比如卷中所繪西洋建筑,在《清院本清明上河圖》中,有著類似西洋建筑物的描繪,在有著“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中,更有西洋建筑景觀群,可見西洋風的建筑,在當時極為皇帝所欣賞。另一方面,此圖也延續(xù)了自《康熙南巡圖》以來清代宮廷畫家以長卷圖繪重大歷史事件的傳統(tǒng)。雖則畫面描繪內容龐雜,建筑群鱗次櫛比,人物眾多,然而畫家很好的把握全局,疏密得宜,建筑有序,結構合理,人物雖多卻不亂,且動態(tài)各有不同??梢哉f,此白描稿本充分展現(xiàn)了清代宮廷畫家把握大場面繪畫的高超技藝。
由此看來,不論從研究清代歷史的角度,抑或從藝術史、文化史的角度,此卷白描圖皆為難得重要作品。
【編輯: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