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屆藝術北京開幕之前,“藝術北京”的總監(jiān)和創(chuàng)始人董夢陽先生在接受99藝術網(wǎng)采訪時表示,籌辦今年的藝術北京,“困難多到你有時候都會忘記困難的存在。” 在疫情的影響下,蟄伏了一年的藝術北京于昨日開幕,這也是疫情后藝術北京的第一次線下藝博會。 在本屆北京藝術的海報上突出了“藝術北京 藝術的北京”這一Slogan,在強調扎根于本土的同時,也表達了這個團隊要為北京乃至中國的藝術帶來更多活力的愿景。 本屆藝術北京的主題概念是“又見身邊的美好”,這一概念的提出較之以往顯然更加“接地氣”和“務實”。對此,董夢陽表示: “最初辦'藝術北京'的時候,我總盯著世界、想和國際接軌,找到更多噱頭和亮點。但現(xiàn)在我更多會去思考社會需要什么,更關注社會整體的審美水平和藝術素質的提高?!?
- 約150家機構參展;
- 展出面積近20000平方米;
- 依然是在北京·全國農業(yè)展覽館;
- 依然是延續(xù)了當代藝術、經典藝術、影像北京、設計藝術、公共藝術5大版塊。
走進藝術北京的主場地11號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藝·凱旋、玉蘭堂、亞洲藝術中心、作者畫廊、平藝術空間、K空間等我們熟悉的當代畫廊如約亮相。 作為藝術北京的???, K空間今年帶來了尹朝陽、李津、郭偉、張大力、陳文令、劉可、唐可、曾樸、楊家勇、李果、丁雄泉、周全等藝術家的作品,從年齡結構和藝術風格上都有著鮮明的表現(xiàn)。 尹朝陽的《秋寺》售價168萬,是K空間今年帶來的價格最高的一件作品,以此也可以作為檢驗疫情之后北京市場的標尺。 亞洲藝術中心帶來了王劼音、李玉雙、馬樹青、李真等藝術家,以及正在畫廊展出的沈勤、陳琦的作品。據(jù)悉,其中也有百萬元級別的作品。 相比其他畫廊作品結構層次多樣且豐富,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帶來的余友涵的大幅布面丙烯作品,以及尚揚近8米長的巨幅布面綜合材料作品《壞山水 No.3》,使其展覽空間更加極簡且富有沖擊力。 平藝術空間,延續(xù)了黑色的布展風格,任哲的作品《金身》吸引了大量觀者駐足。 玉蘭堂畫廊帶來的作品涵蓋了老中青三代25位藝術家,整體作品呈現(xiàn)出的面貌也更加趨于年輕化。
永樂藝術空間帶來了一些重量級的作品,這些作品即將在春季上拍。
除了這些“老牌”的當代畫廊外,今年藝術北京也出現(xiàn)了很多新面孔。 從作品呈現(xiàn)的面貌上來看,更加突出了“本土化”和“年輕化”的傾向。 據(jù)了解,今年藝術北京,很多畫廊帶來了90后、甚至是00后藝術家的作品。對此,一位畫廊負責人表示,藏家的年輕化傾向目前也已比較明顯了。他們也許會成為之后藏家群體的主要力量。 在今年藝術北京特別項目之一的“潮流藝術” 中國潮的展位前,始終聚集著大量的觀眾。這個特別項目也可以說是本屆藝術北京“本土化”、“年輕化”與“潮流化”最集中的區(qū)域。 據(jù)策展人于瀟介紹,這次的特別項目中帶來的作品價格跨度也比較大,從幾千元到五十萬左右不等。作為本次藝術北京的合作項目,最主要的是想給年輕潮流藝術家提供一個展示的平臺。在談到銷售情況時,于瀟表示,對于像這次展出的這些本土潮流藝術家的作品,可能還需要有一個被大眾買家和專業(yè)藏家接受的過程。 “本土化”是今年藝術北京被談及最多的詞,在國際大環(huán)境的改變與影響下,“本土化”可以說既是一種對自我認同感的反思與肯定,也可以說是藝術北京對于未來發(fā)展方向的一次嘗試。董夢陽在談到今年藝術北京的轉變時表示: “最初辦'藝術北京'時,我們更多是借鑒西方藝博會的展覽模式和運作方式,但在拷貝的過程中也做了很多無用功,做了很多似乎都不為中國人自己著想的事兒,只是為了讓西方認同我們,好像有點兒舍本逐末。十五年走到今天,我想未來把我們這些年的所學、所見,和我們認為好的東西、有價值的東西、有符合藝術規(guī)律標準的東西努力去呈現(xiàn)出來,讓這些資源走進更多的人的視野,為此我們要'下沉'下去,我覺得這都是我們應該做的事?!? 參展機構K空間負責人楊凱也表示:畫廊的一個重要的職責就是用專業(yè)的角度去引領市場,把握學術導向,而不是迎合市場。作為藝博會也是如此。 談到VIP之夜的銷售情況時,一位業(yè)內資深人士透露,今年VIP之夜到場的專業(yè)藏家并不如往年多。 即便如此,一些機構表示總體銷售狀況比預期的略好,但基本都是畫廊原先培養(yǎng)的藏家群體居多。 主打歐洲經典作品的Gao's Gallery,是第二次來參加藝術北京,畫廊在VIP當晚的銷售狀況總體較好,參展作品中約有1/3的作品貼上了紅點,包括法國印象派、西涅克、畢加索等大師級的小幅原作,及中國留法大師趙無極、朱德群等人的作品在當晚都有銷售。 作為第一次參加藝術北京的當代東京畫廊銷售狀況良好。這家來自東京的畫廊帶來的基本全是日本藝術家具有潮流藝術特點的作品。據(jù)畫廊負責人介紹,這些作品的售價普遍不高,與在日本的價格幾乎是一致的。在這次展會上的購買人群中,消費級的買家和專業(yè)級的藏家都有。 對于一些具有“中國風”特點的作品銷售也呈現(xiàn)了不錯的態(tài)勢。在VIP之夜即將結束的時候,展示于橋舍畫廊最顯著位置的李蕭禾的多幅作品均已售出。 對于很多藝術機構來說,吸引更多新進藏家是他們參加藝博會的一個重要目標,然而,現(xiàn)實是,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卻并不是那么容易。 一家以主打年輕藝術家作品的機構負責人表示,現(xiàn)場基本很少出現(xiàn)新進入的藏家,零散的購買者比預期的多一些,但購買的作品價格基本在萬元以下,也多集中在小型雕塑和小尺幅繪畫上,很難進行持續(xù)系統(tǒng)的收藏。另外,他也表示年初股市的向上態(tài)勢,似乎并沒有給藝術作品銷售帶來太多利好,本土購買者的興趣點還是過于分散,這種感性的狀態(tài)也讓現(xiàn)場銷售的運氣成分變得更大。 Gao's Gallery中國區(qū)總經理王堯也表示:作品收藏者的年齡段主要集中在60、70和80后群體上,他們對于高價作品的消費,一方面是因為自身具有很好的經濟實力,另一方面也是因為畫廊在此前十余年的時間里,為藏家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做了很多教育和中法交流的相關活動。 對于這一情況,似乎也印證了董夢陽在本屆藝術北京開幕之前的預測: “我認為藝術品的消費者應該還是普通人多一些,在中國可以被稱為專業(yè)的藏家的群體鳳毛麟角,消費的主體還是以藝術投資商為主。 我覺得”藏家“是個很嚴肅和高貴的名詞,不是你買些藝術品就可以變成藏家了。國內的收藏歷史還是太短,我們需要更多普通購買者的參與,然后從中逐漸培養(yǎng)出真正有自己收藏取向和收藏系統(tǒng)的藏家來。”