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邊緣畫家”仇德樹北京首次個展 帶你領略裂變藝術

來源:99藝術網(wǎng) 2008-10-21

作為中國當代水墨表現(xiàn)方式最早期的拓展者,仇德樹稱自己是“邊緣畫家”。19日,這位“邊緣畫家”在位于雍和宮北側東濱河路3號院水墨雍和藝術空間舉辦了他在北京的首次個展,讓我們看到一個超越了中國水墨的傳統(tǒng)性,進入了一個嶄新領域的新藝術形態(tài)——裂變藝術。

  宣紙即筆墨

  在上海藝術圈,仇德樹是一位具有哲理思考的藝術家。他的作品很另類,面世至今爭議不斷。因為他的水墨畫完全顛覆了傳統(tǒng)水墨畫的技法。在水墨雍和藝術空間里,我們看到仇德樹的“裂變”系列作品呈現(xiàn)了高山大川的雄偉靜穆,也展現(xiàn)了畫家內心所追求的精神境界。但這些水墨氤氳的畫作都不是用筆畫的,而是他用手撕出來的。他拋棄了被大多數(shù)國畫家視為“生命”的筆墨程式,用撕裂宣紙的手法來構建圖形。他的這種“另類”,體現(xiàn)了改革開放后中國畫家群體尋求突破、尋求未來的藝術追求。

  1979年,一場近代中國思想解放運動在悄悄地醞釀著。長期以來在中國美術界所謂“主題先行、講述故事、宣傳思想”的統(tǒng)一格式被打破了,藝術家們開始探求各自的藝術方向。仇德樹無疑是那個萌芽時代的先鋒人物。

  那時,由仇德樹發(fā)起經(jīng)11名青年藝術家集體倡導、組織的藝術團體“草草畫社”在上海成立。這個社團的成立標志著近百年來中國藝術家“結社”傳統(tǒng)在被中斷后的重新開始,仇德樹提出的“獨立精神、獨特技法、獨創(chuàng)風格”的觀點得到大家廣泛的認同,并成為當時美術界同仁們共同的理想與追求。也正是這種獨一無二的精神,使他的藝術超越了中國畫的傳統(tǒng)性,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領域,從而確立了一個新的藝術形態(tài)——裂變藝術。

  這是一種邊構畫、邊撕裂、邊整合、邊裝裱的一氣呵成的繪畫方法,通過在宣紙上撕、磨、擦、雕等技法,使宣紙的材質獲得了美妙的展現(xiàn)。從構圖形式上創(chuàng)造了一種天然成趣、變化自由的繪畫線條——裂紋。從色彩上改變了上色的次序,所有的色彩都作為底色,事先準備好并通過對上層宣紙的撕裂、雕磨透露的。

  這是他早在1982年就發(fā)現(xiàn)的表達方式,靈感來自于石板裂縫。一次在工作室后面一座廢棄的花園里散步,偶然間斑駁滄桑的石面上復雜而細密的紋路讓他凝神關注,由此想到了將宣紙撕裂。他發(fā)現(xiàn),浸過水的宣紙撕裂后,會出現(xiàn)毛邊,這種自然形成的肌理有一種特別的視覺效果,于是他結合自己對傳統(tǒng)中國畫的傳承和現(xiàn)代水墨的實驗,創(chuàng)造出難以模仿的“裂變”風格作品。

  這種裂變藝術徹底打破了“筆墨是中國畫生命”的傳統(tǒng),改變宣紙的被動性和輔助地位,使它的白晰、細膩、柔韌、半透明、滲水性等特質成為展現(xiàn)藝術魅力的一種方式。站在他作品前,幾乎都感同身受地被作品內部生發(fā)出的那種寧靜、然而強大無比的力量所震懾,它讓你感到自己的渺小,宇宙的偉大與永恒。他的“裂變”畫系透露出強烈的對我們所處時代的憂患意識。正如仇德樹所說,裂變無處不在,它存在于人類生存環(huán)境及每個人的內心。“我希望通過裂變,表達自己對人類與環(huán)境的擔憂,傳達居安思危的呼喚。”

  因“裂”而變

  “當代藝術的價值不在于你是用了什么樣的新媒材或新形式,而是在于你對生命和人性的關注,對過去、現(xiàn)在以及將來的反省和思考。裂變中蘊藏著藝術的深邃和無限的生命力;裂變中凸顯了藝術的本質,生命的希望在絕望中誕生。”

  仇德樹1985年應邀到美國波士頓塔夫茨大學做訪問學者,這對他的創(chuàng)作而言經(jīng)歷了又一次“裂變”。在美國各大美術館考察觀摩時,他感覺到了中國傳統(tǒng)水墨的落伍,強烈感受到傳統(tǒng)水墨在視覺沖擊力上的欠缺。因此,他改變了之前陰沉灰暗的色調,大膽運用油畫創(chuàng)作的丙烯顏料和油畫布,打造出色彩豐富的畫面效果。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專家、美國人姜斐德稱贊說:“仇德樹的作品不是流于冥想的追憶,而是對生命輪轉于超越潛能充滿喜悅的印證。”

  2000年前后,他又挑戰(zhàn)自我,開始思考如何沖出這種抽象表達的樊籬。他開始回歸傳統(tǒng),用“裂變”的方式表達傳統(tǒng)山水。仇德樹認為,中國傳統(tǒng)的山水,是中國傳統(tǒng)美術最高的境界,也是中國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樣式,因此最能表達他的“裂變”的精神,也最能推廣他的“裂變”。雖然這是對傳統(tǒng)的回歸,但不是簡單地回到傳統(tǒng)的懷抱,而是在經(jīng)歷了這么多次的“裂變”后的返璞歸真。媒材和語言上對傳統(tǒng)的運用以及內容上的傳統(tǒng)回歸,讓他的作品真正具有了雙重性質。他的作品讓人產生太多的對西方現(xiàn)代藝術的聯(lián)想,至少他說的“話”能讓了解現(xiàn)代藝術的人都聽得懂。

  由此,裂變系列作品確立了他在世界當代藝術史中的地位,在西方藝術批評界,著名的藝術收藏機構、畫廊,仇德樹已不再是一個陌生的名字。關注東方現(xiàn)代藝術的學者們,已把他列為不可忽視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名單中的一位。而“裂變”藝術的國際性,決定了它可觀的經(jīng)濟價值和收藏價值。因為,仇德樹的創(chuàng)作媒介雖然為“宣紙”,但仇德樹作品已不是中國傳統(tǒng)水墨,而屬于當代藝術范疇,而且因為創(chuàng)作獨特而很難模仿,一定程度上規(guī)避了跟風與贗品對市場的沖擊。20多年來,仇德樹在堅守自己繪畫方向的同時,在國際畫壇留下了自己深深的印記。正如他所說:“每個人都是過客,但是應該留下某種精神。我們民族是偉大的,但是仍有很多弱點,需要一種堅韌的、悲壯的、內斂的東西來傳達。”

  展覽時間:10月19日~12月19日

  展覽地點:水墨雍和藝術空間

  作者簡歷

  仇德樹,1948年生于上海,1979年開始在上海組織“草草畫社”,提倡藝術的獨特性,1982年,開始了自己的裂痕水墨實驗,從此確認裂變?yōu)樗囆g語言和哲學基礎。1985年以來先后應邀為美國塔夫茨、哈佛、亞利桑那等大學講學及繪制大型壁畫,先后在美國、德國、韓國、英國、新加坡、澳大利亞及我國臺灣、上海、香港、北京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出版有個人畫集多部,作品為海內外收藏機構廣泛收藏。

【編輯:亢章虎】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