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蔡志松:人生如浮云 愛情猶重鉛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胡蘭杰 2012-06-25

藝術家蔡志松

 

6月2日,蔡志松參加第54屆威尼斯雙年展的作品《浮云》其中的一件(該作品共5件)在北京保利春拍上以690萬的成交價再次打破了中國雕塑拍賣紀錄,也是大體積雕塑上拍的首例。對于市場,蔡志松表示這個數字仍然是低估了雕塑的真實價值,因為創(chuàng)作對于他而言是智慧的積累。

 

談市場 雕塑價值被低估

 

采訪開始前,蔡志松正在調整《浮云》的磁懸浮裝置,話題由此開始。對于《威尼斯浮云》打破國內雕塑拍賣紀錄,在蔡志松看來是一個良好的開端,這是一個信號,讓大家看到雕塑的市場前景和投資價值。

 

藝術形式的差別導致了雕塑市場的萎靡這讓蔡志松認為是沒有道理可言。雖然雕塑存在復制性的制約直接影響其價格,但是雕塑的時間成本、勞力成本以及金錢成本確是架上繪畫的10倍以上。因此蔡志松認為:“不同的藝術形式僅僅是表達方式的差別,因此雕塑價值被嚴重低估是沒有道理的”“我希望有人能拍到更高價,繪畫都已經拍到7000多萬,相比而言雕塑的價格連700萬還不到。”蔡志松不拒絕學術和市場的雙向成功,他認為沒有藝術市場的推動,藝術創(chuàng)作不可能有如此豐富的面貌。

 

談及第一桶金帶來的鼓勵時,蔡志松回憶是在大二的時候以800元人民幣出售了一件小雕塑作品,材質是石膏的。“記得是一個晚上,我在操場上玩兒,突然有個人過來說想買點東西,想看看我的作品。”對于一個90年代每個月120元生活費的學生,還不知道作品可以轉化為經濟效益的時候,這可算是一筆飛來橫財。如今回憶起這段難忘的經歷蔡志松十分感謝這位收藏家給了他第一次創(chuàng)作的鼓勵。也非常希望通過本報能聯系到這位神秘女子,為這件雕塑補上一個簽名。

 

談爭議 “金酸莓”不能指導藝術創(chuàng)作

 

話題回到《威尼斯浮云》上,此前由青年批評家策劃的藝術圈的“金酸莓”榜單上《威尼斯浮云》以7票榮獲榜首,其因在于蔡志松最后呈現的作品未能讓《浮云》懸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批判蔡志松臣服在策展人的強權話語之下。”此評選意在揭示當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假大空”傾向和越來越附庸于時尚、市場的問題,尤其是藝術大腕的劣質作品。

 

面對爭議,蔡志松顯得尤為坦然,他說,2004年在中國美術館展覽時,有人稱《故國》系列為“下跪雕塑”同樣引起了很大爭議,新事物的出現造成一些波動,在他看來已經非常平常。但是這一次,蔡志松表示很遺憾主辦方事后未通知他“領獎”,今天很開心能借《京華時報•藝術品投資周刊》首次發(fā)表其“獲獎感言”。

 

蔡志松認為《浮云》屬于威尼斯雙年展的命題參展創(chuàng)作,“最初是應策展人的要求用牡丹花進行創(chuàng)作,當時只給了一個晚上的時間考慮,我上報的方案是用白色的牡丹干花壓成云朵狀,內部充氦氣,因為氦氣與空氣的比重相等,云朵能在空中懸浮,利用熱脹冷縮的原理,可以在中國館門前隨著日照、晴雨的天氣變化自動升降。這一方案一拿出來就得到了多方好評,也成了大家預想中的一個亮點。后來又被要求改用茶葉創(chuàng)作,但需要保留第一套方案的造型,無奈之中我只好把主體云朵設計成不倒翁的結構,云朵表面有氣孔,采用鋼板鍛造,內部裝上風鈴與茶葉置于地面(如果條件允許,可以采用磁懸浮技術),當有風吹過,云就會擺動,茶香與共振后的風鈴聲就會從孔中傳出。這朵云在設計時就是置于地面的,兩個方案現在在網上都應該能查得到。這之后又經過上級漫長的審批,得到的結果是主辦方與承辦方不允許破壞地面,不允許有飄移的、不固定的東西存在,恐造成意外事故,氣體也不允許運輸。那時只剩下一個月的時間實施創(chuàng)作計劃,但創(chuàng)作與參展所需的資金還沒有落實,這是一筆不小的數目。經過一番周折,最后終于找到兩家贊助方,條件是作品歸對方所有,所以這次拍賣是與我個人沒有任何關系了。一些人在不做任何了解的情況下,張冠李戴,把所有與自己想象不符的結果都歸罪于藝術家一個人,我覺得這樣做稍有些不公平。”

 

蔡志松補充道,主題性展覽,不聽策展人的意見聽誰的呢?否則展覽就會成為一盤散沙。我們不能太自負,況且這次策展人很高明。一個演員無論演技有多高,如果置導演的意見于不顧任意耍大牌的話,那是缺少職業(yè)道德的表現。閑庭信步容易,但戴上腳鐐還能自如舞蹈是需要一些能力的。藝術批評、藝術創(chuàng)作和藝術市場是三個不同的領域,有不同的評判標準。術業(yè)有專攻,三者之間無法相互指導,事實已經證明了這一點。蔡志松說:“我更主張保留自己的意見,但是我們不能因低估自己而輕視自己的言行,發(fā)表評論之前一定要先了解實際情況,這是基本的專業(yè)素質。雖然我不認為自己的創(chuàng)作不成功,但是我還是希望有更多的人關注藝術創(chuàng)作,這對于藝術的整體發(fā)展是件好事,為此我還專門發(fā)微博和在一些公眾場合表示要親自領獎,以實際行動對這一活動進行支持,但是沒有得到回應。”

 

談作品 藝術不需要理論 創(chuàng)作不需要靈感

 

蔡志松對自己作品的總結是:《浮云》在談人生、《玫瑰》是因為愛情、《故國》是思考人性。他認為,所謂自我突破并不是水平方向的不斷變化而是縱向上的前進。

 

對于蔡志松來講,藝術不需要理論,創(chuàng)作不需要靈感。理論不能指導實踐,實踐要靠智慧與經驗,因此,生活中的所有東西都可以成為蔡志松創(chuàng)作的源泉?!豆蕠讽炏盗杏勉~皮的肌理表達厚重的歷史感,而戰(zhàn)士反應出剛性的特點;《玫瑰》用鉛的沉悶和絢麗去傳達世事無常的脆弱,這是源于蔡志松個人的感情經歷,談到感情故事時,“噓,這是個人隱私。”蔡志松笑道;《浮云》選擇了堅硬的鋼去反襯云朵的柔軟,這是蔡志松結合當代文化語境的思考。“在云彩材料選擇上,我還有好多想法都在反復的嘗試之中,但如果做不好就成棉花糖了。”說到這里蔡志松哈哈大笑。

 

蔡志松作品的特點不單純在于造型,更在于材料語言的把握,他試圖通過材料傳達思想。這也是他認為的藝術家能力的體現,可以運用各種媒材進行創(chuàng)作。蔡志松說:“出色的藝術家應該是世界有多大,心就有多大。”

 

談生活 烹飪也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式

 

蔡志松回憶20歲考上中央美院的時候自我感覺很成熟,25歲畢業(yè),26歲開始執(zhí)教,28歲開始創(chuàng)作《故國》系列,29歲獲國際大獎,33歲在國際拍場上取得佳績,36歲辭職,39歲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如今到了40歲,卻發(fā)現自己其實還沒長大并且充滿童真,可一照鏡子,自己已經老了。這個文質彬彬的藝術家此刻的自我調侃充滿了樂觀的孩子氣。

 

對于出生在沈陽,生活在北京的蔡志松,成都才是他向往的城市,蔡志松笑言:“因為那里舒緩又不失現代;有歷史、人文;有美景、美食還有美麗的人。”尤其是談到美食,蔡志松自稱“出得廳堂,入得廚房”。蔡志松說,烹飪和藝術創(chuàng)作一樣,做好一道菜就是為了讓吃的人開心,這也是他對藝術的觀點。他說:“痛苦要自己消化,把它轉化為創(chuàng)作的動力,通過作品啟發(fā)觀眾去尋求快樂,把快樂交給他人。”

 

記者手記

 

我是從2008年開始接觸蔡志松的作品,《故國》讓我感受到是一個年邁沉穩(wěn)的藝術家形象,在《玫瑰》中,我看到了這位藝術家的細膩情感流露,從《浮云》中讓我體會到蔡志松的時代感和國際化。當記者來到蔡志松位于來廣營費家村的工作室時,第一次的親眼所見對這位雕塑家有了準確的判斷。

 

工作室一塵不染,穿著白襯衣做雕塑,蔡志松流露出來的是一個東北男人罕見的精致。不得不說蔡志松是小編行藝數載接觸到最帥的藝術家,沒有之一。

 

當談及自我評價時,東北人的天然幽默打亂了采訪嚴肅的氣氛,蔡志松說:“我是多重性格,‘蓋中蓋’哦,一片頂五片!”

 

創(chuàng)作10問:

 

創(chuàng)作周期?短的3-5個月,長的兩年左右。

 

創(chuàng)作時怕打攪嗎?鎖上大門,然后關機。

 

創(chuàng)作時聽音樂嗎?不聽,怕精力不集中。

 

創(chuàng)作時間?每天下午。

 

喜歡什么顏色?象征春天的綠色,明亮而不乏厚重的黃色,飽和卻凝重的紅色,永不過時的黑色。

 

第一桶金?大二的時候,一個石膏雕像作品,賣了800元。

 

創(chuàng)作習慣?從來不畫小稿。

 

是否有靈感迸發(fā)一說?不要等待靈感。

 

創(chuàng)作中是否遇到瓶頸?還沒遇到過。

 

創(chuàng)作中是否交流?不太需要。
 

 


【編輯:陳耀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