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代藝術資訊平臺
搜索

深圳美術館新館即將啟用 ,一鏡到底看大灣區(qū)藝術流變與精神遠航

來源:深圳美術館 2023-08-14

深圳美術館新館效果圖

美術館是一座城市的精神堡壘,以城市命名的美術館,更體現著一座城市的文化積淀與精神指向。作為“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中首個開工建設、首個完工的項目,深圳美術館(新館)即將在今年與觀眾見面,意味著這座與城市一同成長的美術館,即將邁入新的時代。

全新亮相的深圳美術館新館,位于深圳北站商務中心區(qū),地處深圳市地理幾何中心、粵港澳大灣區(qū)東岸城市發(fā)展中軸,特殊的地理優(yōu)勢,使得這座美術館天然擁有南聯北拓的輻射能力,肩負著進一步推動深圳成為全球區(qū)域性的文化中心城市和國際文化創(chuàng)新創(chuàng)意先鋒城市的使命。

從毗鄰香港的深圳水庫到聯結世界的大灣區(qū)中心,一座美術館的更新迭代,背后是一座城市的變遷史。事實上,早在1976年建館之初,深圳美術館已經充分發(fā)揮了深圳“粵港澳大灣區(qū)連接器”和“世界文化窗口”的區(qū)位優(yōu)勢,成為中國藝術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在那個早春萌動的時代,這座新興城市里自由而熱情的藝術氛圍,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當時在國內最負盛名的藝術家,而作為當時深圳唯一的美術館,深圳美術館也成為祖國大陸與港澳臺最重要的文化交流平臺。

邵宇是深圳展覽館的帶路人

初創(chuàng)的深圳美術館位于當時深圳唯一的、著名的風景區(qū)──深圳水庫內,改革開放之初,這里是港澳臺同胞打卡深圳的必經之地。時任人民美術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邵宇第一個發(fā)現了這個區(qū)位優(yōu)勢。

1976年12月26日,深圳展覽館舉辦首個美術館作品展——廣東省美術作品展覽,這是深圳首次舉辦大型美術展覽活動。

1977年1月,深圳展覽館(深圳美術館前身)開館沒多久,邵宇先生攜同三名編輯人員前來深圳展覽館采訪當時正在舉辦的“廣東省美術作品展”。采訪期間,邵宇對展覽館毗鄰香港的位置和港際參觀人流大感興趣,倡議深圳展覽館充分利用深圳地理優(yōu)勢,舉辦高質量的展覽,辦成弘揚中國美術的窗口,并相約展覽館負責人雷子源于春節(jié)后前往首都商量展覽籌劃的具體問題。

1977年春節(jié)之后,雷子源應邵宇之約,趕赴首都。在邵宇和他的助手們的有力支持和精心策劃下,經過三個月的籌備工作,“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暨書畫原作展”于1977年5月23日在深圳展覽館開幕。香港美術界紛紛組團前來參觀,觀眾在這里看到了久違的大師新作,香港的報刊紛紛發(fā)表評介稱贊這次展覽。這次展覽吸引觀眾18301人次,其中港澳同胞4635人。

1977年北京榮寶齋木板水印書畫展

這個展覽的成功舉辦,不僅堅定了深圳展覽館繼續(xù)利用深圳與香港毗鄰的地理優(yōu)勢,宣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發(fā)展方向,同時也為它樹立自身形象,結識當時我國一批著名的藝術家創(chuàng)造了條件。籌備展覽期間,邵宇就抽空帶領雷子源等人拜訪了吳作人、李可染、黃胄等蟄居北京的國畫家,向他們強調深圳展覽館是一個應該大力支持的對外窗口,同時向他們約稿展出。后來,也正是在邵宇的引薦幫助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先生為深圳展覽館手書館名。

邵宇《深圳展覽館外景》39.5cm × 54cm 紙本水墨設色1977年 

后來雷子源捐贈給深圳美術館的一批書信,見證了這一時期,深圳美術館與美術界眾多藝術家頻繁交往的歷史?;貞浧疬@段歷史,老館長動情地說:“邵宇是深圳美術園地的首位拓荒者,是深圳展覽館的帶路人”。

1949之后,內地首展《流民圖》

1977年的秋天,深圳黯舊的火車站迎來了第一批美術界的客人:吳作人、謝稚柳、亞明、宋文治等。雷子源熱情接待了這批遠方的客人。這些藝術家白天在沙頭角、梧桐山下的鄉(xiāng)間小路上畫速寫,晚上還能“偷看”香港的電視。眺望著深圳河對岸燈火輝煌的繁華都市,再想想當時百廢待興的內地,他們激動的心情可想而知。藝術家們在深圳感受到了春天的氣息,迸發(fā)出極大的創(chuàng)作熱情。后來,老一輩著名畫家如李苦禪、朱屺瞻、程十發(fā)、吳冠中、唐云、賴少其等都曾親臨展覽館,將自己的繪畫技法錄像,連同珍貴的作品留給深圳展覽館收藏,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他們對特區(qū)美術建設事業(yè)的支持。

1978年12月“江蘇省、上海市中國畫版畫聯展”隆重舉行,圖為畫家吳作人、蕭淑芳、謝稚柳、宋文治、亞明、陳佩秋等在深圳展覽館前合影留念

1978年著名畫家關良、亞明、宋文治、謝稚柳、陳佩秋、呂蒙、吳俊發(fā)等在“江蘇省、上海市中國畫版畫展覽”座談會上

1978年底關良、楊之光、程十發(fā)等參觀展覽留影

1978年著名畫家吳作人、蕭淑芳夫婦在雷子源的陪同下寫生于沙頭角途中

李苦禪先生在深圳展覽館創(chuàng)作《山岳鐘英》1982年

此后多年,很多在中國當代畫壇赫赫有名的名字和這塊土地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們不僅頻繁參加這里的藝術活動,還為深圳美術發(fā)展出謀獻策,其中,宋文治、唐云甚至在此買房安居,陸儼少把戶口都遷來了深圳,成了真正的“深圳人”。1978年春,經宋文治推薦的“江蘇省、上海市美術作品聯展”赴深圳展覽館展出。第一次把江南的文化氣息帶至邊陲小鎮(zhèn),宋文治還與亞明、魏紫熙合作《黃山松云》贈與深圳展覽館。

亞明 宋文治 魏紫熙 《黃山松云》65cm × 45cm 紙本水墨設色 1978年

作為蔣兆和先生的弟子,老藝術家張廣是最早和深圳美術館建立聯系的畫家之一。1981年,通過張廣的聯系策劃,深圳美術館舉辦了蔣兆和先生畫展,并把名作《流民圖》拿到深圳展出。張廣至今還記得,當時《流民圖》已經破損,是深圳美術館出資,把畫拿到榮寶齋重新裝裱。這件事給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原廣州美院國畫系主任、著名囯畫家陳振國后來也回憶到這件事,“當時展出的作品中最重要的就是蔣先生的《流民圖》,那是1949年以后,《流民圖》在內地第一次公開展覽。我們以前也都是在印刷品里面見,就那次看到原作,我們非常激動。”

1981年蔣兆和畫展展覽折頁

外國友人參觀蔣兆和先生巨幅作品《流民圖》

名家名作扎堆,觀展還需排隊

“北京榮寶齋木版水印暨書畫原作展”之后,深圳展覽館相繼舉辦了《明清以來廣東書畫展》《人民美術出版社書畫原作展覽》《江蘇省上海市中國畫、版畫聯展》《中國書畫展》《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藏畫、原作、書籍展覽》《現代中國書畫展》等一批弘揚傳統(tǒng)中國藝術的大型美術作品展覽,參展的作者當中有我國老一輩著名畫家,如吳作人、李苦禪、李可染、蔣兆和、吳冠中、黃胄、啟功、黃新波、關山月、黎雄才、王肇民、朱屺瞻、唐云、賴少其、關良、程十發(fā)、謝稚柳、沈柔堅、亞明、宋文治等;除此以外,深圳展覽館還舉辦了一些在當時美術界有突出成就的優(yōu)秀藝術家的個展,如《黃新波版畫展》《黃胄繪畫作品展》《吳冠中作品展》《蔣兆和畫展》《邵宇畫展》《朱屺瞻畫展》等。

1979年黃胄畫展期間外賓前來參觀

由于深圳展覽館特殊的區(qū)位優(yōu)勢,再加上不斷引進和舉辦的一批中國著名書畫家的展覽,所以每到深圳參觀的中外游客必然要來深圳展覽館參觀。一時間,這里成了中國傳統(tǒng)書畫藝術對外展示的重要窗口,深圳展覽館也因此成為連接祖國與海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橋梁。每個展覽都會有很多外賓前來參觀,一些特別熱門的展覽還需排隊入場,香港的電臺、電視臺以及《大公報》《文匯報》《新晚報》等報刊雜志經常專題報道祖國藝術發(fā)展的大好形勢,宣傳特區(qū),宣傳深圳展覽館。這個時期,深圳展覽館充分利用改革開放的大好時機和毗鄰港澳的地理優(yōu)勢展示了祖國傳統(tǒng)藝術的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深圳展覽館也因此從一個不知名的縣級展覽館在全國漸漸樹立了自己的形象,成為備受海內外美術界關注的美術館。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香港電視臺制作團隊來深圳展覽館拍攝報道

深圳展覽館書畫展銷部內,可以看到“收款處”為中英文雙語標識

外賓在深圳展覽館書畫展銷部選購紀念品

今年12月,搬遷新址的深圳美術館即將迎來自己的47歲生日。這座建立于特區(qū)成立之前的美術館,見證了深圳特區(qū)從無到有、從邊陲小鎮(zhèn)到現代化大都市的傳奇歷程,更為特區(qū)文化建設積累了豐厚的財富,為中國美術史留下一段獨特的藝術景觀。從經濟特區(qū)到先行示范區(qū),隨著城市發(fā)展重心的轉移,作為“新時代十大文化設施”之一的深圳美術館新館,將成為深圳新的文化地標,也即將展開新的篇章。

深圳美術館新館實景圖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