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中望的藝術生涯漫長而豐富,他從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并為我所用,創(chuàng)造性地與當代雕塑的語言形態(tài)融合在一起,在實現藝術轉化的同時生發(fā)出自己的藝術面貌。
作為湖北美術館的首任館長,他將《榫卯結構·地門》、《世紀末人文圖景》、《天柱》等數件自己的代表作捐贈給湖北美術館,延續(xù)了自己與這座美術館的感情紐帶。
9月7日,傅中望以藝術家的身份再次回到湖北美術館,他攜自己早期代表作連同近年新作近40件(組)作品同觀眾見面,展覽由孫振華擔任策展人,取名“類聚”,源自《易·系辭上》中的“方以類聚,物以群分”之意,展覽持續(xù)至10月27日。
此次展出作品媒介豐富,涵蓋從雕塑、互動裝置、到公共藝術、影像等多種形式,從中觀眾可以看到一個藝術家在其漫長的生涯中,于創(chuàng)作上的思考與蛻變。“類聚”既指代傅中望作品中所呈現的各種元素和題材的聚合,同時也是藝術家對社會現象和日常生活的深度觀察與思考。
《界線2號》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24年
傅中望是一個勤思考,善學習并時刻用作品回應當下現實的藝術家,對于雕塑這一傳統(tǒng)媒介在未來的可能性,在采訪中他依舊是以敞開懷抱的心態(tài)來看待。
《腳知道的不止這些》綜合材料 尺寸可變 2024年
“藝術在未來必然是更加多樣化的狀態(tài),雕塑這套系統(tǒng)也依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意義?,F在年輕一代的作品中出現了數字化、AI作品,這都是很好的拓展。藝術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存在,新的視覺現象,用不斷的創(chuàng)新去和世界對話。”
Q&A
99藝術專訪傅中望
Q = 99藝術
《上網》鋼筋、不銹鋼絲網、手機 666cm×254cm×300cm 2024年
《經輪幕》木輪、帆布、電動裝置 130cm×70cm×300cm×15個 2024年
為什么現在辦這個展覽,我想這輩子我主要做了兩個工作:一是我的藝術創(chuàng)作,另一個是我做了十幾年的美術館館長。做館長后對我很多的藝術表達受到很大的影響。如果我長期做雕塑的話,可能僅局限于雕塑的范圍或是呈現方式上去思考問題,但做了美術館長以后,我發(fā)現今天的藝術或者未來的藝術就是一個媒介,至于用什么方法,怎么去表達,會涉及到方方面面的技術問題,但任何問題都可以找到一種解決的方式。所以做“類聚”這個展覽,大體上是這樣想的。
《我是楔子》海綿著色 200cm×92cm×60cm×9個 2024年
Q:
從80年代開始,生命使者,包括早期對金屬材料的組合、焊接,從具象再到抽象,你的作品就像你剛才提到的,在長達50年的時間線里有很多變化,這中間是一個怎樣的線索讓這些不同面貌的作品能夠貫穿起來?
《金屬焊接系列A3號》鐵 500cm×45cm×170cm 1986年
傅中望:
我創(chuàng)作的變化其實是從1988、89年開始,文獻展比較清晰的呈現了邏輯。1985、86年通過在大學學習,前期做了一些基礎性的工作,無論是從理論還是實踐層面上做了很多嘗試。如果進行邏輯上的梳理,都歸結于西方的當代藝術,包括我個人喜歡的布朗庫西,阿爾普。但之后發(fā)現這些都與我沒有關系,還是要找到自己。那個時候就思考如何回望中國傳統(tǒng),如何將自己的文化資源去進行重新轉化和利用。
《凍雨之殤》 斷木、視頻 尺寸可變 2024年
這個時期我開始思考我能用什么方式,什么語言有一個新的表達,視覺上找到一個新的方式,在當時整個社會無論雕塑還是繪畫都千人一面的情況下,我提出了《榫卯結構》的雕塑,是有當時的針對性的。那時候提出來引發(fā)很大的爭議,很多人說我做的跟雕塑無關,榫卯既不雕,又不刻,跟古代的建筑結構是一回事。但在普通人眼里,會認為這個作品雖然不是在我們視覺經驗當中所謂的雕塑,但很新穎同時也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當時就在這樣的過程當中得到了社會的關注,《榫卯結構》參加了很多展覽,很多媒體也進行了大量的宣傳和報道,也專門受邀去國外進行展覽。
《眾》木 尺寸可變 2024年
那時很激動,想到自己終于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一種方式,我還記得我寫了一篇文字。藝術當然要強調原創(chuàng)性,嚴格地講,《榫卯結構》不是我的原創(chuàng),我只是利用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資源而已。這些作品也同時受到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影響,以不一樣的一種觀念來看待中國傳統(tǒng),從而產生新的想法,從實用領域轉換為純粹的所謂的藝術形式,這中間經歷了很長的一個過程。
《糾纏》竹根 尺寸可變 2024年
我從小就喜歡做木工,動手能力很強,但我對榫卯結構還是不了解,我就慢慢做研究,有關古代造物所有的書籍都買回來研究,也考察中國古代的建筑、包括應縣木塔內部結構,湘鄂少數民族的吊腳樓,也畫了很多手稿。在此基礎上再來實踐我的《榫卯結構》,我在湖北博物館工作多年,這里保存的楚國漆器、木器、古代編鐘、都是榫卯結構,所有這些資源都給了我極大的啟發(fā)。《榫卯結構》做了很長時間,我逐漸發(fā)現可能會導致樣式化,風格化,僅僅停留在一種語言形態(tài)上,我并不想走向這個路線。如何體現作為一個藝術作品的當代性,如何把我的這種語言能夠對社會現實作出反應,而不僅僅是一個形而上的的東西,所以后來我在榫卯結構的基礎上又提出了《異質同構》的概念。
《遺存墨跡2號》現成品、塑料袋、宣紙、墨汁 尺寸可變 2021年
Q:
提到《異質同構》系列,看起來更關注于材料、媒介之間的關系,這種關系是否也有一種超越物質本身的隱喻,有比之前《榫卯結構》更豐富的內容?
傅中望:
的確,我提出《異質同構》是想仍然保留《榫卯結構》的關系,但材料已經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這個時候我就想不僅用木材來做,不是木頭與木頭的關系,節(jié)點之間的表達,而是一種木材和石材,木材和現成品,和現實當中熟悉的物重新架構與組合,是同現實發(fā)生了某種聯(lián)系。這樣做了之后我就發(fā)現《榫卯結構》的天地又變大了,擺脫了前期的局限性,當代藝術不僅僅是語言的問題,更多的是用怎樣的語言表達對現實、對社會去作出反應。如果僅僅是停留在造型的層面,就變成了傳統(tǒng)意義上審美的一個對象而已。
《上網》鋼筋、不銹鋼絲網、手機 666cm×254cm×300cm 2024年
之后持續(xù)好多年,做了很多作品。這個過程中我發(fā)現越來越遠離所謂的雕塑,基本上都是在裝配、組合,甚至很多大型的雕塑,只是通過我個人的想法和思考之后,直接找相關的材料來實施制作。我在雕塑領域做了多年的努力,后來又提出了關系的藝術,當我發(fā)現各種材料以后,介入的媒介多了以后,作品間的關系已經很復雜了。我們這個時代就是一個異質同構的時代。
展覽現場
Q:
“楔子”系列給人感覺是對既定結構的破壞和入侵,也和傳統(tǒng)意義上雕塑的概念拉開了距離,你怎么看雕塑在當下的發(fā)展,無論是觀念,還是形式?
傅中望:
現在很多雕塑家還是用雕塑的思維在創(chuàng)作,在我看來,是否是一個立體的、占據空間的一個視覺對象,在今天已經不重要了。當代藝術應該是一個包容的東西,對我來說,我提出“楔子”這個系列已經和塑造沒有任何關系了,楔子是我做榫卯結構以來,我認為是最高的形式,前期的榫卯結構還有所造型,到了楔子階段基本上沒有造型了,就是一個工具。楔子這個概念不是從物質的角度,而是從物理的角度來理解,無形的楔子很多,甚至我們生活當中每個人都是一個楔子,楔子是觀念的形態(tài),而不是一個造型的結果。
《眾生相》 不銹鋼 425cm×90cm×213cm 2022年
Q:
你藝術生涯每次開啟一個新系列,背后是什么方法論在支撐?
傅中望:
《金屬焊接》是85、86年,那時候我還沒有做《榫卯結構》還處于探索實踐,期間做了各種各樣的嘗試。2010年后開始做《引力雕塑》,后來我發(fā)現藝術就是用什么方式表達你的思想,是不是雕塑不重要,用什么材料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如果你有什么思想觀念能通過某種視覺的媒介去表達出來。
引力裝置互動區(qū)
藝術家創(chuàng)作不能局限于某一種媒介去面對復雜的社會,今天所有的藝術都只是一個媒介,藝術家用任何的語言去表達都可以。
展覽現場
Q:
在科技與藝術結合越來越緊密的當下,雕塑未來會有哪些新的可能性?
傅中望:
在今天這個智能化時代,作為藝術家應該對科學技術敞開懷抱。包括我用手機做了很多影像,也是在適應這個時代。藝術未來肯定還要往前發(fā)展,必然是多樣的、更具有包容性的狀態(tài),但無論是繪畫還是雕塑,這套系統(tǒng)也有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每個藝術家無論是繪畫領域還是雕塑領域,都是在各自的認知體系與可駕馭的能力下去嘗試、去探討。
《姿態(tài)》鋼板切割 188cm×51cm×36cm×22個 2024年
很多雕塑家在這方面努力,其實是在嘗試雕塑的多種可能性,材料語言的多種可能性。他們在用自己的方式和科技融合,和新材料去融合,在一個更大的文化層面去表達自己的思考和創(chuàng)意,但這里面肯定是有代際的,現在很多藝術家,尤其年輕一代的藝術家們作品中出現了多媒體、數字化、AI作品,這都是很好的拓展。藝術除了包含特定時期的社會歷史、現實意義以外,一個重要的意義就是創(chuàng)造出新的視覺存在,新的視覺現象,用不斷的創(chuàng)新去和世界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