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專業(yè)當(dāng)代藝術(shù)資訊平臺(tái)
搜索

【北京榮寶2021春拍】石濤《山麓聽泉圖》以1.2075億元拍賣成交

來源:99藝術(shù)網(wǎng)專稿 2021-06-19

2021年6月19日,北京榮寶2021春季藝術(shù)品拍賣會(huì)在北京國際飯店會(huì)議中心舉槌,在中國書畫·榮名為寶專場中,石濤作品《山麓聽泉圖》以1.2075億元拍賣成交。
石濤(1642-1708)《山麓聽泉圖》
水墨紙本 立軸 1693年作
222.5×72.8cm 約14.57平尺
鈐?。豪蠞㈩^白身然不識(shí)字、清湘石濤、搜盡奇峰打草稿
款識(shí):
1. 聽泉入山麓,訪舊到松源。蹤跡無知處,高枝亦掛猨。癸酉夏日為肖翁老先生博正,元濟(jì)石濤。
2. 畫樹倒掛枝者,人多不然,意我作古。坡公《題寒林詩》云:“不是溪山曾獨(dú)往,何人解作掛猿枝”,余又信古,而非作者暗中摹(摸)索,不禁爽然自失。久旱忽雨,兀坐亭上,再展此幅漫書。濟(jì)道人。
鑒藏?。?br />榮寶齋收藏、三祥齋藏作金石書畫、荊門王氏珍藏金石書畫之章、文心審定、子孫保之、 蒙泉書屋書畫審定印、筠軒珍藏
出版:
1.《石濤畫集》P5,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0年。
2.《石濤畫集》P5,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62年2印。
3.《石濤書畫集·第一冊》圖10,香港開發(fā)股份有限公司,1969年。
4.《石濤書畫集·第一卷(軸卷)》P21,東京堂,1977年。
5.《石濤畫集》P21,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78年3印。
6.《榮寶齋一九五〇——一九八〇三十周年紀(jì)念》P61,榮寶齋,1980年。
7.《中國美術(shù)史》P420,張光福編,知識(shí)出版社,1982年。
8.《石濤畫集》P21,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3年4印。
9.《石濤書畫集·第一集》P273,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83年。
10.《中國古代書畫圖目·第一冊》P180,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文物出版社,1986年。
11.《榮寶齋秘藏美術(shù)展品》P2圖36,榮寶齋、西武百貨店,1986年。
12.《石濤畫選》P30,榮寶齋,1986年。
13.《榮寶齋金石書畫叢書87.1》P16,榮寶齋編輯部,1987年。
14.《中國造型藝術(shù)》P34,蘇連第·李慧娟編,天津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1年。
15.《榮寶齋新記50周年》P128,榮寶齋,2001年。
16.《中國古代名家作品選粹·石濤》P30,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
17.《中國古代名家作品叢書·石濤》(中)P84,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2003年。
18.《中國畫樹法教程》P8,張福安編繪,天津楊柳青畫社,2011年。
19.《榮寶齋珍藏2 · 繪畫卷二》P10,榮寶齋出版社,2012年。
20.《石濤》(上)P554,陳國平著,廣西美術(shù)出版社,2014年。
21.《中國歷代名畫作品欣賞》P11,路城選編,浙江攝影出版社,2015年。
22.《榮寶齋珍藏繪畫題跋 清代 2》P24-P25,榮寶齋出版社,2018年。
著錄:
1.《中國古代書畫目錄·第一冊》P50,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組編,文物出版社,1984年。
2.《榮寶齋三百年間》P185,鄭理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2年。
3.《中國文化雜說 北京文化卷》(四)P486,關(guān)立勛主編,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
4.《石濤畫傳》P244,周時(shí)奮編,山東畫報(bào)出版社,2003年。
5.《榮名為寶·榮寶齋》P52,張偉濤、宋曉冬編,榮寶齋出版社,2008年。
6.《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實(shí)錄·壹》P380,勞繼雄編,中國出版集團(tuán)東方出版中心,2011年。7.《中國古代書畫鑒定筆記·壹》P89,楊仁愷編,遼寧人民出版社,2015年。
此幀巨制曾為王文心舊藏。王文心為海上著名大收藏家,曾任上海獨(dú)家經(jīng)營可口可樂的屈臣氏汽水公司董事長。他一生醉于丹青,金石書畫無不涉獵。藏品以明清居多,吳門四家、四王、揚(yáng)州八怪、四僧、皆有收藏。這件作品后來成為榮寶齋的珍藏,上世紀(jì)六十年代石濤畫集即開始有出版著錄,及今凡涉及到石濤畫集大多收錄,可謂一件石濤作品中的名件。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小組一致看真,并在楊仁凱與勞繼雄先生的鑒畫筆記中都有記錄。有石濤作品拍賣以來,此作堪稱王者,目前為止天下第一石濤巨制,于收藏者言,此幾十年不遇之珍品。 此幅《山麓聽泉圖》,高堂大軸,仰之彌高,望之有觀者不覺入畫之感。由近及遠(yuǎn),依次有坡石小橋,屋舍叢樹,最遠(yuǎn)處有高山峻嶺。整幅畫氣魄雄偉,恣肆奔放,剛勁雄渾,沉著痛快,達(dá)到了力辟混沌的自由境界。水墨把握極佳,蒼潤兼濟(jì),耐人回味。石濤善用墨法,枯濕濃淡兼施并用,尤喜用濕筆,通過水墨的滲化和筆墨的融合。筆墨變化多端,同樣是樹葉有的白描手法雙鉤夾葉,有的一筆寫之,兼顧濃淡。石濤的筆墨是活的,有靈性的,有氣韻的。這種變化是刻意的又似天成。 以左上角三座遠(yuǎn)山為例,三座山緊緊相連,為了區(qū)分出三座山的前后與不同石濤用了三種淡墨色,三種不同的線條,微濃、濃、淡三種墨色隨意揮灑的幾筆就將三座遠(yuǎn)山的形象清晰地呈現(xiàn)在觀者眼前,令人叫絕。

相關(guān)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