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7個國家,32位藝術家,呈現(xiàn)了怎樣的亞洲當代藝術生態(tài)?

來源:99藝術網(wǎng) 作者:王姝 2024-06-11

6月6日,位于朝陽區(qū)CBD核心區(qū)的元美術館開啟了一個名為《銜接在邊際之間——亞洲藝術家群展》的新展。這個聽起來頗為宏大的展覽主題,似乎與當下這個扁平的世界中更多關注微觀環(huán)境的思路有所不同。由“亞洲”這個地域名詞所產(chǎn)生的意義延展和文化交叉,是否能在這場層次多元的展覽中產(chǎn)生新的意義?

《銜接在邊際之間——亞洲藝術家群展》 ?展覽現(xiàn)場

“邊際之間”強調(diào)的是什么?

總策展人馮博一在展覽前言中寫道的“盡管是一次聚合的呈現(xiàn)和片段的鏈接,卻從一個個切片的側(cè)面,轉(zhuǎn)向?qū)徱晛喼拮陨淼臍v史與現(xiàn)實的敘事,發(fā)現(xiàn)和挖掘亞洲當代藝術潛能,凝聚亞洲藝術的活力,形成亞洲藝術生態(tài)多元和差異的藝術特征?!?/p>

日本學者岡倉天心曾說:“亞洲是一體”。在文化淵源和體系上,亞洲是多樣性的整體。在歷史上,亞洲諸國之間的文化傳播促成了亞洲美術風格在一些方面的趨同;而與西方打開交流之門后,又引起了風格上的交叉與變異。異質(zhì)文化的交流從來沒有停止過,帶來的結(jié)果是愈加豐富的藝術面貌。然而在這樣一個籠統(tǒng)的語境中,最為有趣的其實并不是那些在藝術語言、內(nèi)容和表現(xiàn)力上涇渭分明的差異,而是處在不同文化切片之間漸變的微妙關系。

《銜接在邊際之間——亞洲藝術家群展》展覽現(xiàn)場

從混齡到無齡

展覽共展出7個國家32位藝術家的40多件作品。這些藝術家主要來自中國、東南亞和日韓,作品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在這些作品中,你既能看到已故藝術先驅(qū)的先鋒思考,80多歲的藝術老同志終極一生對藝術的執(zhí)著,中堅力量們的階段性成果,也能看到80、90后的年輕一代的新銳思想。但這個展覽所突出的并不是歷史維度的年代考視角,也并非美術史線索的顯性呈現(xiàn)。這些作品跨越了藝術家的年齡、時代,在混齡中實現(xiàn)了當代藝術語言的無齡化。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然而無齡化并不代表個性的缺失,反而是一種放下時代和年代所框定的符號包袱,進入純粹藝術語境的探索?;ヂ?lián)網(wǎng)填補了信息缺口,但也磨平了個體高低起伏的個性褶皺。在這個失速的世界中,在不斷延續(xù)的不確定中,這些來自不同文化土壤的藝術家用他們的藝術實踐塑造了一種確定性,他們在各自的航程中相遇,讓我們得以重新審視亞洲當代藝術家的當下思考,和作為一個整體的亞洲藝術在全球當代藝術中的獨特性和價值。這場展覽似乎也對應了元美術館名稱中的“元”所喻示的:在一個新舊交替的不安時刻,它標志著一個新時代和新秩序的來臨。

展覽開幕當天,就此次展覽我們采訪了元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李卓穎,聽她聊聊這次展覽,以及元美術館的建設。

李卓穎
元美術館執(zhí)行館長

Q&A
Q = 99 藝術
A = 李卓穎

亞洲是一個整體

Q

以亞洲藝術家群展作為元美術館的第三個展覽,出于什么樣的理念和規(guī)劃?

A:?元美術館所在的是一個文化、藝術、商業(yè)聚集區(qū),同時靠近使館區(qū),這樣的位置決定了我們有一個天生的責任和使命——推動社區(qū)美學建設。

除了展現(xiàn)中國當代藝術的創(chuàng)作生態(tài),我們也希望能把國外優(yōu)秀藝術家的作品呈現(xiàn)在觀眾面前。我們所在的社區(qū)對國外藝術家有著天然的親近感。這也是我們選擇做亞洲藝術作品展的一個原因。

趙趙
星空
布面油畫,201×161 cm,2018

尤尼扎爾(印度尼西亞)
風景
布面丙烯,200 × 250 cm;帶框尺寸:208 × 258 × 7 cm,2018

羅德爾·塔帕雅(菲律賓)
風暴鳥
布面丙烯,243.84 × 335.28 cm,2023

Q

在當下的環(huán)境中,這場亞洲藝術家展覽有著什么樣的時代意義?

A:?從某種層面上來講,亞洲藝術在文化背景上有一定的趨同性,但又各具特點。我們這次邀請到的均是在亞洲地區(qū)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日韓當代藝術在國際上一直享有重要地位,除此之外,我們還邀請到了來自東南亞的一些優(yōu)秀藝術家參展。同時,中國在文化話語權越來越重要的今天,我們能夠很明顯地感覺到中國當代藝術的價值和地位也是在不斷提升的。亞洲是一個整體,我們做這個展覽的目的是學術梳理、也是文化交流。

《銜接在邊際之間——亞洲藝術家群展》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平臺、一個載體

Q

此次展覽與元美術館的前兩個展覽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是否體現(xiàn)了元美術館的展覽方向?

A:?從內(nèi)容上說,我們的展覽會沿著兼容并蓄的方向去做。我認為展覽的目的是建立一個平臺、一個載體,讓藝術家、策展人、研究者在這里展現(xiàn)各自的光彩。從研究方向上說,我們并不固定于只關注某一個代際、某一個國家的藝術家和作品。我們希望能夠沿著美術史的線索更加全面地展開研究。

赫利·多諾(印度尼西亞)
飛翔的天使 II
布面丙烯,200 × 300 cm,2014

羅納德·文圖拉(菲律賓)
無題
布面油畫,244 x 305 cm,2023

秦琦
雨衣摩托
布面油畫,190 × 250 cm,2008

Q

所以在與不同的策展人合作的過程中,也是充分給予策展人決策的空間?

A:?我們會給策展人足夠的空間,讓他們在這個平臺上施展他們的才華。

《銜接在邊際之間——亞洲藝術家群展》
策展人馮博一現(xiàn)場發(fā)言

Q

元美術館的館藏方向一是中國當代年輕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以80、90后為代表;另一個方向是國際藝術。這兩個方向與這次展覽的藝術家結(jié)構(gòu)也很匹配。這是出于什么樣的整體規(guī)劃?

A:?以中國80、90后當代藝術家作品為收藏方向是基于我們的文化背景。中國當代藝術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力與日俱增,作為一個中國本土的美術館,我們希望能為中國當代藝術的生態(tài)建設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貢獻力量。

同時,我們也希望能夠打開更大的國際視野,吸納更多國際藝術家作品到館藏體系中來。

伍偉
黑瞳
金屬、木板、紙張,48 × 60 × 88 cm,2021

尤尼扎爾(印度尼西亞)

鑄青銅,205 × 124 × 131 cm,2019

全光榮(韓國)
聚合23-FE017(星 2)
混合材料韓國桑皮紙,D=185 cm,2023

沈遠
仙游
陶瓷、錄像,500 × 200 × 60 cm,2008

扎根社區(qū),服務社區(qū)

Q

元美術館始終堅持的定位和方向是什么?

A:?每個非營利機構(gòu)都有自己的使命,我們希望能夠扎根在社區(qū),服務好社區(qū)。我去過很多國家的美術館,看過世界各地的展覽,小時候我就在想,原來這個世界上還有這么多有意思的思想。所以作為美術館的工作人員,我也希望能夠在這個社區(qū)內(nèi)為觀眾帶來藝術的滋潤和震動,讓藝術的種子在他們,尤其是在孩子們的心中扎根、發(fā)芽。

與此同時,我們也會堅持走學術路線,對中國和國際當代藝術進行深入的研究和討論。

恩唐·維哈爾索(印度尼西亞)
藍色的林加島
布面丙烯,石墨和油畫顏料、樹脂、彩色顏料和線拼貼眼睛
210 × 390 cm,2017

皆藤齋(日本)
數(shù)點與指甲
布面油畫、木炭,160 × 130 cm,2024

江上越(日本)
彩虹-2021-T-21
布面油畫,200 × 140 cm,2021

Q

學術性、專業(yè)化與吸引更多普通觀眾走進美術館之間,是否存在矛盾?如何看待一座美術館的公共教育職能?

A:?一座美術館除了有自己的學術性、專業(yè)性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作用——引領。我相信美是相通的,只要做好的展覽、展示好的作品,一定是能夠吸引到觀眾的。除了內(nèi)部展廳,我們在大樓室外也有公共藝術作品,我看到好多人會駐足觀看,這說明,專業(yè)的學術性作品與對美的欣賞是不沖突的。

元美術館比較注重公眾美育工作。比如,美術館開放時間內(nèi),如果不是特別忙的情況,我們會安排一對一的觀眾導覽工作,陪伴每一位觀眾認真地把展覽看完,并與他們分享每一件作品的創(chuàng)作理念和過程。

《銜接在邊際之間——亞洲藝術家群展》
展覽現(xiàn)場

Q

導覽需要提前申請或者是邀請制嗎?

A:?不需要。很多社區(qū)內(nèi)、樓宇內(nèi)的觀眾是自發(fā)來美術館看展覽的。

Q

流量時代,你會通過自媒體來幫助美術館和展覽實現(xiàn)更大的破圈傳播嗎?

A:?我們非常歡迎各界觀眾來參觀美術館。這次展覽我們也邀請了很多自媒體博主,他們會用各自的視角去呈現(xiàn)美術館和展覽,可以實現(xiàn)更大范圍內(nèi)的傳播。

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沒有辦法來看展覽的朋友,通過網(wǎng)絡和自媒體博主的分享也可以縮短時空的距離,從各種角度看到這場展覽。

王茜瑤
瞬息萬變的藍 No. 1
布面丙烯、油畫棒,200 × 380 cm (200 × 190 cm × 2pcs),2022

吳晶玉(中國香港)
貓女郎的愛與恨
布面油畫,195 × 155 cm,2024

劉雨佳
柯蘭島(截圖)
單頻高清錄像、彩色 有聲,14'47'',2017

美術館要起到引領的作用

Q

你認為如何建設一個可以不斷生長的美術館?

A:?首先是資金。資金的來源一是贊助,一是基金會。 一個好的美術館一定有龐大的基金會做支持,資金是美術館建設的底層架構(gòu)。再往上是美術館的自我造血能力,可以通過門票、衍生品等形式來實現(xiàn)。

在資金來源穩(wěn)定,美術館有發(fā)展動力的基礎上,最重要的是持續(xù)呈現(xiàn)優(yōu)質(zhì)的展覽。我始終認為美術館要起到引領的作用,一是對公眾美育的引領;二是通過展覽為藝術家、藝術工作者帶來啟發(fā)。從這兩個層面做引領工作,美術館會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邏輯閉環(huán)。

展覽開幕現(xiàn)場

Q

元美術館接下來有什么展覽和項目計劃

A:?接下來我們會做一個中國本土藝術小組的個案研究,其他的請大家期待。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