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兩代的中國繪畫在沿襲宋元傳統(tǒng)的基礎上繼續(xù)發(fā)展演變。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逐漸穩(wěn)定和繁榮,文化藝術日趨發(fā)達,出現(xiàn)了一些以地區(qū)為中心的繪畫名家和流派。各畫派往往在一個或幾個代表性畫家的直接或間接影響下形成畫家群,他們或有繪畫傳習中的師承關系,或有相近的藝術風格、審美情趣,形成了影響甚至左右當時繪畫發(fā)展方向的力量。這也成為明清繪畫的一大特色。明清時期的地域性流派眾多,其中如“婁東畫派”、“金陵和揚州的地域性繪畫”等均呈現(xiàn)出自身獨特面貌,并在互為參照的發(fā)展和演變過程中,勾勒出了明清時期中國繪畫的總體面貌。
而作為一座地處中國最年輕城市的“老牌”美術館——何香凝美術館——從2020年起至今,與南京博物院合作策劃并展出了三場獨具特色的展覽:“家在婁水邊——從‘四王’到近代婁東專題展”(2020)、“領異標新——‘揚州八怪’與揚州三百年繪畫特展”(2021)和“從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繪畫四百年特展”(2022),則以明清時期重要的中國繪畫流派或地域性繪畫、畫家和作品為基礎,用嚴謹?shù)膶W術框架梳理與生動的圖像闡釋相結合的方式,在系統(tǒng)回溯美術史的同時,也展現(xiàn)了明清時期的繪畫藝術對于近現(xiàn)代藝術發(fā)展的影響。
“金陵繪畫”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
在不久前剛剛開幕的“從董其昌到傅抱石——金陵繪畫四百年特展”中,從明末文人逸士的典型代表董其昌,到康熙初年的“金陵八家”,再到解放后以傅抱石等人為代表的“新金陵畫派”,為觀眾完整展現(xiàn)出一段金陵繪畫在四百年間發(fā)展的生動歷史畫卷。
董其昌 仿黃公望山水圖 扇頁 金箋 設色 15.1cm×46.7cm
董其昌 山水圖 卷 紙本 墨筆 19.1cm×112.4cm 1599年
龔賢 茅舍樹木圖扇面 金箋 墨筆 16.5cm×51cm
龔賢 千巖萬壑圖 卷 紙本 墨筆 27.8cm×980cm 1673年
與“婁東畫派”所在的太倉小城不同,作為“六朝古都”的金陵(今日南京)一直是中國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明末清初的金陵,文化昌盛,經(jīng)濟繁榮,書畫成為當時生活時尚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富商大賈們對于書畫鑒藏的喜愛,也催生了與書畫相關的諸多行業(yè)。這些都讓金陵具有磁鐵般的吸引力,不但孕育出一大批本土畫家,也聚集了來自各地的藝術家。
楊文驄 雁蕩八景圖冊 紙本 墨筆 24.5cm×17.5cm
髡殘 松巖樓閣圖軸 紙本 設色 41.6cm×30.3cm
錢松喦 金陵雄姿圖軸 紙本 設色 52cm×36cm 1970年代
在這次展覽中,金陵藝術的特點和傳承被分為五個不同的單元來呈現(xiàn)。在“金陵前賢”中,以董其昌和吳彬為范例,初步展現(xiàn)出金陵藝術風格的豐富多彩和多樣化特性;在“金陵八家”和“金陵別樣”中以時間為線索,進一步展現(xiàn)了金陵繪畫發(fā)展的曲線及更為多樣的風格表象:其中既有“南宗”“吳門文氏”的清雅,也有“院體”的謹嚴富麗等等;在“金陵余緒”中,展現(xiàn)了因畫面氣格日漸衰弱,筆墨日漸疲軟,結構缺乏變化等,而走向衰落的金陵畫壇;在“其命維新:新金陵畫派”中,展現(xiàn)了解放后強調(diào)寫生的中國畫改造歷程,傅抱石、錢松喦等大家突破了因襲前人的模式,探索自身的繪畫風格,并促成了“新金陵畫派”正式崛起。
傅抱石 山居圖軸 紙本 設色 91cm×61cm 1946年
宋文治 擬巨然筆意圖軸 紙本 設色 89cm×48cm
亞明 游赤壁圖軸 紙本設色 67cm×45cm 1980年
展覽海報
“婁東”在哪里?
在何香凝美術館舉辦的這三場展覽中,“婁東”是一個相對陌生的名字,或許在看展之前,很多觀眾都會有這樣的疑問:婁東究竟在哪里?
王時敏 仿大癡山水圖 1669年155 x 72.5cm
王時敏 夏山飛瀑圖 1666年106.2×48.7cm
展覽用開篇的“婁水邊”單元,說明了“婁東”所處的位置——古代時婁江東邊的太倉小城。而古婁江源溯于太湖,其流域以形勝稱奇,西起蘇州,一路流經(jīng)虎丘和昆山,東達太倉富庶之所,北接陽澄湖,而南面青秋浦。圍繞著小城太倉是常熟、蘇州、昆山、嘉定、松江等,“煙雨江南”半壁都聚在此。
王鑒 仿李成積雪圖 年代未詳 98.3×39cm
在廓清了地域的概念之后,展覽也用不同的主題單元(“婁水王氏”和“婁東畫學”等),對“婁東畫派”的源起、發(fā)展和影響等,進行了詳細的梳理與總結。如“婁東畫派”是因為當時生活于此地的王時敏而得名的,而王時敏幼時又跟隨董其昌學習,盡得董其昌衣缽;“四王”中除了王翚生長在毗鄰太倉的常熟之外,王時敏、王鑒和王原祁皆生于太倉長于太倉;之后隨著王原祁的諸多弟子的加入與研習,使得“婁東”不僅在文人畫史上影響巨大,且領袖有清一代三百年。
王翚 古木奇峰圖 1703年 126.1×42.8cm
同時,通過諸多珍貴展品的有序呈現(xiàn),觀眾也可以明確感受到“婁東畫派”獨特的藝術風格所在:以山水題材為主,追求對元代諸家及明代董其昌等人作品程式的摹仿、借鑒和組合,畫面往往充滿抽象和符號化的因素,繪畫技法上則更加注重對筆墨的錘煉。
王原祁 喬松修竹圖 1702年 83×43cm
王昱 夏山暖翠圖 1720年 153×94cm
而除了在當時的歷史范疇內(nèi)討論“婁東畫派”的意義之外,展覽還將時間的維度拓展到二十世紀的時空之中,并生動地呈現(xiàn)了董其昌畫學系統(tǒng)及“四王”遺產(chǎn)對于現(xiàn)代藝術大家的影響,如著名的馮超然、朱屺瞻、吳湖帆、張石園等。
吳湖帆 碧山煙翠圖 1947年 94×34cm
朱屺瞻 寒巖積雪 1973年 122×56cm
展覽海報
“揚州八怪”為什么怪?
身處富庶之地的江南,揚州在明清時期不僅是商業(yè)重地,在中國繪畫史中也曾散發(fā)過璀璨的光芒,并影響至今。揚州的文化發(fā)展同樣離不開大運河開通后的頻繁商業(yè)活動,以及商賈富豪對文化藝術的推波助瀾。揚州地處長江交匯、南北水陸要塞區(qū),是清代漕糧、海鹽的物資中轉(zhuǎn)站,文學名著《紅樓夢》的故事便是從揚州開始,而身為康熙重臣的曹雪芹祖父曹寅就曾在揚州整頓鹽務,同時在南京主持江寧織造,可謂紅極一時,通過各種歷史文獻、明清小說,我們都能一窺當時揚州的繁華景象。
石濤 淮揚潔秋圖 縱八九厘米?,橫五七厘米 一七○五年 扇面 金箋 墨筆
禹之鼎 高士奇歸馬圖 縱五〇·三厘米?,橫八六厘米 一六九七 卷 絹本 設色
汪士慎 空里疏香圖 縱八四·七厘米?,橫四〇·八厘米 一七三六年 軸 紙本 墨筆
明代中期以來,晉商和徽商日漸活躍,隨著城市的繁榮和擴大,都市文藝圈也漸漸形成,其影響力如同漣漪一般逐漸向周圍擴散,形成別具一格的江南繪畫景象。作為明清時期一個新興都市,揚州吸引了最具有號召力的畫家,這些畫家的身份背景各自不同,卻歷史巧合般地迎合了當時商賈富豪、文人雅客迥異不同的藝術趣味,其中既有文人畫中的優(yōu)雅野逸又兼具了現(xiàn)實世俗生活的日常溫馨,在同一時期引領了藝術的潮流,并對近現(xiàn)代繪畫的審美風格影響巨大。
鄭燮 三友松石圖 縱一九〇厘米?,橫五〇厘米 清 屏 紙本 水墨-1
羅聘 芭蕉佛像圖 縱七八·五厘米?,橫三〇·七厘米 清末 軸 紙本 墨筆
閔貞 劉海戲蟾圖 縱一二八·七厘米?,橫七〇·八厘米 清 軸 紙本 墨筆
此次的“領異標新——‘揚州八怪’與揚州三百年繪畫特展”是南京博物院從館藏精品中選取了包括唐志契、程邃、查士標、石濤、禹之鼎、虞沅、王云、袁江、高鳳翰、汪士慎、李鱔、金農(nóng)、黃慎、高翔、方士庶、鄭燮、李方膺、袁耀、羅聘、王素、吳熙載、閔貞、邊壽民等共二十余位揚州籍或活動于揚州的畫家作品,呈現(xiàn)出清代揚州繪畫的三百年興衰史。展覽從遺民畫家、職業(yè)畫家、文人畫家、本土畫家等四個不同視角全方位呈現(xiàn)了揚州這個清代重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現(xiàn)場和藝術贊助平臺。
李方膺 魴鯉貫柳圖 縱一二五·二厘米?,橫五七厘米 一七三八年 軸 紙本 設色
金農(nóng) 牽馬圖 縱四八·六厘米?,橫八〇·一厘米 一七六一年 軸 紙本 設色
石濤曾經(jīng)主張“筆墨當隨時代”,其直抒胸臆的氣魄和現(xiàn)代主義的藝術觀念對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仍然在發(fā)揮著作用。揚州八怪為什么怪?不僅是形容揚州畫家不拘一格和特立獨行的藝術生活,也是那個經(jīng)濟繁榮、人文薈萃的時代在歷史長河中的驚鴻一瞥。
黃慎 老叟擊磬圖 縱一七五厘米?,橫八七·四厘米 清 軸 紙本 設色
華喦 梅花書屋圖 縱二二三·三厘米?,橫一一八厘米 一七三三年 軸 絹本 設色 華喦 梅花書屋圖 縱二二三·三厘米?,橫一一八厘米 一七三三年 軸 絹本 設色
高鳳翰 層雪暖香圖 縱八三·九厘米?,橫四〇·九厘米 一七三八年 軸 紙本 設色
方士庶 長林覓句圖 縱一二四·四厘米?,橫五八·六厘米 一七三八年 軸 紙本 墨筆
展覽海報
最后,何香凝美術館與南京博物院共同舉辦的這三場展覽,關注的焦點主要集中在明清時代,這一階段也是近代中國社會形態(tài)轉(zhuǎn)變的重要時期,在思想、政治、藝術層面皆可感受到與唐宋異樣的景象。經(jīng)濟和地域?qū)τ趯W術、藝術的影響較之宋元更為明顯。在把握時代整體的文人精神氣質(zhì)的同時,這三場展覽以婁東畫派、揚州和金陵各自的地域特色為基礎,通過不同時代文人筆下絢麗炫目的風雅景致,為觀眾們展現(xiàn)出了三部風格各異又彼此關聯(lián)的、近代中國美術史的鮮活范本。
同時,兩家專業(yè)機構的三次展覽合作也給區(qū)域文化藝術帶來良好影響和社會效益,豐富了大灣區(qū)民眾的文化藝術生活,激發(fā)了大眾對于傳統(tǒng)文化藝術的熱誠。而這種以區(qū)域文脈的發(fā)展特色為基本線索,將歷史性的經(jīng)典審美融入到當代生活視野中的展覽方式,也為深圳這座年輕的城市帶來了更多維度的、關于近代文化的觀看和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