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2008中國美術學院首屆博士研究生學術論壇蔡濤、聞松發(fā)言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08-12-06

蔡濤(藝術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發(fā)言主題:趙獸——“超現實主義”的跨語際實踐

  在對20世紀中國美術史的重新解讀過程中,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趙獸(1911-2003)從那時起便引起學界的關注。作為1930年代中國最為活躍的現代藝術團體之一——中華獨立美術協會的重要成員,趙獸屬于最早一批獲得“正名”的民國期前衛(wèi)藝術家。

  90年代開始,有關趙獸的展覽和報道開始升溫,相較其他失蹤者而言,趙獸的晚年經歷似乎是值得欣慰的,他的三十年代的代表作品不僅獲得廣為傳播,同時這位有著頑強生命力的高齡藝術家還將自己的藝術人生譜寫到了生命的最后階段。

  但耐人尋味的是,即便是他晚年獲得學界的重新認識,趙獸這個名字還是被大多數歷史寫作定位在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作為早期的現代主義藝術家被人們所熟知。

  趙獸個案的動人之處,還在于這些產生于政治嚴冬時期的作品,反映了一種越境的普世價值觀的訴求,即便在封閉的國情下,藝術理念的流通融合仍然在時差中進行著。趙獸的大半生都在從事“超現實主義”的跨語際實踐,但這一階段的創(chuàng)作尤能表現出一個身處中國的現代藝術家的矛盾和動人之處,趙獸在跨語際實踐中所調適出的現實政治態(tài)度和歷史價值觀確實令人感銘至深。

  趙獸的藝術創(chuàng)作一直持續(xù)到最晚年,直至1999年,他還有三件作品有待完成。這位在毛時代和八五新潮時期從未停止過現代藝術創(chuàng)作的藝術家,可能也在無意之中解放了我們的藝術史寫作觀念。


聞松(藝術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
發(fā)言主題:前現代性特征與當代版畫藝術

20世紀,中國從新興版畫運動到解放后的版畫藝術創(chuàng)作,大都有這種特性。新興版畫運動中的現代版畫我把它叫做“未發(fā)育完全的早產兒”。它是在國家危難時期,由于政治需要而產生的。主要的表現手法是歐洲表現主義版畫影響下的黑白木刻手法,主要目的是拯救民族危亡,充當的是“匕首”和“投槍”的作用。因為它既缺乏現代藝術中原創(chuàng)的特色,又缺乏現代藝術中藝術家個體本能反映的地方。那么解放后的版畫時代呢,我把它定義為泛政治化版畫時代和民族風情類的版畫時代,因為這個時代(1949——1978年)由于眾所周知的國內政治環(huán)境,藝術家有意規(guī)避了官方的意識形態(tài)而形成了泛政治化和民族風情類的版畫時代。版畫風格基本反映了那個特定時代的面貌,但最令人詬病的是這個時代也是藝術家主體精神極度缺失的時代。因為官方對文藝作品表現的審查和意識形態(tài)控制達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程度。1978年改革開放后,當代版畫開始進行了語言純化和形式主義的探索,這種形式的探索在我看來是真正進入了現當代版畫的從語言形式上研究的層面。九十年代后開始了對版畫本體語言的研究和探索,它本身和八十年代形式語言的背景支持是有關系的。大致到了2000年后,也即是最近幾年進入了一種個性體驗和城市化浪潮,注重人文體驗、藝術內涵和藝術家自身的意義比較多一些的時代。

相關鏈接:
薛墨、胡俊發(fā)言
查律、張雯發(fā)言
童雁汝南、韓緒發(fā)言

【編輯:姚丹】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