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劉小東市場和學術的雙面寵兒

來源:新財富 2009-02-02

  有著良好學術背景的劉小東,作品中雖然沒有“光頭、大嘴、灰色老照片”之類令人激動的符號,但他卻是每個期望呈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風貌的展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度龒{新移民》拍出2200萬元的高價,則顯示其作品在市場上的號召力。

 

  冬季的倫敦,寒冷潮濕。然而在這個全球第二大藝術品交易中心,當代藝術市場的溫度仍然被老牌的佳士得 ?。–hristie's)和新銳活躍的菲利浦(Phillips de Pury)兩家拍賣行創(chuàng)下的驕人業(yè)績煽得火熱沸騰。


坐在菲利浦拍賣行喧鬧的當代藝術專場,看著一個個藝術家的作品拍賣紀錄被刷新,激動的情緒在慢慢減退。走進新邦得街上實力雄厚的歌劇畫廊(Opera Gallery),這里儼然成了路對面不足100米外的蘇富比拍賣行的預展廳:2/3的“中國主題”,80\\%的政治波普,不免有些審美疲勞。當天價的數(shù)字代替作品本身吸引越來越多眼球,當人們都捧著圖錄擠在拍賣行而不是穿梭在倫敦東區(qū)前衛(wèi)活躍的畫廊里形形色色的展覽中時,當代藝術似乎變得有些乏味。


  于是我離開奢華的新邦得街,穿過泰晤士河大橋來到活躍的南岸,著名的公共藝術機構海沃德畫廊(Hayward Gallery)醒目的展覽標題“現(xiàn)代生活繪畫”(The Painting of Modern Life)躍入眼簾。在這個看似不很炫的名字下,展覽透著純粹的學術氣息。進入偌大的3層展廳,在安迪·沃霍爾和理查德·阿奇瓦格等22位國際級藝術家中,突然發(fā)現(xiàn)了唯一的中國名字—“Liu Xiaodong”(劉小東)。其《車禍》、《觀看》等4幅作品和其他藝術家的百余幅作品,共同呈現(xiàn)了近50年來全球藝術界對于社會和個人生活的記錄和關注,同時探討了架上繪畫與攝影的關系。

 

  “與現(xiàn)實保持微笑的距離”


  很多藝術圈外的人知道劉小東,是因為他的巨幅油畫《三峽新移民》。2006年11月,畫幅達3米×10米的《三峽新移民》在保利拍賣行以2200萬元被高調的買家、俏江南餐飲有限公司總裁張?zhí)m收入囊中。一時間,“創(chuàng)紀錄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最高價”的媒體報道鋪天蓋地,種種評論也接踵而來,有對當代藝術品炒作虛假價格的抨擊、有關于市場泡沫的預警,更有人懷疑買家收藏藝術品的不純動機,劉小東儼然成了2006歲末曝光率最高的藝術家。大部分不熟悉藝術市場的人難免因此得到一種印象:一個叫“劉小東”的藝術家又一夜而紅。


  事實上,藝術品市場是一個由藝術家、批評家、策展人、畫廊及經紀人、博物館與美術館等公共機構、專業(yè)媒體、拍賣行、收藏家等環(huán)節(jié)組成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藝術品價值的形成過程包括其被創(chuàng)造、被解讀、被展示、被批評、被欣賞直至被交易、被收藏等各個環(huán)節(jié)的充分作用,任何一環(huán)的缺失都會影響藝術品形成堅實的價值。而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長期的創(chuàng)作探索與積累、缺乏足夠的學術批評和解讀、沒有足夠的學術性或商業(yè)性展覽使其被專業(yè)人士以及更大的人群所關注與欣賞,那么,其作品就不具備創(chuàng)造高額價值的基礎;同時,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為其整體事業(yè)長期規(guī)劃的畫廊或經紀人,沒有一定數(shù)量的作品為嚴肅的收藏家和公共收藏機構所藏,其作品的長期價值也很難形成。當然,各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及其創(chuàng)作特點、完成質量等細節(jié)也都會影響其價格表現(xiàn)。以這樣的體系評估劉小東《三峽新移民》的價值,我們便有了更加全面的視角。


  和職業(yè)經理人一樣,藝術家的履歷同樣能夠呈現(xiàn)出其個人價值的基礎。1988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并留校執(zhí)教至今的劉小東,具有良好的教育和學術背景,但是,可能由于油畫語言不那么時髦,也沒有刻意的意識形態(tài)符號,盡管同屬“后89”崛起的一批市場寵兒,他的整體步伐卻顯得平和、穩(wěn)健、低調。


  1992年后,劉小東的作品就開始在國內外同時參展,截至目前,他在世界范圍內參加的群展及個展近70多個,但其中六成以上是在學院或公共藝術機構舉辦的學術性展覽。除1997年在威尼斯雙年展的亮相外,他的作品沒有像張曉剛等人的作品那樣,在經紀人的推動下頻繁出現(xiàn)在各種雙年展及藝術交易會上。作為中央美院油畫系的教授,劉小東對于純粹的學術性展覽總是多一分天然的親切。


  在眾多關于劉小東作品的解讀中,始終有一些關鍵詞反復出現(xiàn):現(xiàn)場、真實、人、生活。這些關鍵詞比“新現(xiàn)實主義”、“具體現(xiàn)實主義”、“新繪畫”、“直接現(xiàn)實主義”等劃分更加接近作品,接近藝術家本人。批評家范迪安說:“劉小東的畫總是與現(xiàn)實保持微笑的距離。”評論家舒可文將這種微笑的距離解讀為“在場的、身臨其境的、轉瞬即逝的”距離—“從最早的《笑話》、《醉酒》,到后來的《白胖子》、《違章》、《燒耗子》等,他和觀眾似乎要么像是那個拍照的人,要么是路過這一場景的人,要么是這個場景的參與者,雖然都不現(xiàn)身。”


  正是因為這種真實的在場性、與生活片段之間的純粹語言,使得劉小東成為海沃德畫廊“現(xiàn)代生活繪畫”展覽中唯一現(xiàn)身的中國藝術家?!度龒{新移民》正是藝術家將視角由對個體精神的注重向宏觀紀實的社會性問題表達的轉型之作,是劉小東試圖通過大型項目的形式將藝術的在場性發(fā)揮到極致的一種嘗試。雖然遭到了諸如“對于個人化精神刻畫的表現(xiàn)力相應減弱”、“有許多細節(jié)處理粗糙”等批評,但是,就作品的規(guī)模和形態(tài)的獨特性而言,其在藝術市場上仍是稀缺的。


  在大眾的視野里,和劉小東的油畫一樣出名的是他和新銳導演賈樟柯合作的獲獎紀錄片《東》,該片記錄了劉小東在創(chuàng)作描繪三峽大工地上搬遷工人的《溫床》系列時作畫的過程。劉小東則認為,《東》并非忠實地記錄畫畫的過程,而是記錄心理歷程,通過繪畫把鏡頭轉向了社會。由此來看,電影的記錄形式只是畫家對于“在場性”探索的另一個維度。

 

  《三峽新移民》并非尺價最高


  雖然在一些早期關注中國當代藝術的西方收藏家眼中,劉小東的作品沒有“光頭、大嘴、灰色老照片”這些令人激動的符號,但他卻是每個期望呈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風貌的展覽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也許正如《美術研究》雜志社社長易英所指:“劉小東的藝術從一開始就體現(xiàn)出學院與前衛(wèi)的折中,它適合了市場接受前衛(wèi)藝術的最低限度,獲得了批評與市場的雙贏。”


  由于學術范圍內的長期積累,劉小東的作品具有很好的公共收藏分布,其中包括新加坡美術館、澳大利亞昆士蘭美術館、美國舊金山現(xiàn)代美術館、上海美術館、日本福岡美術館和國內的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東宇美術館、上河美術館、中國美術館等。十多年來,劉小東與國際上的諸多實力派畫廊有過合作,包括美國舊金山LIMN畫廊、法國Loft畫廊、英國馬勃畫廊等。目前,他的合作伙伴是誠品畫廊和紐約的Mary Boone Gallery畫廊,都有豐富的國際市場操作經驗和較好的口碑。


  從市場表現(xiàn)看,劉小東2000年前僅有3幅作品上拍,其中1999年送拍、曝光率較高的作品《白胖子》成交價為44萬元,當時已算較高的價格。與2005年當代藝術市場的崛起同步,他的送拍作品數(shù)量在2005-2007年間形成井噴的態(tài)勢,分別是22幅、51幅和36幅。作品價值也以300-500\\%的規(guī)模大幅攀升,直至《三峽新移民》達到階段性高點。


  縱觀2005年1月至今的劉小東作品價格指數(shù)可以發(fā)現(xiàn),盡管《三峽新移民》創(chuàng)造了他的單件作品最高價,但以平均每平方尺的價格計,卻并不是最高(圖1)。2005年之后,劉小東的作品價格就從之前的每平方尺1萬元以下進入超過10萬元的量級,2005年6月,其小尺幅作品《眠》(1998年作)就有過29.15萬元/平方尺的高點,此后每年的平方尺價格雖然有較大的波動,仍然每年春秋兩季的大拍都有超過20萬/每平方尺的價格出現(xiàn),其中包括1991年作品《山雨欲來漁童歸》、2005年作品《兒時朋友都胖了系列》等(圖2)。

 

  不可否認,在《三峽新移民》拍賣中,拍賣行、俏江南的高調宣傳使人質疑其追求廣告效益大于藝術收藏,俏江南以2200萬元購買的不僅有劉小東的代表作品,還有廣泛的媒體宣傳,實在是一筆合適的買賣。但綜合來看,2200萬元也堪稱是劉小東十多年來學術地位、市場的長期積累以及單幅作品的題材和規(guī)模的獨特性、2005年開始的藝術市場整體井噴的大環(huán)境推動的復合結果。在這一波全球性的中國當代藝術熱中,從2006年誕生的張曉剛“百萬寶貝”,到2200萬元的《三峽新移民》,再到2007年11月蔡國強2002年作品《APEC景觀焰火表演十四幅草圖》在香港佳士得拍出7053.5萬元的新高,在一片泡沫聲中,中國當代藝術品的最高價格不斷被刷新,儼然已和安迪·沃霍爾、戴敏·赫斯(Demin Hurst)等一線藝術家平起平坐。

 

  項目型作品值得期待


  盡管劉小東的作品價格近年成倍遞增,但仍有一些風險值得關注。尤其是,買家的信譽和水準會對其作品的未來價值產生影響。代表作是在嚴肅的收藏家手中,還是掌握于關注投資回報率的投機者手中,至關重要。此前,《三峽新移民》被印尼買家購買后不出兩年就進入二級市場,并獲得巨額的回報,高調入市的張?zhí)m并不是有經驗和業(yè)內口碑的收藏人士,其會將這幅作品長期收藏還是短期內再次出手仍是個問題。


  2004年開始,劉小東進入了大規(guī)模的項目型創(chuàng)作期,從最早的《十八羅漢》到2004年的《三峽》、2005年的《溫床》、2006和2007年至今仍在進行中的青藏高原和日本人體宴的創(chuàng)作項目均屬此類作品,其每年的創(chuàng)作量也就是1-2幅甚至更少。據劉小東本人介紹,大部分的項目都與某個收藏家合作,比如《溫床》的合作者是有油畫科班背景的收藏家淡勃。他表示,和具備專業(yè)眼光與學術知識的嚴肅收藏家合作,能避免迎合市場創(chuàng)作作品的現(xiàn)象,從而保證作品在學術上的純粹性和質量。而且,項目完成之后,部分作品在收藏家的手中,部分為藝術家本人珍藏,在很大程度上加強了作品去向的可控性,避免作品在一級市場就被以投資為主要目的的買家收進。從市場層面看,項目型作品的規(guī)模和題材都具有稀缺性,數(shù)量極其有限的巨幅作品容易在市場上形成期待,這將使劉小東在當代藝術市場中保持獨特顯著的位置。然而,談起未來創(chuàng)作會否沿著這樣的定位走下去,劉小東卻顯得淡定隨性:“沒有那么明確,走到哪里算哪里。”


  他說,之前都沒有留下自己的作品,但是大型創(chuàng)作項目的作品他將自己珍藏,因為投入了太多的心血。這種珍藏不僅僅是藝術家對自身作品的珍愛,也是對當前當代藝術市場的憂慮。 在中國不成熟的市況下,即使很有經驗的畫廊也很難做到為藝術家的每一幅作品找到負責任的買家,完全避免投機性買入,造成可能的虛高價格。在當前資本神話的時代,必然要經歷這樣一個讓人焦慮的時期。這在性情淡定的劉小東、喻紅夫婦看來似乎是不可避免的無奈。


  并沒有和劉小東本人見面,幾次電話交談過濾了多余的表情,留下的印象是藝術家的沉穩(wěn)、淡定、溫和。“一種沒有立場的立場”,是艾未未給劉小東創(chuàng)作的評價。與我看來,對于市場,他亦是如此。

 

 

 

【海英】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