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展覽“土地之維 — 廣東水墨的六個樣本”在空間站開幕

來源:99藝術網專稿 2024-07-19

土地之維 — 廣東水墨的六個樣本
The Dimension of Land:
Six Samples of Guangdong Ink Painting

藝術家 Artist:

陳劭雄&小沢剛Chen Shaoxiong & Tsuyoshi Ozawa
陳 侗Chen Tong
羅慶珉Luo Qingmin
沈瑞筠 Shen Ruijun
陽江組合 Yangjiang Group
銀坎保 Yin Kanbao

2024.7.13-9.22

策展人| Curator
付曉東 | Fu Xiaodong

地址 | Address
北京市朝陽區(qū)酒仙橋路四號798藝術區(qū)中一街 空間站
Space Station, No.4 Jiuxianqiao Rd, 798 Art District, Beijing

 

展覽現場

 

土地之維 — 廣東水墨的六個樣本

文:付曉東

水墨作為一個來自于中國傳統(tǒng)所具有的獨特繪畫系統(tǒng),在面對中國與國際,東方和西方,傳統(tǒng)與當代等的不同語境和沖突之間,是一個特別復雜的問題。進入現當代以來,試圖調節(jié)矛盾,解決問題,探索各種可能性的人,一代一代,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和面貌紛呈的個體。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與水墨進行對接和碰撞,不同的態(tài)度和立場,形成了一個多元化的水墨系統(tǒng)的現狀。有立足于傳統(tǒng)的復古派,有寓情筆墨的新文人畫,有吸收西方現代主義成果的抽象水墨,也有結合各種當代藝術方式的實驗水墨。

 

展覽現場

陽江組合 Yangjiang Group
太湖狂草 ( 相如止 ) | Wild Cursive Script from Lake Tai (Stopping at Xiangru)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76x144cm 2022

展覽現場

羅慶珉 Luo Qingmin
菜心花 7 | Choy Sum Blossom No.7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34×45cm 2024

羅慶珉 Luo Qingmin
生菜 2 | Lettuce No.2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41×40.5 cm 2023

羅慶珉 Luo Qingmin
生菜 1 | Lettuce No.1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39.5×65 cm 2023

展覽現場

沈瑞筠 Shen Ruijun
神獸 | Mythical Beast
紙本線描 | Paper-based Line Drawing
23.5x32cm 2005

展覽現場

 

展覽所邀請的生活在廣東的藝術家大多有著“廣東快車”的當代藝術實踐作為基礎和國際藝術經驗,他們跳脫于水墨本體之外,更多的是持續(xù)性的用水墨作為一種中國特有的媒介進行當代藝術的表達,有著不同于主流體制和學院體系的“好”與“壞”,“高”與“低”的價值判斷,進行獨特的個體化的解構與革命。他們更關注于表達的內容和目的,關注于大的政治背景下的個體生命的真實經驗。本次展覽試圖呈現這六位當代藝術家的獨特案例來討論水墨的另外一種可能性。

 

陽江組合 Yangjiang Group
墨自運 NO.5 | Ink Self-movement No.5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300x250cm 2024

銀坎保 Yin Kanbao
樹的研究 5 | Study of Trees No.5
綜合材料、墨 | Mixed Media,Ink
100x100cm 2017

展覽現場

沈瑞筠 Shen Ruijun
自留地 - 花石綱 II | Slef- Reservated Land- Baroque Rock Garden II
綜合材料 | Mixed Media
34x34x5cm 2024

沈瑞筠 Shen Ruijun
自留地 - 花石綱 II(細節(jié))
Slef- Reservated Land- Baroque Rock Garden II(Detail)

陽江組合 Yangjiang Group
太湖狂草 ( 自繆公 ) /左
Wild Cursive Script from Lake Tai (Zi Miou Gong)/Left
太湖狂草(璧俱)/右 | Wild Cursive Script from Lake Tai (Bi Ju)/Right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76x144cm/Each one 2022

 

空間站此次以“土地之維”為題,有幸邀請到陳劭雄+小沢剛(日)的合作,《廣東東京2》用“風箏”的水墨裝置的形式轉換天空和土地的關系。陽江組合多年以來從現場化和事件性的書寫方式進入,以偶發(fā)和破壞性的內容和形式,成為群體性的即興行為書法實驗的先鋒。陳侗從自己的生活記憶和“文化記憶”——連環(huán)畫——中抽取了“農業(yè)機械化”這一命題,卻將我們的目光帶往情愛以及人際。

 

展覽現場

沈瑞筠 Shen Ruijun
颶風 | Hurricane
紙本線描 | Paper-based Line Drawing
32x22cm 2005

展覽現場

銀坎保 Yin Kanbao
樹的研究 7 | Study of Trees No.7
綜合材料、墨 | Mixed Media,Ink
100x100cm 2018

陽江組合 Yangjiang Group
墨自運 NO.2 | Ink Self-movement No.2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304x225cm 2024

 

羅慶珉用一種直觀再現的方法,用超出常規(guī)的耐心與細膩,用繪畫固定田間地頭種菜所煥發(fā)出的此刻的光暈。沈瑞筠的《自留地》則用線條跨越互相重疊的多層空間,呈現出一個有機而互相依存的復雜生態(tài)。自然、鄉(xiāng)村和社會現場也是銀坎保的創(chuàng)作基礎和藝術問題的來源。他行走各處各地,讓自己的身體感受落入生活。回到家鄉(xiāng)的耕種的土地之上,把勞作和耕種作為一種生活體驗,用畫面講述著生活在土地之上的詩意。

 

展覽現場

銀坎保 Yin Kanbao
春天薄霧 | Spring Mist
紙本水墨 | Ink on paper
39x50cm 2024

銀坎保 Yin Kanbao
播種宿命的人 | The Person Sowing Destiny
紙本水墨 | Ink on paper
39x50cm 2024

銀坎保 Yin Kanbao
寂靜的野石 | Silent Wild Stones
綜合材料、墨 | Mixed Media,Ink
100x100cm 2018

陽江組合 Yangjiang Group
太湖狂草 (燕) | Wild Cursive Script from Lake Tai (Yan)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76x144cm 2022

展覽現場

陽江組合 Yangjiang Group
墨自運 NO.4 | Ink Self-movement No.4
宣紙水墨 | Ink on Paper
225x307cm 2024

展覽現場

陳 侗 Chen Tong
東北土地上的南方情侶 | Southern Lovers on Northeastern Soil
紙本水墨 | Ink on paper
94x94cm 2024

陳 侗 Chen Tong
離土圖 | The Departure from Earth Map
紙本水墨 | Ink on paper
94x94cm 2024

陳 侗 Chen Tong
不存在的樂隊 | The Nonexistent Band
紙本水墨 | Ink on paper
94x94cm 2024

陳 侗 Chen Tong
平田記憶 | Flatland Memories
紙本水墨 | Ink on paper
55x180cm 2024

陳 侗 Chen Tong
謂是山鄉(xiāng)盡丘陵 | Mountains and Hills Stretching
紙本水墨 | Ink on paper
42x180cm 2024

陳 侗 Chen Tong
聯合收割機(視頻截圖)
Combine Harvester (video snapshot)
單頻錄像 | Single Channel Video
6'20'' 2013

開幕現場

 

關于藝術家

陳劭雄與小沢剛(日本)
Chen Shaoxiong & Tsuyoshi Ozawa

陳劭雄(1962 - 2016)

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版畫系。

主要個展包括:“陳劭雄: 萬事俱備”(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上海,2016);“陳劭雄:墨水、歷史、媒體”(西雅圖美術館,美國,2014)。重要群展包括:“第 21 屆悉尼雙年展”(悉尼,澳大利亞,2018);“1989 年后的藝術與中國:世界劇場”(古根海姆博物館,紐約,2017);“西京不是西京,西京也是西京”,(21 世紀當代美術館,金澤,日本,2016);“景象和聲音:全球電影和錄像”(猶太美術館,紐約,2014);“水墨藝術:當代中國的過去和現在”(大都會美術館,紐約,2013)“圓桌:光州雙年展”(光州,韓國,2012)等。

主要收藏:美國紐約現代博物館;美國西雅圖美術館;香港 M+ ;英國維多利亞和艾伯特博物館;瑞士伯爾尼藝術館;日本金澤21 世紀當代美術館等。2013 年獲得洛克菲勒 Bellagio 藝術創(chuàng)意獎。

小沢剛(日本)

1965年出生于東京,現居千葉縣。

在東京藝術大學學習期間,他開始在風景中建立自制的地藏,并將其拍攝成照片,這一系列作品名為《地藏建立》。1993年起,他開始創(chuàng)作使用牛奶箱的超小型移動式畫廊《茄子畫廊》和《咨詢藝術》。1999年,他創(chuàng)作了用醬油重新制作日本美術史名作的《醬油畫資料館》。自2001年起,他開始創(chuàng)作以女性持有用蔬菜制作的武器為主題的肖像照片系列《蔬菜武器》。2004年,他在森美術館舉辦了個展“同時回答Yes和No!”,2009年在廣島市現代美術館舉辦了個展“透明跑者繼續(xù)跑”,2018年在千葉市美術館舉辦了個展“不完全——平行的美術史”。2013年,他首次在戲劇《光的沒有。(序章?)》(作:艾爾弗里德·耶利內克)中擔任舞臺導演和美術設計。從2013年起,他開始創(chuàng)作“歸來的”系列,這一系列作品以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為題材,將事實與虛構相結合,構建出新的故事。他獲得了第69屆藝術選獎文部科學大臣獎(2019年)。

陳 侗

陳侗,1962年生于湖南省寧鄉(xiāng)縣,1979年考入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系,畢業(yè)后曾在出版社工作,1986年至今任教于廣州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擔任過工作室主任、副院長,2022年10月退休。

藝術實踐涉及中國畫、連環(huán)畫、小說、錄像、舞臺劇和裝置,同時又從事出版策劃和當代藝術機構實踐,創(chuàng)辦有博爾赫斯書店和錄像局(聯合),策劃出版了“實驗藝術叢書”“午夜文叢”和“享樂者”等。2010年獲法國文化部頒發(fā)“文學藝術騎士勛章”。

羅慶珉

羅慶珉?于1970 年,廣州1994年畢業(yè)于華南師范?學美術系現?活、?作于北京和廣州

個展:2024-《?種實踐》,?點睡覺藝術空間,北京;2019-《?平??地的?種實施》,尚 8 展覽館,北京

主要群展:2020《咄咄逼?的美??》,墨?畫廊,北京;《Clean》,?刺畫廊,北京;2017《美景》,北京藝?畫廊,?港;參加“2017 京都東亞?化節(jié)現代藝術展”中《?京?》項目,京都,?本;2012《中國制造-?納通收藏展》,意?利;策劃《和?不同》群展,5 樓藝術空間,廣州;2008《?京奧運》,博?勵畫廊,北京;2006《夏天的假?》,博?勵畫廊,北京;2003《?室?廳美術館》,廣東美術館,廣州

沈瑞筠

沈瑞筠是一名藝術家和策展人,1976年生于廣州,現生活在廣州和紐約。

她的作品以繪畫為起點,從自然中獲取靈感,強調經驗和過程。作品通過包括裝置、動畫和新媒體等多種媒介,以多維空間多重角度的認知方式;探索虛與實,精神和物質,日常與脫俗,個體與群體,規(guī)范和例外等矛盾雙方隨時轉換和交織的狀態(tài)。近年,她通過自留地項目實踐把精神寄托于日常;保持個體獨立并和環(huán)境同頻共振的生活方式。沈瑞筠2000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2004年獲得蒙卡利州立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同年獲Joan Mitchell 大獎; 2007年獲得芝加哥藝術學院繪畫碩士,并獲年度第一Toby Devan Lewis Fellowship獎。她的作品參加了第八屆深圳水墨雙年展(2013)和2013深圳·香港城市/ 建筑雙城雙年展以及第六屆廣州三年展(2019);并被意大利國立二十一世紀美術館、卡蒂斯特、廣東美術館、澳大利亞白兔收藏、帝豪奇·德隆收藏館收藏。

陽江組合

陽江組合成立于2002年,起初名為“陽江組”,從2017年開始,更名為“陽江組合”。成員包括:鄭國谷(1970年生于陽江)、陳再炎(1971年生于陽春)、孫慶麟(1974年生于陽江)。他們以陽江為基地,以中國書法作為自身當代藝術實踐的獨特媒介。

陽江組合和他們眾多的當地合作者總是以其創(chuàng)作實踐力圖掙脫任何既定規(guī)則和可控范圍。他們的書法,更確切地說,是行動,可以無所不在地和各種異質的社會行為結合起來,新聞、搏彩、足球、大甩賣…… 在日常、酒、茶和話語的共同發(fā)酵中,時間和材料轉化成整體的書法情境。當代現實在他們看來,就是一張活生生的書法。進而,漢字書寫作為反映世界的力量,混合了人生旅程中不可知的動力,自然錘煉成為獨特的當代藝術實踐:我書故我在。

陽江組合參加了眾多的國際性群展和雙年展,包括:第五屆奧克蘭三年展,奧克蘭,2013;第十屆里昂雙年展,里昂,2009;第12屆卡塞爾文獻展,卡塞爾,2007,等等。他們近年來的個展包括:“陽江組:書寫是與最原始能量的交流”,國立現代美術館(MMCA),首爾,2016-2017;“陽江組:社會參與的書寫實驗”,MAXXI美術館,羅馬,2015;“明日行動”,4A亞洲當代藝術中心,悉尼,2015;“鄭國谷與陽江組:現在的書寫是對未來的承諾”,Asia Now,Palazzo Morosina,威尼斯,2015;“不立一法:陽江組”,民生現代美術館,上海,2013;“陽江組:板球亭飯后書法”,Eastside Projects,伯明翰,2012。

銀坎保

銀坎保,1979年出生于廣東雷州,畢業(yè)于廣州美術學院?,F生活工作于北京、廣州。2013年聯合發(fā)起北京Aiyo space,2016年聯合發(fā)起廣州從化源美術館,2019年10月啟動“我的1/3畝田”藝術計劃, 2022年發(fā)起廣州島外空間。

他在繪畫、寫作、裝置、行為、影像等領域,以個人體驗的創(chuàng)作方式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研究,持續(xù)進行社會參與式藝術項目實踐。通過個體的藝術行動,參與到日常中國社會的不同領域,實踐個體觀念的探索、認知、創(chuàng)作邊界的拓展,以及個體的社會價值建立。自然、鄉(xiāng)村和社會現場是他的創(chuàng)作基礎和藝術問題的來源。

 

展覽將持續(xù)至2024年9月22日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