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品眾籌在近段時間內可謂有喜有憂。喜的是既有國內首家藝術品眾籌畫廊“藝米空間”在北京798成功落戶,又有何成瑤行為藝術眾籌項目“何成瑤生命每一秒”在短短3天內即完成既定目標,并成功籌得20余萬元人民幣的資金。但在藝術品眾籌領域喜事連連的同時,相伴而生的各種“緋聞”、無中生有甚至是惡意中傷的負面消息不斷被散播。同樣是源自何成瑤的行為藝術眾籌項目,就在前幾天卻因為一篇看起來有理有據(jù)但實則多數(shù)為主觀臆想的文章而變了味道。
事件起因還要從何成瑤的行為藝術眾籌項目“何成瑤生命每一秒”開始說起:2014年3月20日,何成瑤在國內某眾籌網(wǎng)站發(fā)起了一個名為“何成瑤‘生命每一秒’藝術眾籌”的行為藝術項目,項目內容是希望以銷售藝術家的100個小時為代價籌集資金,每小時標價為2000元人民幣,每位參與者單次最大購買時長不得超過5小時,但可重復購買。而作為回報,何成瑤將在購買者指定的時間段里,為他們畫一幅時光觀念的作品。整個過程中所有的參與者以及何成瑤本人都將是這一行為藝術的共同完成者。最終,該項目在不到三天的時間里就籌集了20萬元眾籌目標款,也創(chuàng)下了國內藝術類項目眾籌速度的記錄。
到此,何成瑤的行為藝術眾籌項目算是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但偏偏就在眾人紛紛為藝術品眾籌事業(yè)鼓掌叫好之際,一個令人非常不愉悅的消息傳出:何成瑤藝術品眾籌項目是個“騙局”。消息的出處是一篇名為《藝術眾籌騙局:何成瑤眾籌做局曝光》的文章。文中列舉了何成瑤藝術眾籌項目的數(shù)個疑點,比如“47份作品共有26位購買ID,其中發(fā)起ID(xyjart)也購買一份。幾乎平均每個ID重復購買一次”、“26個購買ID中,24個信息幾乎完全一致,都是在3月20日、3月21日、3月22日這3天注冊的”、“其中3個(購買ID——筆者注)同時購買ID(xyjart)發(fā)起的‘當代書法票據(jù)藝術眾籌’項目”等等。這些依據(jù)看上去經(jīng)過認真調查,可信度極高,文章也藉此得出如下定論:“24個信息和行動幾乎一致的ID無疑露出了做局的馬腳。”
針對這樣的說法,項目的發(fā)起人何成瑤首先在網(wǎng)絡上進行了反擊和辟謠,同時認定文章原作者為惡意誹謗,并認定文章最初的流傳地——微信平臺中的個人訂閱號《藝術戰(zhàn)爭》的管理者江因風為事件的始作俑者,而圈內一些曾與江因風有過接觸的人士也送給他一個“藝術圈里的‘秦火火’”的“雅號”。繼藝術家何成瑤站出來之后,該藝術品眾籌項目的另一個發(fā)起方——新藝經(jīng)公司也公開發(fā)表了聲明。該聲明指出,何成瑤藝術眾籌項目運作過程都有錄像和圖片資料留存,所有購買者均為真實購買,購買記錄和快遞記錄完整,“做局”一說純屬污蔑。項目合作方眾籌網(wǎng)是一家合法合規(guī)的網(wǎng)站。該文內容未經(jīng)核實,純屬主觀臆測。
事情發(fā)展到這里,參與的雙方一方看上去理直氣壯,證據(jù)確鑿,而另一方貌似也有調查有依據(jù),案件瞬時變得撲朔迷離起來。那么到底是眾籌項目真的“做局”了,還是文章另有所指,甚至是醉翁之意不在“何”,而是項莊舞劍意在沛公呢?因為在這篇掀起藝術品眾籌風波的文章最后,一個曾經(jīng)飽受爭議的名詞被拿出來進行了案例比較,那就是“8G”。至于“8G”與這個項目能牽扯上什么關系?呵呵,明白人都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